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三)上(1 / 2)

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三)上

“是時候該遏止一下德國人在歐洲肆無忌憚的擴張了!”這一點似乎已經成為了中、美這兩個分隔於太平洋兩岸的國家高層此刻的共同認識了。無獨有偶他們所將采取的手段也完全相同。以橫跨亞歐大陸的那個曾經的超級大國為對象的戰略緊鑼密鼓的展開著。當然雖然有著共同的目標,采取的也是相近的手段,但是中、美兩國的著眼點並不相同。不過卻意外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不過遼闊的全球大戰略的鋪開,並無法立即反應到南美洲叢林的戰場之上,落日的餘輝之下,德國陸軍空降部隊的後續重型武器正源源不斷的通過軍用直升機吊運的方式抵達戰場。與他們那些“和平時代要求機動性,戰爭年代呼喚大口徑”(出自一戰時擁有大量輕便火炮但被德國人的重炮打的抬不起頭來的法國將軍們之口)的鄰居們不同,一向強調火力和機動性並重的德國陸軍對於法國人所裝備的LG1型105毫米口徑輕便榴彈炮從來都嗤之以鼻,更拒絕在自己的部隊之中列裝類似產品。

這一點在主要戰場集中於歐洲大陸,必須壓製華約龐大地麵突擊集群所擁有的火力優勢的冷戰時代來說似乎無可厚非。為了獲得更遠的射程和更靈活的機動性,德國陸軍在忍氣吞聲的列裝了一段時間的粗糙美製M109G型自行火炮之後,一向對戰爭機器頗有偏好的德國陸軍終於獲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完美火炮—PzH 2000。

世界上第一種投入現役的符合北約第二份彈道諒解備忘錄—即52倍口徑身管長度,2.3升藥室容積的自行榴彈炮,PzH 2000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現役性能最先進的自行火炮之一。而和德國人在幾乎同一時間完成列裝的“豹2”A6係列主戰坦克一樣,PzH 2000自行火炮也憑借著其優異的性能獲得了歐洲各國的大量訂單,贏得“歐洲的自行榴彈炮”的美譽。

但是這種重約55噸,難以通過空運快速部署的“陸戰之王”似乎不能符合日益強調執行間接火力支援任務的武器需要具備全球遠距部署能力的歐盟聯合機動部隊的需要。對於法國人在卡車之上加上一門155毫米火炮就自稱“愷撒”的因陋就簡的作法,德國人雖然擁有相應的技術,但當然不屑為之。因此在德國軍工的努力之下,一種被稱之為“阿格姆”的遠程火炮模塊迅速應運而生。

“阿格姆”武器係統的基本考慮是:運用模塊設計概念,將已在使用中得到充分驗證的履帶車或輪式車底盤與 PzH-2000型自行榴彈炮的武器部分結合,形成一種能自主作戰的、可空運的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具體的技術設計是:放棄使用PzH-2000的全焊接鋼裝甲結構重型炮塔,代之以一種新研製的鋁焊接輕型結構的炮塔,炮塔裏能安裝經過相應改進的PzH-2000的重要部件,如全自動的彈藥供輸裝置;使用現有的輕型裝甲車輛的底盤,而火炮操作手和駕駛員的位置設計在底盤上有防護的駕駛艙內。

隨著環繞著“切.格瓦拉”旅“哥倫比亞方麵軍”指揮中樞周遍的登陸場得以鞏固,一輛又一輛安裝有“阿格姆”的遠程火炮模塊的輕型自行火炮被通過CH—53G型“海上種馬”中型軍用運輸直升機吊運的方式送到了戰場的前沿。這些被德國軍方稱之為“象”式的自行火炮,將“阿格姆”的遠程火炮模塊安裝在不過7噸重的MAN型6×6驅動的民用卡車之上,遠遠望去的確如同一頭頭擁有粗長鼻子的大象正悠然的被直升機吊運到戰場之上。

落地之後,已經先期機降的德國炮兵們嫻熟的為這些“小車扛大炮”的輪式155毫米自行火炮打開上附加的支撐裝置,以便在用6號裝藥—模塊式發射藥發射時,平衡身管巨大的後坐力。采用了PzH-2000榴彈炮的整個高低俯仰部分、瞄準裝置、電氣組件和操作設備迅速將炮口抬到30度的極限。隨著氣動式的全自動供輸彈裝置發出的鏗鏘之聲,在南非試射之中最大射程可達56公裏的155毫米全膛增程底排炮彈被一發發的送入的炮膛之中。

第一輪齊射從近40公裏之外的登陸場內迅速的覆蓋到了“切.格瓦拉”旅“哥倫比亞方麵軍”指揮中樞的陣地表麵。在兼容北約火炮彈道一體化軟件的PzH-2000的彈道計算機的控製之下采用鈍感戰鬥部的炮彈往往是數發、數十發為一個單位猛烈的轟擊著那些半地下設計的“切.格瓦拉”旅防禦工事、低空對空雷達和防空陣地等軍用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