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給出合理解釋的隻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劉邦早就看不順眼這個還頂著趙王頭銜的女婿張敖了,向在這裏趁此機會好好的羞辱一下女婿,讓他衝動起來,對自己出言不遜,那他劉邦就可以抓住把柄,削掉這個女婿的王爵,用不流血的和平方式再次成功的解決掉另外一個異姓王問題,為實現自己的那個用自家劉姓取代異姓王再創造一個成功範例。
劉邦對自己的那個已經死了的親家公張耳老早就有意見,隻是當時礙於情麵和形勢沒有公開發作而已,自從那個張耳與韓信精誠合作消滅了冤家仇人陳餘後,張耳對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達到了崇拜的地步,韓信也看到這個劉邦的親家張耳在趙國的實力不小,神通廣大,竟然在與陳餘的二十萬趙軍的對決中能夠拿到極為機密的軍事情報,甚至陳餘跟心腹謀士在說什麼話,張耳也能及時搞到手,覺得他是個人物,所以對張耳也是非常的客氣,就這樣,韓信和張耳兩人一來二往成了親密戰友和好友,被劉邦看在眼裏,恨在心裏,覺得這個親家公太不像話了,竟敢胳膊肘往外拐,膽子越來越大,老說韓信的好話,老是替韓信辦事,最可恨的是在韓信突然襲擊齊國後,這個張耳不顧自己的感受,聯名韓信要求封自己為趙王,雖然當時劉邦一眼就看出來這是韓信籠絡張耳的把戲,目的就是與張耳結成攻守同盟,既然我韓信曾經幫助過你爭取趙王的地位,那我以後要是向劉邦爭取自己的齊王地位時,你老張要是要幫忙的。
果然,韓信滅掉齊國的那個田廣後,立馬要求劉邦讓他代理齊王,估計也是韓信和張耳串通一氣的結果,當時劉邦想發作但沒有資本發作,他也是考慮到一個韓信好對付,但要是張耳摻和進來與韓信聯合起來發對自己,那他劉邦可就不好辦了,況且當時劉邦在滎陽一線自顧不暇,要是韓信和張耳聯合起來發對自己,即使他們礙於舊情不對自己動手,那劉邦以當時在滎陽一線與霸王項羽僵持都有些勉強的局勢來看,劉邦十有八九是逃不過被項羽消滅掉的命運的。
所以各種新仇舊恨,恩恩怨怨加起來,使得劉邦對於這個親家公張耳的感情很是錯綜複雜,一方麵他確實感激張耳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裏始終如一的站在自己陣營這邊,並沒有像其他諸侯那樣在自己和項羽之間來回的跑來跑去,就這一點,對於當時事業處於低穀時期的劉邦來說,還是相當具有激勵作用的,還有張耳在諸侯當中人緣很好,正是有他在劉邦這邊的不離不棄,才使得項羽殺掉楚懷王後組成的反楚聯盟在彭城慘敗之後沒有分崩離析,這也是張耳的一個功勞。
但是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張耳和那個陳餘以前關係好不好,兩人好到了差點要互換腦袋的程度,後來不是照樣為了自己的利益徹底鬧翻,以至於最後成為了你死我活的大冤家。劉邦是知道事體的,所以他也認為這個張耳自從遇到了韓信後就開始變了,特別是與韓信一起攻克趙國,消滅了陳餘的二十萬趙軍後,更是變了,一步步的與自己越走越遠了,幸虧張耳死得早,要不然劉邦又要開動腦筋準備怎麼樣對付這個親家公了。
所以綜上所述,劉邦將對這個親家公張耳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感趁著這次在女婿這裏徹底的發泄了一下,目的就是讓這個女婿知難而退,主動向自己上交這個趙王的王爵,要是這樣的話,劉邦可是一箭雙雕,不但又趁機消除了一個潛在對手異姓王,而且還能贏得一個寬厚仁義的好名聲,可謂是雙贏。
這個挨罵的小趙王張敖脾氣很好,很有涵養,對劉邦的破口謾罵沒有表現出一絲不滿,更加沒有當場發作摔東西不伺候了,依然跟以前一樣早中晚的伺候著劉邦,弄得罵人的劉邦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覺得自己確實做得有點過分了,咱總不能欺侮老實人吧,好歹也得給他留點麵子,他雖然是那個張耳的兒子,但畢竟是自己的大女兒的丈夫,你不考慮女婿的感受,再怎麼著也得考慮考慮做女兒的感受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