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為什麼突然叫住了衛華?原因就是外麵的槍炮聲了。中央軍在沉浸了一段時間後,再度大舉進攻同盟軍。同盟軍這時剛則收複多倫不久,聲望如日中天,全國人民都稱讚同盟軍是一支抗日的隊伍,紛紛為之捐款捐物,並聲討蔣介石不思禦外敵,而專打抗日部隊。這不是逆天而行嗎?
雖說蔣介石這人在政治上確實不行,但他的參謀不差呀,為什麼聽不見他的參謀們的意見呢?原來,問題就出在馮玉祥所寫的那首詩上了。
多論光複的消息傳開後,圍攻張家口的龐柄勳剿總司令,覺得再打下去,恐引起全國人民的不滿,於是暫時性的休兵了。飛往南京,既觀風向,也便於親聆蔣介石的教誨。
龐炳勳綽號“龐瘸子”有著小商人的精明,他出生於1879年,比蔣介石還大幾歲,曾投靠過馮玉祥,深受器重,被任命為師長。馮討將失敗後,他又投了蔣介石。從此官運亨通,升為第四十軍軍長。長城抗戰其部駐地不是日軍主攻方向,損失較輕。長城抗戰結束後,蔣以察省主席誘惑龐炳勳就任剿總司令。進攻他的老上級馮玉祥。
精明的他心裏明白著,這事還是悠著點來的好,雖圍了張家口,但是久圍不攻,以逼迫馮玉祥解散同盟軍為上。但被蔣介石多次催促,不得不打了一仗,但拿去送死的是東北係的部隊,他的四十軍坐壁上觀。既省了被人罵忘恩負義,又保存了實力。
作為一個半道投將的人物,能得到蔣的器重,官至上將,並得以85歲高齡善終,他成功的秘決就是將小商人的精明,發揮到了極處。無論對什麼事,都是謹小慎微,尤其是在上級麵前,少說多聽,察顏觀色。
蔣介石對龐炳勳突然停止進攻,心下懷疑他是念著舊情,不肯用力。等到龐炳勳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麵前,陳述剿匪情況時,見他一臉的堆笑,這種猜忌淡了去。心想,他說得不無道理,這個時候再打同盟軍的確於已不利。於是決定,這事先放一放,等剿完“共匪”,再從長計議。
不料他正要簽署命令的時候,看到了辦公桌上的國內情報摘要,其中就有馮玉祥的詩《戰多倫》“殷殷碧血遍荒邱,曠世勳名萬古流。報道山河歸故主,滿廷賊燴盡含羞。”這個“滿廷”不就是指南京國民政府嗎?這個“賊燴”恐怕他蔣某人也被包含了進去。“盡含羞”這三個字,更讓蔣介石惱羞成怒。
還有那個“報道山河歸故主”,誰是馮玉祥的故主?馮玉祥在清光緒二十二年投淮軍當兵。1902年改投武衛右軍,曆任哨長、隊官、管帶等職。這個“故主”不是指滿清,還有誰?這便成了蔣介石剿滅馮匪,稱其有複辟野心的證據。
當時共和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誰要是想複辟,必為萬人所痛恨。於是蔣介石雖然明知馮是反封建的,也強說馮“名為抗日,實為聯日”,要報道山河,將多倫送給那個處在長春的日本兒皇帝——溥儀。
有了借口,蔣介石的氣更足,於是嚴令龐炳勳重返察省,限期攻克,活捉馮玉祥。這才有了今天的萬炮齊鳴,殺聲震天。
馮玉祥不想和中央軍作戰,以免讓鬼子占了便宜,便想到名震天下的衛華在此,不如請他去居中調停,說服蔣介石息兵罷戰。
衛華想去殺鬼子,急著離開察省,將部隊帶到黑龍江,急著順道教訓一下德王,省得蒙古被分離了出去,更不喜歡作說客之事,本想拒絕,但屠倭扯了一下衛華的衣服,然後將這事給應了下來。
兩人出了門,衛華埋怨道,這有什麼好處?
屠倭說,衛哥哥你缺的就是政治思維,如果這事能夠辦好,你的馮大哥就會多方依賴於我們。以後兩軍合並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衛華道,蔣介石逼得越緊,馮玉祥隻會越快的倒向我們,如果中央軍轍了,恐怕又要多費周章了。
屠倭又說,馮現在對我們了解不多,心存疑慮,尤其是我們這些人,身份不明,來曆不明,讓人無法捉磨。如果換作是你,會輕易的將十萬軍隊,幾百萬百姓,還有國家的命運,押在一個你並不了解的人身上嗎?如果被逼急了,馮玉祥隻會像曆史上那樣,解散同盟軍,通電下野,最後去隱居。
衛華又道,算你說得有理。但是夜長夢多,當說客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萬一被馮大哥回過味來,我們怕是走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