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第一波次投入作戰的全是來自‘烏斯塔沙’計劃的巴爾幹雇傭兵團。否則如此巨大的傷亡數字還真是不好向國內交代啊!”而在歐盟遠征軍的前進基地—伊蒂基內斯野戰機場之內,歐盟聯合機動部隊南美洲先遣集群最高指揮官—奧古斯汀少將正無得意的看著自己手中那三位數的傷亡數字。對於一個奧地利人來說,巴爾幹半島幾乎同時意味著輝煌和沒落。
在奧匈帝國的全盛時期,維也納趁著土耳其人的衰弱,支配著巴爾幹半島的大半的領土。但也正是由於維也納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領土糾紛最終導致奧甸帝國皇儲斐迪南的遇刺以及隨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將奧地利從一個中歐強國永遠的推入了三流國家的行列。因此對於南斯拉夫人,奧古斯汀少將保有著一個奧地利人固有的傲慢。在他的眼中無論是善於經商的克羅地亞人,天真樂觀的斯洛文尼亞人,還是衝動好鬥的塞爾維亞人都不過是一群盤踞在巴爾幹半島之上的劣等民族,他們唯一的用處便是充當歐洲大國的奴隸和炮灰。
一代雄主鐵托和共產主義信仰曾經給了南斯拉夫人以尊嚴和強大。但是轉瞬之間便再度分崩離析。在南斯拉夫聯邦各民族的互相攻伐之中,真正的幕後黑手其實並非是遭到了貝爾格萊德不斷抨擊的美國人。雖然對於美國而言,在冷戰結束之後一個分裂的南斯拉夫更符合他的國際大戰略。但是如果沒有德國和奧地利這兩大傳統中歐強國的推波助瀾,事實上美國在巴爾幹問題上不僅鞭長莫及,更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南斯拉夫的解體表麵上來看是民族矛盾的長期積累的總爆發,但實際上卻蘊涵著深刻的經濟背景。20世紀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經濟上曾獲得很大成就,其國民生活水平在東歐一度居於領先水平,由於鐵托本人在二戰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從蘇聯集團、也不依附西方集團的不結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國際舞台上也擁有較高的地位。
當時南斯拉夫即便是最落後的加盟共和國黑山,人均GDP也達到了5000美元,是巴爾幹最發達的國家,也是唯一通往西歐各國無需簽證的東歐國家。每一個居民平均每兩年就要出國旅遊一次。在當時東西方集團嚴重對峙的冷戰時期,這裏居民的生活令東歐各國羨慕不已。南斯拉夫的人均住房麵積已達18平米,平均每8人就有一輛轎車,市場看上去很繁榮。
但是南斯拉夫經濟高速發展增長的背後卻是近二百億美元,占南斯拉夫當時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的外債,這些債務的債權人並非是大家傳統觀念之中的“國際金主”—美國,而是以聯邦德國為首的奧地利、意大利和法國等歐洲國家。而其中又以從聯邦德國手中借出的馬克為主。
“到東方去”是十九世紀後期以鐵腕統一了德國的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在統一德國不久便明確提出的日耳曼民族的百年國策。在近代的德意誌帝國開始成形崛起之時,從德國的版圖往西看去, 西歐各個列強的地位和勢力範圍都已經基本確立,強行向西擴張,意味著要改變已經劃定的列強秩序,結果隻能意味著和西歐列強的衝突和戰爭。可是往東看去,就是完全不同的地緣生態了。如果說西麵的列強是狼群的話,那麼往東去, 德國人看到了什麼那? 一些四分五裂貧窮落後的東歐和南斯拉夫小國,不就是一群容易馴化宰割的羔羊嗎?從普魯士時代到後來的第二、第三德意誌帝國幾乎都承襲了這條向東方擴張的道路。
但是東歐地區是俄羅斯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日耳曼民族從條頓騎士團時代開始便一再與俄羅斯帝國兵戎相見,雖然不乏戰場之上的輝煌勝利。但是遼闊的疆土使得俄羅斯如同一個可怕的巨人一次次敗北又一次次雄起,最終將缺乏後續的日耳曼人驅逐向西。因此日耳曼人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東南的巴爾幹半島,由於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這三個國家傳統的反俄傾向,使得以東斯拉夫人為主的俄羅斯帝國與南斯拉夫人始終無法呼應。因此奪取巴爾幹半島,再躍入近東地區便成為了日耳曼人東向擴張的迂回之路。
19世紀末在從奧地利手中奪過了德意誌統一旗幟的普魯士曾有意推動和支持維也納東向,在巴爾幹地區擴張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而在奧匈帝國最終敗在了小小的塞爾維亞之後,柏林不得不在1941年親自出手,冒著“巴巴羅沙”計劃推遲一個月的代價。占領和肢解了當年還算中立的南斯拉夫王國。德國夥同意大利和匈牙利瓜分了斯洛文尼亞,在克羅地亞則扶持了親納粹的政權。而對於一向是南斯拉夫人中最為強硬的塞爾維亞人則采取種族滅絕的手段。二戰期間,克羅地亞的法西斯政黨—“烏斯塔沙”協同德國軍隊殘殺了六十多萬塞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