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節 聖人的境界(1 / 3)

“嗬,洞庭湖好風光啊!”毛澤D走近了,沒有和衛華打招呼,便直接欣賞起湖光山色來了。臉上的憂色一掃而光,變得開朗健談,和周恩L這個大才子談起了洞庭湖的曆史,談著天下大事,到了最後,他詩興大發,口占七律。

“貝湖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戰額江。

熊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衛華起身原本想打招呼,見插不上話,討了一個沒趣,他也不生氣,坐了下去,專心釣魚。但二位偉人的高談闊論總是灌進他的耳朵——唉,五官太敏銳也是麻煩事。總是聽到一些,不想聽的東西。當他聽到這首七律時,衛華被石化了一般,怔住了。

記得這首詩是毛澤東他老人家為《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而作。現在曆史發生了改變,百萬規模的渡江戰役沒有發生,倒是五千裏之外的額爾溝河打得熱鬧。戰役的地點變了,所以詩作的內容上稍有改變,但整體上沒什麼變化,稱得上是一個驚人的巧合了。

這難道也要歸結於曆史的頑固性嗎?

無論穿越者怎樣改變曆史,而曆史總會頑強的回到原處。

如果幾十年後,曆史又頑固的回到了原來的軌跡,衛華真不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管它呢,我那時如果還有醒獅任務的話,我自會回來,改變它。如果沒有任務了,我回不來,這個平行空間的曆史發展成什麼樣,與我有毛的關係?一切順其自然吧!老天的旨意,誰能違背啊?”

想到這些,衛華波動的心潮又平靜了下來。再看手中是半截漁杆,不禁啞然失笑。心態平和,波瀾不驚的聖人境界是自己的追求,現在刻意效仿,那豈不成了東施效顰了?

將半截釣杆放在一邊,不再偽裝什麼釣魚了。訓練心境,關鍵在於心,道具有沒有問題不大。衛華就那麼坐著,什麼也不去想,如同一座雕像。

他的心態一變,整個人的氣質都變了,仿佛是自然的一部份,高大的身材,壯碩的體格不會給人以威壓;平和安靜的神色讓人看著舒服,自然親切,仿佛誰都可以和他交朋友,無論婦孺老弱敵我都可以被他包容一般,就如這湖納百川,無論大小,淨汙!

或許,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欲無求的境界吧!

二位偉人雖然在聊著,但他們的注意力其實在衛華身上,他們都是大忙人啊,誰會沒事來湖邊散步?聊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

如今共產黨已經接過了權力,上上下下都由黨員把持著,就連桀驁不馴的解放軍,都越來越聽話了。這本是該高興的事,但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過去他們隻知道解放軍裝備先進,富得流油,不知道這些裝備是需要巨額的資金維護的。

從前那們管理的蘇區,基本沒有工業,最多也就一些手工作坊,但現在一下子要管理一個龐大工業國家。千頭萬絮的各個部門要如何協調?怎樣的安排才是合理的?錢從哪兒來?加稅引發百姓怨聲載道,不加稅錢又不夠用。

有人認為,一切麻煩在於衛華將攤子鋪得太大,但這說服不了人,因為解放軍一直是這麼過來的。從前,那是邊打仗邊搞建設,既要麵對國內的敵人,又要麵對國外的敵人。夾縫中求生存啊。

那麼艱苦的環境,衛華所領導的義勇軍都過來了。現在國內統一了,國內敵人消滅幹淨,國外敵人進不了門,可以安心發展,為什麼反而不行了?

還有人說,不該急建海軍。

一個小小的日本都有世界第二的海軍,中國憑什麼不建?更何況,那些艦船主要還是日本“贈送”的,沒有花錢買。日本都可以供養一支世界第二的海軍,為什麼中國養不起?要知道現在的中國,可不是一窮二白了,無論工業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在日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