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0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按伊斯蘭教曆當天為宰牲節結束日,人們參加完清真寺舉行宰牲獻祭的會禮聚集到市中心廣場,伊斯蘭拯救軍成立暨誓師大會在這裏召開,拯救軍司令科亞提、參謀長撥都、副司令鐵木托先後宣誓就職,科亞提作了“拯救軍將為解救被奴役的穆斯林兄弟奮戰到底”的宣誓性講話後,向全世界宣布拯救軍對英國殖民主義者宣戰。大會快結束時,所有與會軍民興奮到尖叫,救國軍總司令黃錚出現在主席台上並作了“我們不是奴隸、我們是自己土地的主宰者”的演講。當年撥都、買買提兩個民族師以部落武裝的名義出兵阿富汗,經幾年的奮鬥推翻了皇族統治、吞並了各部落,建立親華政府,然而這塊土地成了被黃錚遺忘的角落,他從未到過阿富汗,今天他來了,並作了公開的講話,以此告訴全世界,救國軍才是這塊土地真正的主人。1935年,救國軍與蘇聯的戰爭結束,作為和平條件之一,阿富汗臨時政府成立,救國軍與殖民主義者不同的是,他們對這塊土地進行的是建設而不是掠奪,這塊貧瘠的土地也沒什麼可掠奪的,當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後,親華政府的成立便成了水到渠成。阿富汗人民軍的建設與國家的建設是同步進行的,但一直在為自己的民族解放而奮戰的救國軍根本沒有餘力去為這支“編外救國軍”換裝,這也是黃錚所說的“這支軍隊隻能用於自衛”的原因,阿富汗人民軍的武器裝備五花八門、良莠不齊,主要是火種基地最初生產的仿蘇式武器及原各部落從西方各國進口的舊武器。阿富汗臨時聯合政府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買買提了解救國軍的難處,在國家機器初步恢複運轉後就開始籌建自己的兵工廠,主要是用於維修武器裝備、生產彈藥以保持軍隊相對的戰鬥力,這種情況在火種基地支持下得到了好轉,多條成熟的火—31式槍、炮、軍車生產線陸續安裝到阿富汗巴格蘭軍工廠,陸續開始為部隊建設服務。實際現在的火種基地已停止擴建並正向各地提供各類生產線和技術,這樣既減少了原材料和成品來回運輸的費用,也利於軍工業的平衡發展,上海、沈陽、山西、成都都有了完備的軍工廠,繼越南海防之後,救國軍在日本、阿富汗建立了軍工係統,馬來西亞及荷屬東印度的豐富資源即將為救國軍軍工業和戰爭機器注入新的活力。
阿富汗不是救國軍的棄子,而是黃錚在救國軍尚未強大、國內問題尚未解決之時就下的一步及為超前的先手,起初這一步是為了打開通往中東的大門,東南亞戰爭爆發後,這裏成了救國軍大縱深包抄戰略的一個出發基地。國內戰爭剛結束,黃錚就把維吾爾集團軍、回民軍調到新疆,當然這也是應對蘇聯的威脅,直接造成了蘇聯對攻占救國軍重兵雲集的新疆失去了信心,據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稱,救國軍在新疆的武裝力量有:第一(集團)軍、禁衛集團軍、維吾爾集團軍、回民軍,這些都是救國軍久經考驗的主力兵團,另外南疆、北疆警備軍的力量和數量都難以統計,足以抗衡蘇聯在哈薩克斯坦的駐軍。實際這些軍隊都在建設中,南疆、北疆警備軍實為預備役,擔任的是建設、生產任務,如果假以時日、各部建設完成,這些軍隊打到莫斯科都夠了。從阿富汗出兵進攻英控巴基斯坦、印度這塊次大陸等於點燃了中東的戰火,阿富汗介入戰爭有幾個前提條件,一是歐洲局勢進一步惡化,蘇聯、美國等大國注意力全集中到那裏;二是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的戰區的戰爭基本結束;三是海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完全切斷次大陸上英聯軍的海上補給線;第四個條件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新疆的軍隊能夠保證新疆及火種基地的安全。對新疆造成威脅的蘇聯正陷入另一場戰爭,繼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定後,蘇聯又和納粹德國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在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受德國吞並捷克和英法陷入東南戰爭困境的良好形勢的刺激,斯大林迫不急待向芬蘭動手並認為很快就能取得勝利,蘇軍卻在進攻芬蘭用於防禦蘇聯的曼諾海姆防線上損失慘重,蘇聯軍官的傲慢和不能勝任是重要原因,在大清洗中,蘇聯軍官有80%被撤換,新上來的都是忠於斯大林而不懂指揮戰爭的,斯大林用政委監督軍事長官,隻是按照書本指揮戰鬥,蘇聯軍隊許多敗仗都是由於指揮不當造成的。除此之外,蘇德兩國瓜分波蘭的戰爭隨時有可能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