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E軍的戰術雖死板,真用起來並非無效.E軍在戰略上也頗有欺詐性,其表麵主攻方向正是北疆,所以,三路E軍中兵力配備相對最齊全的是北疆方向.倒是伊犁河戰役中的華E雙方都有添油戰嫌疑.換成北路E軍,則是習慣性的一擁而上,而中華軍隊因戰略上的被動,防線相對比較鬆散,不像十九師雖是添油,目標卻是集於一點.當然,E軍也一樣,但雙方從戰鬥一開始都沒有彙集起全部力量.
米哈依維奇暗自痛悔的是,他發起進攻隻不過十餘小時,從對手的苦狀中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雖說對手的收縮與退卻很有章法,沒有潰亂,E軍並沒有將其一擊而潰的把握,但稍差就是稍差,十九師一樣是阻擊E軍五個師,仗打的如剃刀上跳舞,手忙腳亂的差一點兒守不住.這北疆阻擊戰的實力對比擺在那兒,兩路E軍兵力戰鬥力相當,中華守軍卻弱了些,拚死防禦也難頂三天.要是E軍提前五天進攻,到20號,應該可以在塔城休整了.米哈依維奇心裏知道自己有罪,因為他完全可以提前五天進攻.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何況是一百二十小時.中華第二集團軍的來援路線在本國領土,根本難以阻截,也許不要四十小時就能趕到.但現在的情況卻如謝羅廖夫不敢分兵差不多,即便打敗了當麵之敵,也無法在對手援軍趕到前占領塔城.最好的結果就是打一仗又回頭,就像一次戰鬥行軍.可是,讓米哈依維奇無比難受的是,他的後知後覺能算到一切,還不能就此罷手.怡誤戰機的罪責雖大卻好解釋,仗打的不鹹不淡而退兵,很可能被沙皇砍了腦袋.
關於華E戰爭西線戰場,不論當時後世,十九師均收到了無與倫比的讚譽,接受了無與倫比的榮譽,多年裏成為軍事專家和軍事愛好者嘴邊的首選話題,幾乎成為中華帝國第一王牌部隊.十九師之所以獲此殊榮,至關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在危急中的主動進攻打亂了E軍的戰略節奏.此前說過,因中華帝國自身的錯誤,對西線戰事沒有充分準備,如果不是十九師使E軍的準備工作中止,中華帝國至少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時間從敗勢中奪回優勢,或許隻能奪回平衡.十九師作為整個華E戰爭的第一閃光點,使E軍比計劃中的六月初提前了十幾天開戰,使雙方的仗都打的雜亂無章.中華帝國無疑擁有著一支世界上最會亂中求勝的軍隊,將E軍苦心營造的戰略優勢抵消了不少.
二十二號上午,疲憊不堪,番號全亂了套的第二集團軍援兵趕到了馬康契,兩個師四萬多人隻剩下協帶最少戰備物資的一萬二千將士,所有體力不支的官兵和重裝備全甩在了後麵.雖然不算生力軍,但穩住北疆防線卻足夠了.有能力堅持到最後的當然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精兵中的精兵.同時,一代名將石達開早在援軍抵達前就估計到了第二集團軍最早趕來的部隊隻能是輕裝部隊,提前就把第六集團軍的戰略儲備準備好了.空著手的第二集團軍炮兵可以在第六集團軍前線後勤部門直接拉著火炮上戰場.永與弱小無緣[載镔語]的帝國國防軍不會缺槍少炮,堆積如山的彈藥可以使槍炮報廢.當然了,想要105重炮沒有,要說第二代製式裝備充足就是YY了,帝國國防軍二次換裝時日尚短,第一代裝備當然有適量儲備.米哈依維奇的繼續進攻命令已是在掩蓋自己的失職.按計劃,北路E軍也有十萬兵力,但中華帝國也將達到七萬,最終結果也將是對峙的局麵.南線,第七集團軍留下駐克什米爾的一個師不動,另一個師發兵到了南疆前線.
到六月開始前,第二集團軍的兩個師餘部陸續抵達,中華帝國在西線總兵力達到十五萬,E軍計劃中的二十五萬軍隊也基本就位,去除此前傷亡有二十一萬人.兩軍軍幾經交戰,互有攻守,但事實上雙方都沒有發起大規模進攻的實力.可兩國誰也不甘就此罷手,半路上的楊嶽斌集團軍不會返回四川,E國則咬牙切齒至少要再增兵十五萬.仗肯定還要打下去,隻是一時不硬碰硬了.就此,西線戰役暫告一段落,戰場成為特種部隊的天下,向海底地震的威力還沒抵達海麵前,波浪翻湧著,卻顯得有些寧靜.
西域戰場在表麵平靜中蘊釀著更大的風暴,雙方都要調兵遣將爭奪自身看中的戰略利益,都不願再打無準備之戰,可這並不容易.古往今來,戰術節奏都需要快,但戰略節奏怎麼也快不起來.所以,西線戰場竟然持續沉寂了起來,這一拖就是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裏,楊嶽斌集團軍於六月上旬抵達前線.第一集團軍擴大了駐防範圍,第七師與第十軍負責剿匪,第九師接替了第十師占領區,使第二集團軍全部投入西線戰場,中華帝國西線總兵力達到二十八萬.而E軍兵力則達到近四十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有專家評論說,中華帝國在進入七十年代後,經濟實力已超過E國,軍事實力也稍強於E國.事實也的確如此,否則中華帝國不會發起戰爭.而E國則在強烈的擴張欲推動下,沒發現或不願承認中華帝國的強大.也是,交戰雙方的綜合實力沒有明顯差距的情況下,誰勝誰負完全不能確定.華E兩國都想打這場戰爭實屬正常.但戰爭從不是交戰兩家之事,總有人想從這場戰爭中獲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