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二)下(2 / 3)

手握全球硬通貨的好處除了可以大量的吸納作為國力象征的黃金儲備之外,更在於可以利用控製貨幣發行量的金融手段隨意剝削自身貨幣體係之下的其他國家。雖然作為一種全球硬通貨的貨幣。其崛起需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比如繁榮的經濟、強大的國家機器、堅定、清晰的國家意誌;良好的信用環境和完善的金融體係。但是一旦成功將自己的貨幣全球流通的權威樹立起來,那麼一張薄薄的紙幣便可以具有媲美黃金的價值。

英國的強盛得源於此,但英國的衰弱也正是由於英鎊全球硬通貨的失去。借助著自身強大的工業生產力的暴增。從大英帝國手中接過“世界工廠”頭銜的美國順理成章的在全世界範圍之內用美元取代了英鎊的地位。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立起來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更令美國可以輕鬆的將全國稱霸的成本通過美元貶值轉嫁給她的“盟友”們。

雖然在集合整個東方陣營的力量所布置的“越南陷阱”之中,巨大的物資消耗最終令等同於黃金的美元一下子變成了的永遠不可能兌現的“白條”。最終導致“布雷頓森林協定”的自我破產。但是美國依舊憑借著其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將世界推入了虛擬經濟的時代。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體係中的地位並沒有改變,因為這之前各國都大量的持有它,而且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經濟體擁有如美國那樣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強有力的安全保障,因此也就不具有可以支持起一種世界貨幣所需的國家信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美國掌握了國際貿易中的鑄幣權,隻要印製美元,就可以從別國換得實物商品,而美國支付的則是由美聯儲印製的平均成本4美分一張的綠紙片,隻要美元宣布貶值,那麼美元持有者的一部分財富立時便會消失,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鑄幣稅”。

但是這種“空手套白狼”的遊戲並不可能無限期的玩下去,在被美國人肆無忌憚的榨取自身財富的西方各國之中。終於出現了第一個反抗者。自1995年開始除了遊離於統一貨幣之外的英鎊外,歐洲國家貨幣對美元的比值開始一路下跌。表麵上看,這是因為從1993年開始,歐洲各國開始了走向經濟一體化的最實質性的舉措—統一貨幣。各國為了達到統一貨幣的基本要求,財政緊縮的力度不斷加大,這引起總需求下降,進口減少和失業率上升。

對於歐洲主要貨幣的貶值,擁有“鑄幣稅”的美國似乎毫不介意。因為看在美國人的角度來看到無非是為了躲避統一貨幣的風險,於是大量的歐洲貨幣被兌換成美元以及大量購買美元資產,由此引起了歐洲貨幣在1995年以後對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巨額的財富從歐洲向美國的滾滾流動。同時和美元掛鉤的亞洲各國貨幣則大幅度變相的升值。看到了這一契機的美、歐最終聯手在1997年掀起了“亞洲金融風暴”,一起從東南亞套取巨利。

不過雖然歐洲統一貨幣的行為引發了7到8萬億美元左右的歐洲財富流向美國。但是華盛頓還是清楚的知道“三十年磨一劍”,歐洲所圖者遠,所謀者大。歐元自誕生之日開始,就肩負著歐洲聯盟賦予的遠大的責任———重新確立強大的歐洲在未來世界的地位,昔日歐洲“世界中心”這種光榮和夢想的回歸。對於歐洲聯盟來說,歐元的最高意義就在於,歐洲通過創立一個強勢貨幣和一個強大的區域貨幣體係安排,來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以謀求歐洲的利益,並重新劃分未來世界貨幣體製和未來世界經濟體係的版圖—未來的世界經濟體係,最理想的是形成以歐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係,最不濟的也要形成分別以歐元和美元為中心的兩極貨幣體係。

對此美國人自然不乏擔心,但是身為主宰西方的老大,美國對於歐洲這個傳統盟友總不能直接出手吧!但是在“歡迎歐元加入競爭者的行列”的風度背後,華盛頓方麵卻早已磨刀霍霍,雖然無法正麵拿歐洲開刀,但是這並不影響美國軍隊深入歐洲腹地,在歐洲的心髒地帶發動戰爭。在漫天飛舞的炸彈麵前,一向逐利而動的國際資本自然不會流向動蕩歐洲,即便不能徹底打垮歐元,也要拖延歐元“從嬰兒長成大人”的時間。與此同時,通過幾近零傷亡的空中打擊來證明美國“滅小國如吃豆腐”的軍事力量,更能向全世界彰現美元背後的堅挺。這不能不說美國政府發動科索沃的另一大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