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一)(1 / 3)

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一)

“想不到一向慣長於歐洲平原和城市作戰的德國人竟然在叢林之中也是那麼的難纏。”麵對著不斷從前方傳遞回來的戰況,滿頭白發的米哈因.洛佩斯上校不無感慨的說道。隨著大批德國第37空降旅的精銳傘兵在“虎”式武裝直升機群的掩護之下,順利的在“切.格瓦拉”旅“哥倫比亞方麵軍”指揮中樞周遍成功機降之後,圍繞著各登陸場的激烈爭奪便成為了雙方所關注的焦點。但是戰局並沒有如同米哈因.洛佩斯上校和萬俟昊所想象的那樣發展。

根據萬俟昊最初的設想,長於叢林作戰的“切.格瓦拉”旅和“中華防務科技公司”的雇傭兵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展開遊擊戰不斷打擊德國空降部隊,在削弱對方地麵的進攻力量的同時,規避德國空中機動師的低空火力打擊。這一戰術雖然談不上是完美無缺,但卻是在目前的戰場態勢之下,己方揚長避短,打擊強大對手的唯一可行方案。

但是萬俟昊這一次所要麵對的對手顯然遠比他曾經在東南亞和非洲痛擊過的美國海軍的“海豹”特種部隊和法國外籍兵團要凶險的多。在控製了相對空曠的登陸場之後,德國空降兵沒有大舉以步兵分隊的模式進入叢林。而是抽調出大批精銳的狙擊手,以兩人甚至單兵的模式展開以滲透,以狙擊的模式不斷殺傷“切.格瓦拉”旅的遊擊分隊,壓縮對方的活動空間。

“德國人的戰場並非隻有廣袤的原野和沙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的非洲戰場,德屬東非警備部隊的指揮官保羅.馮.雷托文—沃爾貝克便曾以叢林遊擊戰的模式打的擁有絕對優勢的英國非洲殖民地部隊找不到北。”麵對著這個世界上幾乎唯一可以稱上與中國步兵並列全地形模式之下“全能冠軍”的德國同行,萬俟昊絲毫沒有沮喪和悲觀的感覺,相反卻有一種棋逢對手的快感。這或許緣自於他的父親—那個勇敢的偵察兵體內樂於接受挑戰的基因。

在石家莊陸軍學院步兵偵察分隊指揮專業的學習和多年執教的經曆,除了令萬俟昊對於那段在非洲東部的雨林之中綿延四年之久的遊擊戰爭如數家珍之外,更令他對於德國空降兵此刻所使用的戰術有著一個直觀的認識。這種以‘遊獵’的狙擊手小組扼殺擅長遊擊戰的模式,幾乎是現代戰爭之中擁有兵員素質和裝備優勢的一方對抗遊擊隊的不二法門。

單兵或小隊行動狙擊手最初是遊擊隊手中不斷襲擾對手的利器。早在布爾戰爭時期,便有不少英國軍官命喪於布爾人狙擊手的德製毛瑟步槍之下。而最早由帕特裏克.弗格森上校倡議建立的英國狙擊手部隊卻對此毫無辦法,因為他們被牢牢的束縛在固有的步兵編製之中,無法獨立的展開反遊擊作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遊擊戰在一代大師—毛澤東的發揚廣大之下,最終上升到了以弱勝強的戰略高度之時,世界各大主要軍事強國便不能再對以“零敲牛皮糖”式的戰術逐步拖垮自己強大戰爭機器的遊擊隊等閑視之了。

最先將精銳的狙擊手小隊獨立投入反遊擊作戰之中的是越南戰爭時期的美國軍隊。惡劣的作戰環境讓一向自詡強悍的美國士兵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除了茂密的叢林和艱險的小路外,沿途越南遊擊隊狙擊手的襲擊更是令號稱“全金屬裝甲”的美國步兵心驚膽戰。除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之外,平均殺死一名越共遊擊隊員需要20萬子彈的巨大消耗,也令一向崇尚火力的美國人也不得不改弦易章,屏棄以往所采用的出動連、排甚至營級單位進行掃蕩作戰的模式,改由小隊狙擊手深入叢林。

事實證明要在複雜的雨林之中對付的是行蹤不定的越共遊擊隊和北越正規軍的滲透,具有同樣機動性的狙擊手是最好的選擇。美軍狙擊手在戰爭之中發揮巨大作用,往往一個狙擊排一個月裏擊斃越共的人數都超過幾個步兵營的戰果總和。而由於他們擁有反製越共狙擊手的能力,在部隊中更對一般士兵有安定心理的作用。根據一份已披露的美國越戰檔案記載,1969年1月至7月半年內,一個美軍狙擊班共發射子彈1706發,消滅北越軍1245人,平均每1.37發子彈就可以消滅一個目標。

無獨有偶在另一場以越南為對手的戰爭之中,中國軍隊也曾飽受越南狙擊手的襲擾之苦。特別是在兩山輪戰期間,在炮兵火力遠弱於中國軍隊的情況之下,越南軍隊隻能不斷的派出富有經驗的狙擊手,騷擾中國軍隊的陣地,狙擊炮兵偵察哨、前沿指揮官等有價值的目標。而這一情況很快便被1979年中國陸軍大量換裝以越南繳獲蘇製SVD狙擊步槍為藍本仿製的79型狙擊步槍而改觀。使用79狙擊步槍中國狙擊手們甚至在近一年的時間裏便斃敵三四千人。最終令越南方麵多年對美作戰所培養以來的狙擊手部隊人才凋零。

此刻德國空降兵也同樣采取狙擊手遊獵的方式不斷進逼,顯然令萬俟昊也倍感棘手,雖然這種反客為主的戰術並非沒有反製之道。但是以狙擊手對狙擊手的抗衡,事實上雙方都再無取巧之處。誰的優秀狙擊手數量更多,誰的狙擊手技高一籌便可以掌握叢林作戰的主動,反之則隻有被動挨打的份。但是一向重視傷亡數字的德國人怎麼可能主動采取這種明顯是在拚消耗的戰術呢?這一問題多少令萬俟昊在派出己方精銳狙擊手分隊的同時有些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