第三十二節 多倫血戰(1)(1 / 3)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圍攻多倫的戰役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血戰。

多倫縣原名多倫諾爾(是蒙古語之譯音,即七個湖泊的意思)位於灤河上遊,為內、外蒙之中樞,形勢險要,曆代是兵家必爭之地。

多倫元屬“上都”,明屬“開平衛”,清朝則設為直隸省口北三廳之一,即多倫諾爾理事廳屬口北道(宣化)管轄。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改為縣,始稱多倫縣,隸屬察哈爾特別區,辟為商埠。孫中山先生曾計劃以多倫為中心修築十大鐵路幹線,呈放射狀,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多倫城內有人口十三萬八千餘人,內、外蒙及京、津、山西、河北、陝西等省的商人雲集於此,每年貿易額達數百萬元之巨,極為繁榮,故有口外“小北京”之稱。

日軍汲取第一次多倫失守的教訓,調荒木騎兵旅團為主力,配以第8第6師團各一個步兵大隊,加強承德之重炮隊,以及偽軍李守信、李壽山、崔興五等部,共計日偽軍一萬多人。又在多倫城外構築八卦炮台三十二座及內外交通溝壕與電網等工事。

由於第一次多倫血戰,日軍吃了吉鴻昌“裏應外合”的虧,多倫再度被占領後,日軍血洗了城內五座清真寺(注1),並封閉城門,嚴禁百姓進出。

為攻克多輪同盟軍分為成南北兩路,南路保衛平綏路及張家口,由馮玉祥親率,與國民黨16個中央師的共計15萬人對峙;北路則進攻多倫。吉鴻昌將軍任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同盟軍共計才十萬人,又缺吃少穿,武器彈藥嚴重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還得分出大部份力與中央軍對峙。用於進攻多倫的兵力自然捉襟見肘。除了吉鴻昌親率的第二軍(轄四個步兵師)為主力之外,就隻有抗日救國軍(總指揮方振武,轄三師兩旅)騎兵挺進軍第四軍(軍長米文和,轄一師。)共兵力僅三萬多人。

兵力上相差僅三倍,而日軍占有地利和武器方麵的優勢。實際上其實是勢均力敵的。這一戰,打得不知有多艱苦。圍攻了近二個月,同盟軍傷亡超過六千人,直到長城抗戰結束,城下之盟——《塘沽協定》簽署,戰鬥也沒有結束。日軍悄悄的完成了兵力調整,還沒有取得任何的進展。要不是衛華的到來,同盟軍難免再蹈曆史上的覆轍。

這天一早,吉鴻昌匆忙的扒了三碗飯,便放下了燒製有他父親遺訓的瓷碗,“做官即不許發財”,將大刀插在背上,跑了出去,命令部隊吹哨集合。

部隊很快集合完畢,有勤務兵每給一個士兵倒了一碗酒。吉鴻昌將軍舉起酒碗道:“兄弟們!告訴你們一個壞消息:國民政府已經與日寇簽定了賣國條約《塘沽協定》將長城以北的土地,默認為偽滿州國的國土,此等奇恥大辱,我輩軍人情可以堪!

兄弟們,蔣介石汪精衛之流,不抗日我們抗日,他們丟失土地,我們搶回來!我們是察哈爾抗日同盟軍,隻要我軍還有一個能喘氣的,我們就決不承認《塘沽協定》!察哈爾就屬於中國人民。我們不僅要收複多倫,還要打到東北去,解放全東北!……”

吉鴻昌慷慨陳辭,眼都紅了。

“將軍,戰報……”第二軍參謀長崔貢深臉色鐵清的走了出來,他小聲的在吉鴻吉耳邊說了一陣,最後道,“我們轍吧。”

吉鴻吉鋼牙咬得咯咯響,臉色由紅轉白,又由白轉黑,最後恢複了紅潤,他沒有對崔貢深說什麼,而是直接對戰士們道:“剛剛又接了一個消息,還是一個壞消息,中央軍已經對我們張家口發動了攻擊。值此多倫戰役最緊要的關頭,中央軍不打日本鬼子,卻來打抗日的隊伍,此等中央軍,與禽獸何異?另外據可靠情報,日軍的第8第6兩個師團出現在赤烽,有向多倫移動的跡象……”

台下的戰士們一片嘩然,議論紛紛,同盟軍久在堅城之下,已成了疲師,現在中央軍又在進攻同盟軍的大後方,而鬼子的主力部隊,出現在南麵,與中央軍形成了左右夾擊,互相配合之勢,這仗還怎麼打啊?

“弟兄們靜一靜!”吉鴻昌吼聲蓋過了所有的雜音,“張家口有我們總司令親自坐鎮,就算是老蔣親自來,也會夾著尾巴滾回去。而赤峰方向的鬼子,其實是因為義勇軍,在攻打赤峰,而被吸引過來的。義勇軍就是‘殺神’衛華領導的隊伍,大家都知道,這支隊伍百戰百勝,殺起鬼子來,如砍瓜切菜,至今已消滅了近二十萬日偽軍。此等部隊,堪稱鋼鐵雄師,日軍聞之膽喪。我們已經與其取得了聯係,他們將配合我們攻下多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