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節 閱兵式(1 / 2)

當傅作義下了火車,還真趕上了閱兵式。

閱兵式在斯大林廣場舉行,那高聳入雲的斯大林銅像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廣場北麵是雄偉的市政府大廈,大廈有八層高,正麵寬有一百多米,上麵的平頂自然形成了一個觀禮平台,每逢重大的儀式,這便成為了主席台。大廈外表麵漆成了紅色,被人稱之為“紅宮”。倒是與大洋彼岸的“白宮”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一麵巨大的義勇軍軍旗在紅宮的中央前部迎風展開,如同一片紅雲,遮住了大片的天空。由於隔得遠了,傅作義難以目測出這麵紅旗的大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比一個藍球場小多少。

廣場前麵是寬闊的六車道水門汀(水泥)公路,受閱隊伍就是從這條公路上,一個接著一個方陣走過去的。每個方陣六百人,遠遠的移動過來,如山動似嶽移,排山倒海般,氣勢逼人,讓人喘不過氣來,心生不可戰勝之感。

士兵們都穿著35式綠軍服,外套白色的35式防雪風衣,戴著白色頭盔,構成了一片雪白的海洋。這種宏大規模,純淨的潔白,與天地渾然一體,仿佛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方陣踏著整齊的步閥,隨便著軍樂的節拍,像是在人們心頭踏響。

警——禮——

當方陣經過主席台的時候,指揮員將令旗高舉,嘶聲大吼,口令遠遠的傳開了去。

“唰——”的一聲響,方陣一頓,收槍、舉槍,整個方陣同時行了一個執槍禮,士兵手中35式半自動步槍,早已上了刺刀,隨著槍被舉起。頓時人如鬆,槍如林。森冷的寒光映著太陽的光芒,如濤的殺氣,如炮彈爆炸後的氣浪一樣,向著四周無形散發了出去。

禮——畢——

唰——,又是整齊劃一的收槍,方陣動了起來,原地踏步,變成了整齊劃一的踢正步。那整齊的方陣如錢塘江大潮,那斜舉的刺刀,如白色浪花,整齊的正步如大潮的腳步,滾滾向前。看得百萬市民熱血膨湃,情不自禁,歡呼雀踴。

傅作義的眼睛都直了。

愛因斯坦的眼睛直了。

護送他們而來的警衛排的戰士們眼睛也直了。

傅作義的一生當中,不知看過了多少次閱兵式,但是從來沒有一次,像今天的閱兵式那樣,有著如此宏大的規模。如此的驚心動魄,那整潔的服裝、雪亮的刺刀、逼人的殺氣,將軍隊威武不屈的氣勢展示得淋漓盡致。

愛因斯坦曾經看過德國的閱兵式,曾經也是很激動,但是與今天看到的一比,又有著天壤之別。德軍方陣同樣的整齊,同樣的充滿殺氣,但色調灰暗,不夠鮮明,士兵們目光中透出的是狂熱,而不是像義勇軍樣的冷峻。

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家,隻能靠感官去體驗,他並不知道,兩軍最大的差別,在於威武的的本質不同。義勇軍的威武,是從保家衛國的沙場上礪練出來的,透著莊嚴與神聖,每一個士兵都為自己能成為一個光榮的戰士而自豪。而德軍的威武是建立在不理智的狂熱基礎之上

,是在政客們煸動下的狹隘的愛國主義,眼神雖堅定,同樣的不怕犧牲,但這種東西,不是發自靈魂深處,沒有那種讓百姓看了感到安全,讓敵人看到感到畏懼,震憾人心的冷峻。

又一支步兵方陣走過,廣播裏的解說引起了傅作義的注意,他的眼睛睜大了,驟精會神的觀看正在通過的這支隊伍。

“……現在接受檢閱的是摩托化步兵106和107師的受閱部隊。這兩支部隊從草原上走來,在保衛蒙古草原的戰爭中,英勇頑強,雖傷亡藉藉,但無人後退。隻要還有一個人活著,就絕不讓侵略者踏過!

經義勇軍軍委會決議,短時間內重建了這二個師,並升級為摩托化步兵師。我們有理由相信,106、107不畏犧牲,為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光榮傳統將被這些年輕的士兵和軍官所繼承。在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對日戰爭中,續寫新的宏偉篇章!……”

“從草原上走來?”在傅作義的印象中,義勇軍在草原上打過仗的部隊,隻有騎一師、裝甲師和空一師啊,哪來的步兵師?難道這是自己的第七集團軍改編的?那個走在方陣前的指揮官好像很眼熟啊。

傅作義從警衛軍官的手中搶過望遠鏡,仔細一看,嗬!那不是自己的警衛營長王雷震嗎?這小子出息了,穿著筆挺的軍官禮服,舉著禮儀之劍,露著滿臉的自豪。

再看那些受檢閱的方陣,雖然大多數都不認識,但也發現了許多老部下的老麵孔,看來這真是第七兵團整編而來的。傅作義回憶起來,他想起了自己的部隊,雜色的槍械,缺衣缺餉,經常餓著肚子,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作戰。再對比今天的衣冠鮮明,武器精良,彈藥充足,鳥槍換炮,不禁潸然淚下。

僅僅過了三四個月,就有了如此大的變化,這是當初傅作義所沒有想到的。他讓部隊去黑龍江,其實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因為第七兵團沒有地方可以去了。而他本人選擇離開部隊,出國考察,其實是為了方便義勇軍整編第七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