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六章 祭海儀式
兩個年輕人也不再說話,隻是靜靜地守著那盤爐火看著猶如塑像般盤坐著的父親,看他刻著一個誰也不認識的女人像,不知道他瘦弱的內心裏此刻在想些什麼?
其實就連紮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正如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曾經得到過些什麼,又失去了些什麼?
他至今都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自己會因為一群咬死老婆和兒子的狼而來到這座聖湖畔,守望著這一汪湖水。
風很大了,湖水中的潮拍在湖岸上,發出很大的聲響,猶如鳴放禮炮。
紮巴的思緒跟著這巨大的聲響又回到了從前,回到了另一處鮮花盛開的草原上。
三十年前的紮巴,是青海湖湖西草原上一隻矯健的雄鷹。身為一名出色的藏家獵手,他擁有出眾的刀法,過人的膽識和凶狠的酒量。身為一名男人,他擁有美貌、善良的妻子和一個聰明懂事的兒子。在那個推崇英雄的年代,他是海西草原的不朽神話,是無數草原男兒心中的榜樣,是無數草原女人心中的燈塔。有了他,草原的夜幕就會推遲。有了他,草原的黎明就會提前。
然而,當一場突如其來的罪惡降臨後,這座曾經無比耀眼的燈塔便失去了往日那明亮的光輝,無可奈何地漸漸陷於寂靜和沉默。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朝廷欽命的西寧辦事大臣為便於向青海湖海神致祭,同時為了籠絡環湖八族的牧眾,決定耗費重金修建一座海神廟。
神廟正殿三間、殿門及守廟兵丁的宿舍七間。正殿中立碑一座,上刻“靈顯青海之神位”七個大字,廟前有“青海勝景”牌坊。神廟曆時三月修建完畢後,立即舉行了盛大的祭海儀式。
這青海湖的大規模的祭海活動起源於雍正年間。雍正二年,大將軍年羹堯率部平定青海蒙古族首領丹津叛亂,追擊叛軍到青海湖時,大軍飲用水開始出現短缺。而此時遠處所來一隊騎兵所騎戰馬中,有幾個馬蹄正踏到了地上泉眼,頓時噴湧而出的淡水解決了軍隊飲水問題。士氣大振的將士們一鼓作氣,殲滅了叛軍。雍正帝聽聞後,詔封“靈顯宣威青海湖”,禦賜神位,安放到青海海神廟內並詔於每年秋八月定期祭海,從此便開始大規模祭海活動。
祭海活動儀式隆重,煨桑結束,來自各寺院的活佛都上祭台頌經,請求青海湖的神靈降福眾生。接著,活佛們帶領祭海的人群向空中拋撒五色風馬紙片,並向爐中傾倒食物。誦經完畢,進入祭海的高潮:給湖神敬獻禮物。
這些禮物稱為寶瓶,裏麵裝著五色糧食:青稞、小麥、豌豆、玉米、蠶豆。同時還將珊瑚、蜜蠟、瑪瑙等碾成粉後和這五穀混合在一起,最後放入經幡,由活佛加持係帶。這個時候,手捧五穀包等各種祭祀品的喇嘛和信眾在活佛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向湖邊奔去。
祭海儀式罷後,海西草原上舉行了歡慶的賽馬盛會:主持人宣布首先進行傳統的敬神祭祀儀式,敬神祭祀儀式是藏族古老習俗的延續,起源於古代祭奠儀式。牧人們要以這種形式祭祀神山及戰神等神靈,祈求保佑。沿襲已久的古老習俗,如今已成為海西草原賽馬盛會的開場儀式。祭祀時背負杈子槍、腰挎長刀的彪悍騎手們會按照傳統儀規圍著賽馬場順時針方向轉三圈,給賽馬會增添了幾分神密和莊嚴的氣氛。
儀式之後,數聲禮炮轟鳴,便是歌舞表演隊、馬隊、宗教儀仗隊的入場儀式。賽馬會的主要項目有跑馬射箭、乘馬射擊、跑馬拾哈達、跑馬倒立、跑馬懸體等馬術表演。還有遠距離跑馬賽、走馬賽、犛牛賽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歌舞、民族服飾表演和寺院跳神等表演項目。
表演隻是喜慶的配角,而競技比賽才是真正的高潮。
那時的紮巴二十多歲,年輕氣盛,加上騎術精湛,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加上他自小就是塔爾寺的大法台親自保薦的勇士,去過皇城,做過雍和宮的護法衛士,受到無數高僧大德的垂青,所以草原上誰見了他都得高看幾眼。
庚子年間,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隨後數百日軍洗劫雍和宮,燒殺搶掠。紮巴硬是憑著一己之力突出重圍,威震敵膽。
他輾轉回到家鄉後,受到當地牧人英雄般的歡迎,更是被當地牧人尊為戰神,頂禮膜拜。
紮巴的心氣,也就是從那時起漸漸昂了起來,以至於他走路從來不看腳下。
很快就要輪到紮巴表演了,他騎的那匹可愛的光背馬這時已在近處緩緩停住,低垂著脖頸,一副悠然的神態。它溫柔又昂揚的眼睛裏仿佛充滿著無限的活力和激情。
紮巴聽到圍觀群眾“哦嘍嘍”的喊叫聲,知道自己該上場表演了,群眾們的歡呼是送給他的!獵手快步走過去拍拍戰馬的脖頸,撫摸一會兒它的鼻梁和嘴唇,它的嘴唇會意地抖動起來,抖抖鬃毛抖落上麵的雜草灰塵,跟著紮巴慢慢地朝著比賽起點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