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叔與侄(1 / 3)

天府省是共和國三十四個行省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一個行省。由於它的北麵是綿延1500公裏、海拔2000多米的秦嶺,僅有臨著懸崖建的幾條棧道與外界相連,自古以來,便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也正因為天府省這種與外界極為不便的交通條件,自從前朝初葉“遷移邊民入天府”之後,外界的戰亂便再也沒有波及到天府。即使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手段呈現多樣化之後,民國三十一年,當時的日本國發動海陸空三軍入侵,自北向南侵占了大片疆土,但也是在秦嶺腳下止步興歎。直至民國34年日本國戰敗投降,廢除軍國主義製度,改國名為東瀛,它也未能有一兵一卒進入天府。

共和國成立時,百廢待興,為了讓這個久經戰亂的國家早日走上工業強國的道路,政府決定修建連接所有省府的鐵路網絡,使得“東西通貫,南北相連”,為此專門抽調了工程兵組成鐵道部第九建設局,從秦嶺兩側修建天府出省鐵路。為了將天府省豐富的礦產物資運出,鐵道部在錦城城東修建了車站、轉運倉庫,隨後再慢慢擴修職工宿舍、生活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功能區域,幾乎占據了老錦城一半的城市麵積。因此在共和紀元前30年,錦城又有“鐵半城”的別稱。

共和三十年定下了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國策,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大山,共和國的每個角落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報紙新聞上辯論的是哪種經濟政策更適合當前的國情,國會議員們爭吵的是誰的見解更能推動經濟的發展。錦城的經濟隨著這種宏觀背景也逐漸發展了起來,許多住在鐵路局老房的有錢人都舉家搬去了更宜居的城南和城北,城東便空出了許多平房,便宜出租給外來務工的人們。

錦城東二巷位於城郊,便是這樣用於出租的巷落之一。自古巷朝兩邊開,東二巷一邊背靠著年久失修的老護城河,另一邊開在荒草叢生的野外空地。這裏原本並不是真正的野外,而是一家建築公司在兩年前便拍下的一塊住宅區。當時市政府正打算啟動“宜居城市”工程,小道消息滿天飛,這家倒黴的建築公司不知從哪個渠道得到的消息,以為市政府將會在城東進行舊城改造,於是便買下了東二巷門口的居住區並且實施了拆遷,為此支付了不少搬遷補償。可是最後錦城市政府公布的發展藍圖卻是圍繞著城南進行,這家建築公司的老板押注失敗,欠下了巨額債務不知所蹤,有說是跑到國外隱姓埋名了的,也有說是被黑社會追殺屍沉護城河了的,反正不管怎麼樣,對於城東的老人們來說,這隻不過是又一個投資失敗的故事,用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還是要本本分分的好。日子,始終是要過的,就算這片荒地沒人管,也不過是買菜散步送孫子讀書時多繞一點,在這裏來的人更少一點,僅此而已。

再加上這一帶平常本就人少,所以就更沒人能說得清,在北二巷曲徑幽深的盡頭,一個二層樓的組合式房屋是何時搬來了新的住客。如果不是偶爾看到一個挎著書包穿著錦城二高校服的少年從這條巷子進出,而在去年春節聽到這間屋子傳出了像炮竹般轟鳴的聲音,恐怕誰也不會知道這裏還有人住。

一條肥大的野狗剛剛覓完食,懶洋洋的趴在一人多高的破敗磚牆上,享受著太陽下山前的最後一點陽光。它無知無畏的看著男孩從巷子的那頭走來,路過兩三戶透出零星燈火的人家,離著它越來越近,卻沒有一點想要逃離的意思,反而站起來露出了利爪,揚起了頭,眥著尖牙傲視著這個想要踏入它“領地”的挑戰者,蠢蠢欲動著似乎隨時都有可能要撲上去。直到看著這個男孩在它麵前無視地轉過身去,推開半掩著的木門進入到那一直讓它潛意識裏感到不寒而栗的屋子,這才“哧溜”一聲迅速翻下牆去,跑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