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節 奔馳千裏(1 / 3)

騎一師(缺騎二旅)渡河地點位於哈拉哈河的上遊,水很淺也不寬,可以直接淌過去。這條河對於騎一旅來說,不是障礙而是水源補給地,人馬都喝飽了水,水袋也裝滿了水,戰士們還洗了一把臉。洗去滿臉的征塵,顯得特別的精神。

衛華喝了水,猛然間想起了發生在這裏的一場俄紅軍與日軍的大戰——雙方總兵力投入近二十萬的“諾門罕事件”。這是一場,蘇日兩國為了證明“蒙滿邊境”到底是在“哈拉哈河”,還是在“諾門坎”(諾門罕舊譯諾門坎)的戰役。最終俄紅軍以慘重的代價重創了日軍,(日軍死亡一萬七千人)而取得勝利。

許多人為此奔走相告,大聲歡呼,盛讚俄紅軍的英勇,狠狠的教訓了日軍。但實際上,據俄解體後所解密的絕密文件,俄紅軍的損失日軍還大。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戰,不論是誰勝了,都是“恥辱”!

因為它的性質,和當年的日俄戰爭如出一轍,都是兩支外國軍隊,不請自來,在中國的領土上互相拚殺。當時中國政府並沒有承認外蒙獨立,而“滿洲國”更是早有蓋棺定論的偽政權,從當時中國的國情出發,邊界之爭,其實就是省界之爭,何談國界之有?兩支外國軍隊,更沒有權力,為此大動幹戈!

由於義勇軍的出現,日軍大大的被削弱了,蒙滿邊界也到不了諾門坎,今後爆發“諾門坎事件”的可能性為零。無形之中,義勇軍已經洗掉了一個巨大的恥辱,這讓衛華不得不感歎蝴蝶效應的神奇。

喝夠了水,騎一旅再度整裝,衛華喝道:“前麵就是車臣汗部的左翼前旗,進攻!”

蒙古自古以來就是地廣人稀,這個年代的蒙古不同於後世,人口極少,居住又分散,人就顯得更少了。擁有幾千人,便算是一個大旗。這個左翼前旗還稱不上一個大旗,僅駐有俄遠東軍的一個騎兵連。這個連在每天例行的邊界巡邏中,撞到了義勇軍騎兵師的先頭部隊。

騎兵師的戰士衝近了,舉槍便射,數十支35式突擊步槍一齊開火,這支小小的俄騎兵,轉眼間,便化作了曆史上的煙塵。

隨後,騎兵師便如風卷殘雲一般,掠過左翼前旗,稍遇抵抗,便送去一陣彈雨,將抵抗之人,打得粉碎。

從發起進攻,到戰鬥結束,總共不到二十分鍾,等於是以奔跑速度結束戰鬥的。

戰士們以為打了一個勝仗,可以休息一會了,但他們發現衛司令已經衝到前麵去了,又傳來軍官們的“繼續前進”的喊聲,便抖擻精神,追隨而去。

上午十點左右,騎一師衝到了中右旗。這裏駐了俄差不多一個營的騎兵,還有蒙古偽軍。從陣形上來看,衛華可以明顯的看出,這支部隊集結得很匆忙,行不成行,列不成列,也沒有做好相應的防備。事實上,在大草原裏,一馬平川,根本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地勢,所拚的全是騎兵的英勇。拚不過,就比誰的馬快了。

衛華這時已衝到了騎兵師的最前方,他見那些俄騎兵還沒有做好防備,便兵貴神速的喊了一聲“衝!”

騎一師,排山倒海般的衝殺過去。俄騎兵也不甘示弱,舉起馬刀,對衝過來。等到兩騎兵隊,僅相差兩百米時,衛華將大刀交於左手,右手從背後取出一支35式速射機槍……令人恐怖的“哧哧”的聲音響起,一眨眼250發子彈打空,最前麵的幾十騎像是撞到一堵鐵牆似的,全部栽倒。

“這是什麼武器?”俄騎兵們大駭。還沒有交手,就死傷了三分之一,還怎麼拚啊?但是哥薩克的英勇,是世界著名的,他們仍然奔不顧身的向前衝擊,企圖用他們的馬刀,暢飲鮮血。但是連發速射武器的出現,宣告了騎兵時代走向了終結,而義勇軍騎兵師,偏偏全師裝備的都是可以連發速射的35式槍族。

當衛華的速射機槍子彈打完,距離拉近到一百三十米,騎兵戰士手中的35式突擊步槍又響了,那種暴雨般襲來的子彈,讓哥薩克們看到了“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