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二)下(1 / 3)

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二)下

“從今天來看,克林頓政府發動貿然因為科索沃問題而發動針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對於美國的利益而言或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鹵莽之舉。”與身處北京中國軍隊指揮中心的西山指揮部之內的曹陽中將一樣,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也有人在同樣關注著德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秘密擴張。雖然華盛頓方麵對於歐盟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堪稱美國後院的哥倫比亞發動的“反恐”戰爭一直保持著冷漠中立的態度。但是這並不表示身為美國新一任總統的—約翰.歌斯特同樣對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各國近年來勢力擴張同樣不聞不問。

作為美國傳統“鷹派”勢力的代表人物,約翰.歌斯特當然清楚美國政府選擇在世紀之交對貝爾格萊德實施軍事打擊背後的考量。一般認為美國之所以選擇在北約成立50周年之際挾歐洲之力對經過三場慘烈的內戰(斯洛文尼亞衝突、克羅地亞戰爭和波黑戰爭)之後,重創未愈的南聯盟飽以老拳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北約”這個冷戰機器向美國全球霸權工具轉變,推動北約東擴、吸納新成員、擴大軍事活動範圍、擴大軍事功能,逐步把北約變成了美國火中取栗的工具。而科索沃戰爭不過是以美國在北約組織內部推行其所謂的“新戰略概念”—在繼續堅持“集體防禦”的同時,用軍事手段捍衛所謂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觀”的試驗場。

同時科索沃戰爭還有借助當地的人道主義危機的拔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係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鞏固北約在歐洲大陸的絕對優勢,完成對俄羅斯的西向包圍網,同時擠壓中國在當地的外交活動範圍。同時孤立中、俄這兩大美國潛在競爭對手的意味。

當時約翰.歌斯特還知道在貝爾格萊德、莫斯科和北京之外,美國人當時還將布魯塞爾也納入了自己算計範圍之內。1999年對於歐洲而言,除了是以美國為首倡導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50周年的日子之外,更是歐洲貨幣聯盟(EMU)國家單一貨幣—歐元在德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盧森堡、愛爾蘭和芬蘭這11個國家正式啟動的年份。

作為冷戰結束之後,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華盛頓一方麵陶醉於其在經濟、技術、金融實力和軍事上的領先地位所帶來的其在西方乃至全世界政治、外交、經濟領域所處於支配和領導的地位。但另一方麵作為大英帝國全球霸主衣缽的繼承者,美國政府也警覺的注重著大英帝國從巔峰走向衰落和曆史教訓。在美國人看來大英帝國衰弱的根本並不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與德國的相互消耗,而是緣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在貨幣霸權領域的潰敗。

在人類時代曾經有過在各種生產關係之下,憑借著自身的強悍而左右一方的強悍存在。在農耕時代,中華帝國和古羅馬帝國無疑是“大陸霸權”的傑出代表。在那個時代肥沃的土壤是一個強大帝國的肌肉,而發達的馳道和驛站網絡則是帝國的神經和血脈。強大的中央權利利用由數量龐大的步兵、騎兵組成軍團對外擴張。但是由於受到行動方式和速度的限製,而這種擴張的成本非常高,控製的效能則會隨著距離的延伸而以很快的速度衰減,因此即便是再強盛的帝國也隻能控製一個大陸的部分地區。

而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商業和貿易逐漸取代了男耕女織的農業經濟。擁有遠洋艦隊和星羅棋布的貿易航線的葡萄牙王國、西班牙王國、荷蘭以及後來的大英帝國逐漸建立起了興盛一時的海上霸權。由於依托於海洋這一均勻的介質,因此“海上帝國”的武力投送可以得到更快的反應速度,加上馬漢“海權理論”的出現,通過隻控製航道要點來控製海洋的“海上霸權”擁有著比陸上帝國更為低廉的維持成本。

但是在“海上霸權”的爭奪之中,一個超越於堅船利炮之上的戰略武器悄然出現。依舊保有著傳統王公貴族政體的葡萄牙王國、西班牙王國對此視而不見。作為後起之秀的荷蘭似乎有所察覺,但是七省聯合的商人們認為這個無法觸摸的“戰略武器”就是其所追求的海上航運權,因此便將成為“海上馬車夫”作為了立國之本。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荷蘭人並沒有錯。因為他們發現“海上霸權”的基礎在於從工業生產相對落後的殖民地榨取價格低廉的原料和戰略物資,同時向以殖民地為中心的海外市場輸入自己的剩餘產品。通過不簡單的海上運輸來完成財富的積累和國勢的擴張。因此荷蘭人認為隻要牢牢的把握著海上運輸的主導權,便可以扼殺其他競爭對手,保證自身霸權的昌盛。

但是荷蘭人卻最終發現自己僅僅走到未來全球帝國的門邊。就在荷蘭熱衷於擴大自己商船隊伍的同時。一水之隔的英格蘭人卻在用另一種方式擴張著自己—那就是建立現代化的金融體係和樹立英磅全球硬通貨的地位,最終建立起超越“海上霸權”之上的貨幣霸權。人類數千年的貨幣史上,使用範圍最廣、曆史最長的貨幣是黃金,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超主權貨幣,從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的初期,黃金依舊是各國商品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但是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攜帶著大量的黃金往返於各大洲之間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因此世界呼喚著一種可以全球流通的新通貨。在這個時候由英格蘭銀行獨家發行的代表英國國家權利的英鎊強勢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