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龍雲閣路攔驚馬
農曆陽春三月,小草剛剛破土,樹木才發嫩芽。這天早上,天氣特別晴朗。一個老板兒和往常一樣,揚手搖晃著拴著紅纓的鞭子,趕著一輛一匹棗紅馬拉著的鬥子車,後邊緊跟著兩個馬弁,出了雙城堡的東門,沿著一條寬闊的鄉村土道,不緊不慢地向鑲黃旗三屯趕來……
鑲黃旗三屯,俗稱廂黃三屯,依照一百多年前的建製,就座落在雙城堡以東六十裏開外的地方。直到一九三二年,即偽滿大同元年,民國二十一年,人家不足百戶,良田卻有千頃。這裏一馬平川,無遮無攔,肥沃的黑土地攥一把就能流油,隻要風調雨順,人們吃穿不愁。
屯子裏有早打的十眼水井,有筆直的三街六巷,占地麵積足有一裏地寬一裏地長。四周的城壕深有八尺寬至一丈,壕外是能錯開兩輛馬車的環村土道,壕裏南北兩麵榆樹參天,東西兩側楊柳成行。樹上的喜鵲老鴰不計其數,山鳥麻雀飛來飛往,人們都說這是祥和的景象。
然而,為建“王道樂土”,推進“共存共榮”,按照偽滿雙城縣警察局,第五區警察署的指令,不僅警察署所在地的廂黃頭屯,就連相鄰在四個角上的廂黃二屯、廂黃三屯、廂黃四屯、廂黃五屯,也都是誰要進出屯子,隻有東西南北四門為咽喉要道,四門的城壕上架有堅固的木橋,在四門橋頭的旁邊,蓋有專供地主武裝大排炮勇,晝夜輪流值班站崗的卡子房。
屯子裏十字街東南一隅,有個遠近聞名的於家燒鍋。燒鍋大院坐北朝南,青堂瓦舍,相當氣派。整個大院分三道院子,共有青磚瓦房八十多間。大院的四周,是一丈多高兩尺來厚的青磚圍牆,圍牆的四角,各有一個五尺多高帶槍眼的炮台,那是專供炮勇們站崗放哨的地方。圍牆的南麵,正中是兩扇虎頭叼環的黑漆大鐵門,通常是天亮馬上敞開,天黑立即鎖上。
頭道院子南邊有一溜門房,正中是一丈多寬的大門洞子。東邊的一溜廂房是酒坊、油坊、糖坊、磨坊、醬醋坊;西邊的一溜廂房是肉鋪、藥鋪、果子鋪、雜貨鋪、銀匠鋪、綢緞莊;這些鋪麵作坊,方圓十裏八村買東西的進進出出人來人往;扛活的長工和打雜的夥計都住在南邊的門房,管事的、打頭的和能工巧匠都住在北邊的正房,夥房和飯堂設在正房的西頭。
二道院子的門房就是頭道院子的正房,正中也有一個一丈多寬的大門洞子,兩扇大門通常不會關上。東邊的一溜廂房是馬棚、草料房、農具房和打更喂馬的、趕車老板子的住房;西邊的一溜廂房是裝油酒米麵、煙果糖茶、五穀雜糧、布匹雜貨的庫房和大老板子、看家炮勇的住房;大掌櫃的、總管事的、管賬先生和炮頭都住在正房,夥房和飯堂也在正房的西頭。
三道院子的門房也就是二道院子的正房,但正中的門洞子卻隻有六尺來寬,沒人進出時黑漆小門經常鎖上。三道院子是家人及客人來此閑居落腳,於大爺兒洽談生意招待貴客的地方,東西廂房是家人的居室和客人的客房,以及裝貴重物品的庫房,正房設有大堂、客廳、臥室、書房,西頭是小餐廳和小廚房。第三道院子看管很嚴,未經召喚,閑雜人等不得入內。
於家燒鍋的東家姓於名鶴字超塵,人稱於大爺兒。五十來歲,不胖不瘦,中等個頭,瓜子臉,尖下頦,兩眼大而有神,鼻子略帶鷹勾。此人早年曾東渡日本,留學東洋,閱曆很深,見多識廣。靠子承父業起家,再加上經營得法,生意越做越大,僅在雙城堡以東就開了三處同樣的買賣,廂黃三屯一處,周家窩棚一處,北土城子一處,算得上大名鼎鼎,富甲一方。
於大爺兒為人和善,從不嫌貧愛富,更不驕橫張揚,鄉親們誰有難處,也樂意出手相幫。雖然家住雙城堡城裏,又在偽滿縣公署掛有閑職,但隻要一有空閑,就要來鄉下的各處買賣走走看看,呆上幾天,經常同管事的談談生意,喜歡和夥計們嘮嘮家常。這麼多年,已經養成習慣,用他的話說,叫做沒事活動活動筋骨,有事也能心中有數,事有所料,未雨綢繆。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種地,路上自然也就車少人稀。前麵趕車的老板兒坐在裏手邊露天的座位上,嘴裏小聲哼著蹦子戲《大西廂》小調兒,後邊隨行的兩個馬弁騎在馬上,也在東拉西扯不住的閑聊。一行人輕鬆愉快,樂哉悠哉,就像出來遊花逛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