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節 蒙古歸心(1 / 3)

德王給衛華獻上潔白的哈達,衛華騎在高頭大馬上,率領著義勇軍,在萬眾歡呼聲中,步入德華城。

屠倭心細,一邊走,一邊觀察著城裏的狀況,發現這些人臉上全無悲痛之色,絕大多數是對義勇軍發自內心的喜悅,而另外一小部份,想必是在城外被消滅的那支騎兵部隊的家屬,眼內含悲,但不敢露出來,表情都是畏懼。心中暗想,這些蒙古人,還真是狼性啊。對待敵人殘忍,對待強者屈從,誰的武力值高,誰就是狼王,所有人都會聽他的。先前還擔心這些人是不是真的歸順,現在看來,這些擔心是多餘的。

不過,德王忽然獻城了,這倒完全出呼屠倭的意料,照原訂的平蒙之策,是要清理掉這些蒙古貴族的。如果不清理掉,以後蒙古還是沒法長治久安的,因為他們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太高了,隻要實力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挑戰中央權威,甚至出現第二個德王。

立場搖擺不定,在外國勢力和中央之間兩邊討好,兩邊收錢,而且收了錢他們也不領情的。一味的給錢收買,就像是拿肉去喂狼,狼不會自產食物,等到餓了又要再喂,否則的話就會咬人。國民政府花了那麼多的錢,最終還是留不往德王,結果由於日本人花的錢更多,而倒向了日本。

在後世,蘇聯解體後,蒙古大呼拉爾會議,連續四十多次正式提出要回歸中國。但中國政府一直沒有官方表態,以示歡迎,為什麼會這樣?從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經濟上的考慮。又如墨西哥,曾經全民投票,肯請美國收下她,但美國最終還是決定不要。同樣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因為美國平民擔心貧窮的墨西哥會拖垮美國的經濟,大量廉價的墨西哥勞動力,會衝擊美國人的就業崗位。

那麼解決蒙古經濟問題的辦法是什麼呢?屠倭又想到了後世有關於內蒙的新聞。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於漁啊。國家每年都向內蒙投入大量的資金,發展內蒙的工業,種植內蒙的草原,使得內蒙人民結束了幾千年的遊牧生活。在生活質量提高了的同時,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強。

外蒙古的人,也正是看著僅一線之隔的內蒙人民在生活水平上,遠遠的將自己給拋到了後麵,心生羨慕這才要求回歸的。

顯然這是一個被實踐所檢驗過了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今後義勇軍,照著實行就行了。

但在實行之前,還有一個工作要作,那就是清除掉王爺們的勢力,否則得到好處的,不是平民,而是那些王爺。而王爺們又在人身上,借著祖先崇拜(崇拜著成吉思汗)和宗教崇尚拜(崇拜著‘長生天’)對平民有著絕對控製力,動不動就假借民意,協迫中央。

那樣的話,義勇軍就和國民政府一樣的尷尬了。不管答不答應,都不好。答應了是在喂狼,不答應它馬上就咬人,或者倒向外國勢力。

由於蒙古北麵就是蘇聯,而蘇聯借著留學的手段,陪養了大批親蘇蒙古人。如果不清除掉,在將來與蘇聯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會很尷尬。

但是如何清除掉呢?靠屠殺?靠高壓政策?如果四海升生,國力強盛,這種方式,倒是一種非常快,且立竿見影的方法。但現在軍閥割據,內戰不停又兼有外敵入侵,原本就不安定,再搞屠殺,隻會更糟。

相對於高壓,是懷柔了,但義勇軍又沒有那麼多的米糧去喂這些填不飽的王爺。軟的不行,硬的也不行,那就隻有走中間路線,軟硬兼施!借著老前輩們的經驗就是“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打擊不聽話的富農和地主。”

計謀一定,屠倭心中大定,嘴角便向上蹺,對於德王的殷勤恭讓,就不看在眼裏了。

隻要是人,首要問題就是吃,義勇軍接過城防,便與回蒙滿各族聯歡起來,一堆堆篝火升起,猶如草原上的星星落到了人間,潔白的哈達掛在了戰士們的脖子上,美麗的回族故娘牽著戰士們的手,圍著篝火又蹦又跳。

每一堆火旁邊,都圍了四五個人圈,隨著轉圍和跳動,變化著遠近距離。假如從空中俯看,像是一朵朵盛開的蓮花。中心黃色的火焰就是花蕊,外圈穿著盛妝的姑娘就是花瓣,層層疊疊,時收時放,非常的好看。當篝火上架著的羊肉燒熟了,香氣擴散開時,篝火晚會氣氛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