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第二方麵軍的軍政首腦都出了問題,但解放軍有著完備的參謀製度,一切都照原訂的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並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影響到計劃的進行。
經過廣大官兵和築路工人的共同努力,第二方麵軍越過大山脈,占領了烏的伯興(俄稱:烏蘭烏德)隔著貝加爾湖與蘇軍對峙。
與此同時,馬納丹濟的騎兵和李有才率領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已經運動到了目的地,從烏梁海(俄稱:庫蘇古爾湖)到貝加爾湖之間二百公裏的戰線上與蘇軍對峙。
與此同時,蘇聯的三個集團軍的援軍已經趕到,納入朱可夫麾下。這使得朱可夫麾下總兵力高達50萬人。
如此,北起貝加爾湖,中經額爾勾河,南到烏梁海,長達800公裏的戰線正式形成。
雙方投入總兵力,高達80萬人,蘇方50萬,中方30萬。
這是西伯利亞,恒古以來發生的戰爭中,兵力最大,最強的一次。
雙方各有優劣。
從人力上蘇聯占優,但裝備上中國占優。
從形勢上蘇守中攻,蘇聯有一定的地利優勢。
從後勤上,雙方都距離遙遠,誰也沒優勢。鐵路修通後,雖然總體上,中方的運力要強一些,但中方使用了太多的機械化部隊,所以對後勤的壓力也大。
從道義上來說……
這個沒多大的意義。雙方都覺得自己是正義的。蘇聯宣稱是衛國戰爭的繼續,是保衛偉大的蘇維埃。中方說我們是在收複失去的領土。所以,這一條可以忽略不計。
從雙方的戰略戰術上作比較,也是各有優劣。
朱可夫慣徹大縱深防禦,輔以遊擊戰襲擊中方的後勤。中方發揮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優勢,天空不斷的進行轟炸,地麵不時組織強而有力的集團衝鋒,攻破蘇方一道又一道的防線。然而蘇方每被攻破一道防線就在後方建立起更多的防線。采取層層設防,層層消耗中方稅氣的辦法。
當戰線推移到額爾勾河時,中方稅氣耗盡,彈藥和油料都跟不上,便再也推不動了,轉入到疆持狀態。
此時,已經進入到了五月,天氣轉暖,凍土融化,道路翻漿。貝加爾湖脫去了雪白的冬裝,展露出其碧波千裏的迷人風彩。缺船的解放軍麵對這道天塹,唯有歎惜。隻有空軍還能無視這個,照常飛過去進行轟炸。
前方戰事受挫,後方的議論便更多了。
“如果早聽我的,把原子彈當普通炸彈用,蘇聯早就被推平了!”這種聲音最響亮,附議的人最多。每每遇到這樣的論調,衛華屠倭等一幹高層,隻能抱以苦笑。
核彈這東西不是萬能的。同時解放軍儲備的核彈也沒有外界猜測的那麼多。再者,用使用過核彈之後,後患無窮!我們要收回的土地是可以使用的土地,而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核放射區!
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必須樹立起言出必行的大國形像——當初為了迫使列強加入核不擴散俱樂部,曾許諾過,不對會員使用核力量。並且還用核力量保護會員。所以,作為俱樂部的成員之一的蘇聯,不管他做了怎樣的事,中國都不能對他動用核武器。
再者,中國有足夠的常規力量,幹嘛非要使用核力量?
劍在沒有出鞘之前的威力才是最大的。你沒有出劍,別人就不知道你的殺傷力有多大。你的對手,隻能無限的想像出你手中劍的威力。從而威懾敵人。一但拔出了劍,實力也就暴露出來了。
核彈的威力是有限的。在陸地上的威力遠遠小於在海洋之中。
堅實的陸地,能夠有效的保護生存在上麵的人們。隻要距核彈爆炸的中心一公裏的方,挖上一條戰壕就可以保護士兵的生命安全。如果每隔一公裏就扔上一枚核彈,那麼需要16000多枚核彈才能將朱可夫的遠東方麵軍全部幹掉。
陸軍也不希望使用核武器。他們認為,那是作弊武器,真刀真槍的兩軍對壘,打常規戰爭,比起核大戰更能顯示軍人勇猛。
後世的美國,為什麼在對日本使用了核武器之後,在以後的戰爭中就再也沒有使用過核彈,原因也是一樣的。一但使用,人道上的,道義上的,世界輿論上的負麵影響將讓美國得不償失。
當然這些複雜的東西,並不被現在的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