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八章:讓城別走(四)(1 / 2)

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八章:讓城別走(四)

1971年畢業於弗語天主教魯汶大學經濟係的赫爾曼.範龍佩的簡曆更象是一個財政專家而並非大國領導人,盡管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範龍佩便開始在多位比利時內閣大臣辦公室工作。但真正令其一展所長的還是在1993年9月他進入德阿納政府,擔任副首相和預算大臣之職開始的。在其掌管預算事務的6年時間裏,比利時政府成功的大規模減少了政府的財政赤字。而這一段時光也是範龍佩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政績。

但是除了掌管經濟之外,範龍佩的另一項特長卻始終被人們所忽視。那就是他在處理政黨派別矛盾時那出眾的外交手腕。盡管常住居民僅有1000萬多萬,但是在許多方麵比利時與正陷入各種紛爭之中的歐盟有著如出一轍的問題。作為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根據憲法僅是官方語言,比利時便同時存在著弗拉芒語、德語和法語三種。而在不同的語言背後自然是迥異的文化和政治述求。

比利時北部的弗拉芒區人口約600萬,同荷蘭接壤,這裏的居民講弗拉芒語。南部瓦隆區人口大約340萬,同法國接壤,居民講法語,而其中7萬人母語又是德語。最後,就是位於中部的首都布魯塞爾,這裏是雙語區,政府機構和公共設施都用弗語和法語雙語標注。

比利時1830年建國時,官方語言是法語,當時並不存在語言之爭。那時瓦隆區遠比弗拉芒區富庶,而法語又是整個歐洲的“貴族語言”,弗拉芒區的貴族都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那個時候,弗拉芒區隻有底層居民才不講法語,該區鄰裏之間話家常,甚至會笑某人“連法語都不會講”。而法語也是比利時軍隊的通用語言,弗拉芒士兵在執行任務時禁止使用弗語。但不少參軍士兵都是出身弗語區窮人家的孩子,據說一戰時不少弗拉芒士兵就是因為聽不懂軍官的法語命令,而妄死在了德軍的槍口下。這一痛苦的往事後來成為弗拉芒分裂分子常常使用的借口之一。

但是二戰後,瓦隆區日漸衰落,而弗拉芒區則開始騰飛。現在比利時約80%的出口額都由弗拉芒區企業完成。伴隨著弗語區的崛起,法語居民和弗語居民開始因為語言問題產生摩擦。比利時論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都是弗語區占優,但不少法語居民卻不會講弗語,這其中也包括現在的王後保拉,她是意大利人,講法語而不講弗語。

法語區居民的弗語水平,遠遠落後於弗拉芒居民的法語水平。但法語居民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說:“弗拉芒人肯下工夫學法語,因為法語是國際語言。我們為什麼要優先學弗拉芒語而不學英語?”在弗拉芒區和瓦隆區,學校並不把對方語言列為必修,隻在首都布魯塞爾,母語之外的第一外語必是弗語或法語中的一種。比利時最著名的魯汶大學和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也按照弗語和法語分了家,衍生成了4所大學。赫爾曼.範龍佩在學生時間應該便已經見證了這種對立。

起初隻是語言之爭論,但是很快便上升到了政黨的高度,一些弗語政客提出,弗拉芒區上繳的稅收被用於支援法語區,“法語居民不努力工作,這是在占弗語區的便宜”。法語區政客也針鋒相對,稱曆史上在弗拉芒區鬧饑饉時,他們曾伸過援手。而且二戰後興建的包括布魯塞爾國際機場在內的幾項大工程,用的是全國納稅人的錢,但其收入卻大多進入了弗區政府的口袋。最終這些爭吵在2007年釀成了令比利時國會陷入完全癱瘓,國家也被推向分裂邊緣的組閣危機。

當時比利時舉行了四年一次的聯邦議會選舉,弗語基督教民主黨贏得了北部弗拉芒大區31%的選票,進而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國王阿爾貝二世也順理成章的要求弗語基督教民主黨領導人萊特姆組建新政府。但是弗語基督教民主黨盡管贏得了選舉,但並非一家獨大。組建新內閣必須在分別屬於弗拉芒大區和法語瓦隆大區的弗語基督教民主黨、弗語自民黨、法語革新運動黨和法語基督教民主黨4大政黨之間進行。

弗拉芒大區在比利時屬於較富庶的地區,其政黨領導人要求將包括稅收在內的更多聯邦政府權力下放到地區,但這引起南部瓦隆大區政黨領導人的堅決反對,他們指責萊特姆過多考慮弗拉芒大區的利益,而沒有從比利時整體利益出發,同時他們擔心萊特姆削弱聯邦政府權力的意向可能使國家走向分裂。於是隨著雙方都拒絕在權力重新分配這一重大問題上做出讓步,組閣談判頓時陷入僵局。而此時萊特姆又主動請求國王免除他的組閣責任,頓時新一屆政府成為了漂浮在空中的樓閣。

盡管在看守政府管理下,比利時國家機器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行。人們根本意識不到危機存在,因為1987年大選之後,比利時也有過147天才完成組閣的先例。但是這一次的情況卻完全不同。越來越多的比利時人主張應考慮將國家分裂為二。代表極端組織的示威者在比利時各地示威,要求國家分裂。比利時的媒體也不忘推波助瀾,除了詳細介紹捷克 、斯洛伐克“和平分裂”的經驗,給比利時人或可參考之外。比利時國營電視台更有一種幾近惡劣的手段表達了他們對國家分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