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前期分批渡過馬六甲海峽的兩個荷蘭師完成集結、開赴前線,這是丘吉爾上台後的第一個成果,他上任後就對荷蘭提出了出兵的要求,並聲稱:“如果荷蘭拒絕派軍隊參加馬來半島上的戰鬥,那救國軍進攻荷屬東印度,英國不會提供任何支援”,這是仍與救國軍處於戰爭狀態的荷蘭無法拒絕的。繼而他第一次以首相身份訪問美國,積極煽動美國入夥,但美國人還未作好參戰的心理準備,議員們對丘吉爾極具煽動性的演講反應冷淡,不過他通過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為英國拿到了包括50萬支步槍、8萬挺機關槍、1億3千萬發子彈、100萬發炮彈等武器彈藥的進口訂單,這也為陷入嚴重危機的美國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不過這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對正在進行中的東南亞戰爭沒有任何幫助,在丘吉爾的提議下,經過兩國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遊說,美國最終同意向東南亞的英軍提供100架“潑婦”式戰鬥機,英國則以馬來西亞的殖民利益作為交換,美國原準備把這些戰鬥機部署在菲律賓,以應對救國軍的南進。
28日,英軍緬甸戰區指揮官喬治率殘存英緬軍退到仰光,英軍對救國軍裝甲集團的推進束手無策、對“娃娃兵”驚人的叢林運動能力深惡痛絕,他們經常會出現在英軍防線的後方,搶占交通樞紐、切斷英軍的運輸線和退路,前線的英軍不戰自亂。喬治對守住緬甸南部毫無信心,仰光、毛淡棉的數個港口遭高強度轟炸後,海上的支援和退路基本被切斷,雖然英軍高層向他保證不久就能得到海空軍支援,但前提是英軍能守住馬達班灣防線,他也不知道“不久”是多久。相比英緬軍,英印軍的撤退速度要快得多,他們對救國軍進占不丹作了大膽而超前的假設,在救國軍尚未把退路切斷前退出印度東部。盤山公路上救國軍的裝甲車隊浩浩蕩蕩地向前,步兵踏著整齊的步伐前進,很遠就能聽到車輛的轟鳴和嘹亮的軍歌,進軍成了拉練演習,這使潰敗的英軍驚恐萬分。
東進印度的是第十七軍吳言武部、第十五軍大部、115師和江南野戰軍,南進緬南的是第十六軍,他們的任務是進攻,占領是由雲南、西藏方麵軍及緬甸人民軍完成,分工明確、完善的後勤補給係統是閃電推進的一大保證。隨著部隊不斷進展後勤補給更加重要,這是華麗的戰爭舞台背後必不可缺的幕後支持,閃電戰需要的不隻是坦克,還需要它們有極高的可靠性,足夠長的行程,並且還要有大量輔助車輛,除了傳統的對行進中的部隊的食物,水和彈藥的補給,坦克還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日不落”坦克團的大量戰損就說明了這一點,很多重型英式坦克的損失不是因為英國人的炮火,而是由於機械故障和防製零部件的不可靠。救國軍的後勤補給係統能使裝甲部隊不停頓地連續推進數百公裏,還能夠在行進中加油,這當然要歸功於車輛的技術上可靠和簡潔。
11月2日,宋卡,救國軍總司令部車隊正在行進,黃錚看著車外的椰樹林“發呆”。南行一路上他視察了四川重慶工業區和成都的兵工廠、雲南昆明和滇西騰衝的西南軍區總指揮部、曼穀的陸戰隊瓊崖支隊指揮部,於昨天在林中武、孫風等人的陪同下驅車到達宋卡。孫風現在的職務是駐朝、日空軍司令,出征日本的捕食團和駐紮在朝鮮的狂人團奉命抽調主力南調,他立即自封為南進航空大隊隊長率部出征,“捕食文”成了駐日空軍代司令,“狂人磊”成了駐朝空軍代司令。那天臨走前劉益禮給黃錚的那份“關於中西部救國軍地方軍政府的調查報告”讓他臨時決定視察四川和雲南,報告上稱:部分救國軍軍政府淩駕於聯合政府之上,已經影響到民主建設進程。這是一個危險信號,軍政分開刻不容緩,而這個問題在他的南巡過程中迎刃而解,數個軍政府自動解散。劉益禮讓他不要忘了使命和責任,含義之一就是不要舍生忘死地去創造一個個經典戰例,從而忽略了政治和救國軍自身的問題。這次南巡他並不打算直接指揮戰爭,救國軍各級指揮員的指揮藝術已經成熟,他擔心的是救國軍南進是否會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