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爺兒微笑著說道:“人生在世,相逢就是有緣,既然有朋自遠方來,老夫理當盡地主之誼。請不要客氣,跟我到燒鍋院子一敘。”
龍雲閣也不推辭,高興地說道:“好吧,既然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那晚輩可就承蒙您老美意,冒昧討擾了,請您老上車先行。”
於大爺兒笑道:“不用,眼看就要進屯子了,我在屯子裏很少騎馬坐車,碰到父老鄉親會顯得更加親熱,此乃人之常情。雲閣,請。”
就這樣,於大爺兒和龍雲閣並肩在前,車老板兒和兩個馬弁牽馬在後,一行五人便直奔廂黃三屯走來。
龍雲閣邊走邊有些疑惑不解地問道:“前輩,為什麼鑲黃旗三屯又叫廂黃三屯,請問其中是何原因?”
於大爺兒認真說道:“你問這個,那還得從雙城堡的來曆說起。雙城堡,是一八一四年,也就是清嘉慶十九年,當時的吉林將軍富俊富老中堂,親自選定的一方墾荒寶地,因沿用境內金代達禾、布達兩座古城俗稱雙城子而得名。據史料記載,設城建治之初,商民捐資,土築城牆,城堡正方形,周長二十裏,十字街交叉,城裏分四隅,這就是雙城堡始建的雛形。其中所轄屬地南北寬八十餘裏,東西長一百三十餘裏。”
龍雲閣沒有插話,於大爺兒接著說道;“到一八一五年,也就是清嘉慶二十年,為籌劃屯田,而設立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各旗。每旗設五個屯子,頭屯居中,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角等距離四裏半,各為二屯、三屯、四屯、五屯,呈五點骰子格局。至一八一九年,也就是清嘉慶二十四年,在距雙城堡東、西各五十裏處,又分設左屯、右屯,後稱東官所、西官所。至此,雙城堡共建起一百二十個八旗營子,這個鑲黃旗三屯也是其中之一。後來人們為了書寫和口語的方便,漸漸地就把鑲黃旗三屯改稱為廂黃三屯。”
聽完於大爺兒的介紹,龍雲閣欽佩地說道:“原來如此,難得您老對史料和年代記得這麼清楚,雲閣多謝前輩指點。”
於大爺兒笑著說道:“雲閣,你剛才攔住的那三匹騾馬,正是前邊我家燒鍋院子的,要不是你挺身而出,還不知闖下什麼大禍,老夫真得好好地謝謝你呀。那副犁杖是三老板子使喚的,一會兒他就能趕上來。剛才你都看到了吧,拉那副犁杖的騾馬,全是清一色的配掛。”
說到拴車養馬,於大爺兒有個嗜好,無論家邊轉悠的二馬小車,還是常跑營口的膠皮大車,同拉一輛車的牲口不管是騾子還是馬,最好能個頭相當腳步一樣。特別是顏色,黑的就全是黑的,白的就全是白的,什麼黃的、花的、鐵青的、棗紅的,講究的就是清一色的配掛。
前些日子,聽跑營口的趕車老板子回來說,榆樹牛頭山腳下的龍家亮子,有一家大財主是親生兩兄弟,也開了幾家燒鍋。兩家老板子趕車去營口拉貨,常常就會碰到一起,有時還都結伴而行。隻是龍家燒鍋的老板子,趕著兩掛清一色的菊花青四馬膠皮大車,老是顯擺,說他們馬的顏色怎樣的好,腳步怎樣的快,闖市頭子看起來怎樣威風,怎樣氣派。龍家燒鍋的兩兄弟,於大爺兒已經早有耳聞。也是為了爭強好勝,吩咐大掌櫃的,咱於家燒鍋也要配上兩掛菊花青四馬膠皮大車,給他們瞧瞧,別讓人家小看了咱們。看上眼的再貴也要買,不對色的便宜也不要。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大掌櫃的不到半月工夫,就托人買回六匹菊花青的前三套,隻差兩匹配掛的轅馬了。
等他們路過西門卡子房時,腰別短槍的兩個炮勇見是於大爺兒來了,都趕緊規規矩矩地打個立正,敬了個禮。
於大爺兒也客氣地搭話:“兩位弟兄,辛苦了。”接著,指了指身邊的龍雲閣,說道:“這位是我的貴客。”
兩個炮勇忙點頭哈腰地說道:“沒事沒事,還請您老多多關照,您老人家快請。”說著,便畢恭畢敬地向屯子裏做了個請的手勢……
跨過木橋走進屯子,於大爺兒隻要碰到長者,都主動打聲招呼,顯得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一行人轉眼之間,就來到了燒鍋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