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鐵血之路.-206.剛愎自用引起的戰役.
E軍因於分散中與中華軍隊對戰劣勢明顯,不僅僅是謝羅廖夫所部,北路E軍也聚攏了起來,過程中主動將大多新占領區重新還給了中華帝國.北路戰場最終定在了巴爾喀什湖和齋桑泊一線,兩軍開始了一個多月的對峙.但這種不傷筋動骨的對峙隻能維持一個月,隨著沙皇派了督戰代表到來,這種情況隻有結束了.
老資格的哈圖切夫元帥可以承擔了自身責任,解釋了中華軍隊絕不弱小的現實,卻無法及時改變上層的決策,隻能往下推托以爭取時間.可督戰團卻不管現實如何,他們也沒辦法,相信取得勝利的難處又如何?隻有先執行了當前命令再說.
謝羅廖夫也有理由,他率領的部隊已不在承當主攻任務,同時兵力也不占明顯優勢.再說,E國督戰代表也不可能是YY小說那樣與中華為敵者就是傻瓜,因為幾十萬E軍再怎麼樣也不可能無緣無故懼戰,並不是少數幾人不願進攻.
到了米哈依維奇上將這兒,就找不出任何理由不發起進攻了,他的部隊整整比中華帝國多了一倍,卻還是采取守勢,雖然不是消極防禦,但隻不過與半數的中華軍隊旗鼓相當而已,這就太讓E國人丟臉了.
而米哈依維奇上將很清楚,E軍隻要防禦,中華軍隊再調幾萬人上來也能守住,困苦一點而已.可是要進攻呢?戰略戰術裝備等等方麵的確優於E軍的中華軍隊兵力雖少,自然要全力破壞E軍的戰術意圖,誰也奈不何誰的可能性最大,但中華軍隊那令人恐懼的火力,結果肯定是E軍的傷亡更大.其實,這隻是E軍各部不願與中華軍隊死拚的起因,對峙時間長了後,謝羅廖夫與米哈依維奇等將領也看出來了,中華帝國目的更主要是在顯示實力,不欺人太甚的同時也是在告訴E國不要欺人太甚.
既然勝利的希望不大,又不擔心失敗,軍人一樣偷懶.如果督戰團不來,西域戰爭也許就這樣默契下去,最終結果的確隻是勢力範圍略有變更而已.至於東西伯利亞,就看E國能派多少兵過去了,而且那是另一個理由.
可是,米哈依維奇注定打不成如意算盤,事實上,督戰團裏那位大公先生的督促檢查工作頗有成效,雖然謝羅廖夫說的”E軍落後了”令人十分鬱悶,卻明明白白的知道前線將領並沒有誇大其詞.所以,督戰團沒有難為理由的確比較充分的謝羅廖夫,但到了米哈依唯奇這兒,契爾年科大公的話是那樣無奈,翻譯成漢語就是說:”我相信將軍所言均為事實,可不管是對是錯,您總要有所表示,否則你我都無法交差……”
一時打敗強大的E國,也許能夠做到,卻要承受國力大損的危險,因而中華帝國已在打算與E國維持一個心照不宣的平局.除了力爭得到裏海沿岸,國境附近一定範圍不能丟外,完全可與E國共同瓜分中亞.而察覺了中華帝國戰略意圖的E軍將領就是照這種思想行事,雙方都沒有大動作,自然都少有破綻.可是,軍隊一動起來,毛病當然隨之出現,就看怎麼彌補自身缺點又抓住對手錯誤了.
然而,說到製造與把握戰場時機,中華民族的能力則少有人及,偏偏E國人送上了機會.此時進入了八月中旬,因為秘密戰線上沒有絕對的勝利,中華軍情局即便大占上風,卻無法阻止E軍將領接到隱隱約約的情報:中華帝國可能正在前線上組建一個主力集團軍,兵力可能在六七萬人之間,從口音中判斷,此猜測中的新編集團軍應由中華帝國各戰區抽調部隊組成,請前線各部謹慎提防…….
這個情報令E軍前線將領十分緊張,一個集團軍的控製區域很大,很難猜測出它會出現在哪裏.所以,E軍根本越來越不敢亂動,任何一支部隊隻要與主力間出現脫節,後果將難以預料,中華軍隊極其熱愛敲山震虎圍點打援等戰術.像謝羅廖夫又開始為部隊分成兩部分腹誹了,如果四十多萬大軍集於一處,不論攻守進退都要便於選擇的多,就算中華軍隊明顯強於E軍,照樣難以啃下那般巨大的骨頭.而且,隻要看中華帝國目前這種情況也隻是維持平衡的態度,顯然是擔心E國龐大的戰爭潛力而不想打全麵戰爭,更不會一戰毀掉E國半數軍隊.
而北邊的米哈依維奇上將則是欲哭無淚,暗自感歎著四個月河東四個月河西.的確隻有四個月.戰爭開始前,E國有著一戰鼎定中亞並占領部分中華帝國領土的巨大胃口,米哈依維奇將軍並不覺得這種野心太大.但現在,督戰團要求他進攻,目標隻是擊敗麵前的中華軍隊,他卻覺得這野心過大了.
其實,華E戰爭中的E國上層隻要願意接受前線將領的意見,完全可以不用品嚐失敗滋味.可剛愎自用的沙皇太自大,謝羅廖夫幸運的逃脫了,米哈依維奇上將則不得不服從命令,倒黴的成為戰敗責任者.
雖然米哈依維奇頂著督戰團的壓力,以近乎拖延的動作調動部隊,盡量不出現為對手所有的空當疏漏,並且做好了一有不妥即撤退的準備.米哈依維奇給上層表現一下E軍的形象,沒做任何妄想.因為在兩軍對峙中,雖都想將戰爭打到目前規模為止,隻是炮擊與暗戰,但內裏卻是一種誰也不會相信對方的緊張沉寂.因此,E軍無法無聲無息的運作二十多萬人,根本無法達到戰略突然性.同時,再怎麼仔細也有個盡頭,上將閣下的所作所為已使督戰團懷疑這位膽怯的將軍是否有資格做為方麵軍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