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絲綢之路(下)(1 / 2)

第33章 絲綢之路(下)

第33章 絲綢之路(下)

張騫在外麵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 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 )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裏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路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係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麵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聯係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隻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就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個國家。

經過多方努力,大家建立了密切關係,漢朝先後將解憂、細君等公主遠嫁烏孫王,漢朝同烏孫間的聯盟有力地遏製了匈奴對漢朝的侵擾,使匈奴在西域的處境更顯孤立。公元前109年,漢軍將領趙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樓蘭、姑師等西域重鎮。公元前102年,漢軍西行,又攻克了因為不了解漢朝國力大小而時常與漢朝作對的大宛。這些政治軍事活動提高了漢朝在西域各族中的威望。翌年,為解決駐紮西域的漢軍和往來使者的糧食供應,漢朝在西域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置“使者校尉”統領之,“使者校尉”是漢朝政府設在西域地區最早的地方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