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節 122兵變(1 / 2)

黑龍江幾是以光速在極限發展,這讓日本關東軍坐立不安。從六月到十一月,月月都在請求大本營向東北調兵,以形成軍事平衡,否則的話,“……隻有退出東北,《大陸政策》毀於一旦!數代國人前仆後繼的努力,化作泡影!……日本無力在東亞爭雄的結果是大和民族將被困死在海島之上!”(關東軍司令南次郎大將語)

大本營也好,倭皇也好,不是沒有看到暗淡的結局,他們也很著急。著急的結果是月月往東北調兵。這時的日軍已經意識到了裝甲師的厲害,在國內組建了專門的戰車師團。

日軍戰車師團擁有二個戰車旅團,每個旅團轄二個戰車聯隊,每個戰車聯隊,轄中戰車3個中隊,輕戰車1個中隊,炮戰車(自行火炮)1個中隊,另有一個維修中隊。全聯隊共計擁有各式戰車73輛。全師團共計擁有,95式輕型坦克100輛,89式中型坦克233輛。總人數為13820人。

七月第一戰車師團調往新京特別市(長春)。八月第二戰車師團從朝鮮又調往長春。九月,第三戰車師團,從日本本土調到朝鮮,隨後又開赴延吉。十月,剛剛組建的第四戰車師團又趕赴東北。

這使得關東軍的實力急驟膨脹,擁有六個師團,四個戰車師團,一個飛行集團,二個獨立步兵旅團,一個獨立騎兵旅團,一個獨立混成機械化旅團。總兵力近二十萬。

即便如此,關東軍司令南次郎司令官仍覺得兵力不夠用。特別是中俄蒙古一戰之後,義勇軍裝甲師和航空師所展示出來的實力,更讓他寢食不安。他多次寫信給大本營,要求再增加五個師團。

89式戰車的57毫米火炮,難以穿透義勇軍的T-35式裝甲,要求研製裝備有大口徑火炮的重型坦克。

可惜啊,1925年才開始研製坦克的日本,在戰車研發技術上,遠遠的落後於世界。而日軍始終擺在第一位的是海軍,在這個鋼鐵緊缺的年代,如果陸軍大量裝備重型坦克,勢必與會海軍爭奪鋼鐵。雖然陸軍部在研製新式戰車,但絕不是南次郎所希望的那種,而是同樣的中型(即後世的97式中戰車)。

南次郎被國內那些屍位素餐的官員所激怒,當他發現國內有一群,少壯派軍官,不滿於現任首相時,便暗中給予支持。打算以兵變的方式讓現任內閣倒台,將主戰派給扶上去。

這時的,日本軍隊內部的鬥爭相當嚴重,對於政治的看法也不同。軍隊內部主要分為“皇道派”與“統製派”。

“皇道派”認為日本天皇已經被“周邊的壞人”所包圍,無法知道民間疾苦,所以必須起來“清君側”,廢除內閣,讓天皇成為希特勒式的軍事獨裁者,以便動員社會的力量,準備戰爭。東北和朝鮮頹敗的局勢,更是刺激了“皇道派”的勢力增長。

平心而論,皇道派與統製派的政治看法,表麵上完全不同,但是目的都是想要將日本進一步轉型為法西斯戰爭機器國家。他們所要反對的都是“大正民主時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