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節 以德服人(1 / 2)

德王頭腦中的以德服人,和漢人對四個字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漢人是自上而下,用禮儀教化和高尚的品德,感染人,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蒙古族字黃裏從來沒有這四個字,有的隻是“以武服人”!但人都是會學習的,千年以來,與漢人打交道中,便體味出了,這四個字對自己的好處。

他們打仗,南下放“人牧”,並不需要理由的,就像草原上的狼,肚子餓了要吃羊一樣,餓了就吃,需要理由嗎?而漢人則講究師出有名,輕易不出動軍隊的。於是就形成這樣一種奇觀,每到秋天,蒙古騎兵就南下燒殺搶掠一番。千年以來,一直如此。如果遇到強盛的王朝,或者某個強硬的中原大帝王,大興正義之師,前來複仇,他們就往草原深處一躲,躲不過就求和。

求和的結果,中原大帝王為了“以德服人”,也為了北方的長治久安,必定會充許求和,和平的結果,中原大帝王不旦不要任何的賠償,反而下嫁公主,並陪以大量的嫁妝,以示“皇恩浩蕩”讓蒙古人感激涕零。

千年以來,一直如此,這便是“以德服人”了。

久而久之,蒙古人也就體會到了這個“以德服人”的妙處了。於是反反複複,也一直如此,過著他們自由自在的放牧和掠奪的生活。

大概是南京厭惡了他們這種生活方式吧,對蒙古采取的是“軟硬兼施”,他們便受不了,在德王的眼中看來,就是“……蓄意摧殘。疆吏百般挑撥,甚至大軍壓境;或用經濟封鎖,令我窮途無路。長此以往,豈非危險之極!”於是打算要獨立了。

這一次,德王心想,漢人出師,總得有名吧。這個義勇軍,突然而來,借口是什麼?隻要待之以恭,假意順服,義勇軍就應該不殺人,就要“以德服人”了。

杜運宇這個建議可謂點醒了他,於是德王下令,轍去防衛,大擺宴席,列隊歡迎義勇軍入城!

義勇軍一來,便作好了攻城準備,步兵師圍城,大炮架起,騎兵師分作二股,其中一支開往北麵,準備截擊逃出城去的蒙古騎兵。雙方劍拔弩張,正要大戰一場的時候,德化忽然響起了禮炮,嗚嗚的吹起了巨大的牛角,接著一群穿著名貴衣服的王爺在騎兵的簇擁下,迎了出來。

衛華見之,大為驚奇,心中更是莫明其妙,便問屠倭,屠倭也是搖頭,她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隻有蒙古族的通訊兵解釋道,這是最盛大的歡迎儀式,你看那德王前麵的儀仗兵,所舉的金頂,就是蒙古聖物哈日蘇勒德!

蘇勒德在蒙古族中是族徽、戰神,是威嚴神聖的標誌,是所向無敵的精神旗幟。它是九九八十一綹公馬之鬃,係在一柄長矛下的圓盤上做成的,使用之前要請高僧開光。

它在“長生天”的護佑之下。吸納上蒼和太陽的力量,可以把來自大自然的這些力量轉移到將士身上。召喚著蒙古勇士不斷前行,尋找遠方,去發現新的牧場、新的機遇,創造這個世界上屬於他們自己的命運。

當將士死後,他的精神永遠留駐在那綹綹馬鬃之中。勇士活著的時候,蘇勒德就是勇士的幸運之神,在勇士死後,靈魂就會附在蘇勒德上。肉體很快會腐化,但靈魂卻永遠活在那綹綹馬鬃之中鼓舞著後代。

而德王作為成吉思汗的三十世孫,他所用的就是成吉思汗的蘇勒德,隻有這個是金色的。

據說,成吉思汗幼年的時候,他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就曾舉著它,召喚失散的部眾。每當成吉思汗出征,都會將這柄長矛安置在帳篷入口處,以顯示其身份。

換句話說,誰擁有金頂哈日蘇勒德,誰就能夠召喚全蒙古的勇士。

衛華笑問:“你相信嗎?”

沒人回答,偏頭看去,發現這個蒙古族的通訊兵,已經下馬了,跪在地上,四肢和頭都觸地,行使蒙古最高禮節——五體投地。舉目再望全軍,發現所有的蒙古族士兵,都已跪在地上,不敢仰視金色哈日蘇勒德的光芒。

衛華心想,既然此物,如此神聖,豈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中?一勒疆繩,飛馬過去。德王見來了血紅一巨人,騎高大的東洋戰馬上,疾馳而來。馬上坐著一猛士,他全身是血,長發被血凝結成絡,被風吹得散開了去,如同一隻發怒的獅子。

日光正偏西,陽光從衛華的後麵穿過,從德王的這個角度看來,就像是從天上飛來一戰神。映得眼都花了。

見之者,無不驚駭,畏懼,臣服!

護衛哈日蘇勒德的是從全蒙古精挑細選而來的十八勇士,個個精通騎術和摔跤,手臂怕是有普通人大腿那麼粗,一臉的橫肉,目露凶光,身上套著是牛皮軟甲,普通刀劍是傷不到的。但那古銅般的顏色,顯示出他們強悍的體魄。一般人的,隻要見到了,別說打,光這份氣勢,就足以把人給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