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動員會(2 / 2)

此次動員會,王簡認為不過是在水麵上打了個漂石,起不了多少作用,根本上還在於如何動員群眾,會議一結束,他就把注意力放到組織群眾到農業結構調整先進的村去參觀上。這些事張則光已經答應,王簡便動用了鄉裏的一輛已經破舊的麵包車拉著各村的代表戶到村裏參觀。

王簡近一段時間在鄉裏的活躍讓其他人又注意起他來,原來聽說他受了批評並被趕出了黨政辦,沒想到這麼快又回來了,而且既搞這又搞那,儼然是黨政辦裏的風雲人物。

沒有功夫去理會別人的議論,王簡帶著村裏的群眾去參觀了桃完村的杞柳種植,新河村的大棚蔬菜,高樓村的牛蒡種植。這三個村是憲河鄉裏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麵比較先進的村了,而且這三個村也是群眾自發搞起來的,與村委無關,但出了成績自然還是算村委的。

王簡分析,三個村中,新河村的大棚蔬菜規模最小,但潛力卻是最大,杞柳種植雖然效益比糧食高,但也不是高很多,牛蒡種植主要依賴國外市場,行情很不穩定,而隻有大棚蔬菜行情比較穩定且效益比較高,如果將來形成大規模的蔬菜基地,那產生的效益將更高了。

因此,在與農戶交談的過程中間,王簡鼓勵群眾種植大棚蔬菜。有的群眾聽說後就心動起來,為了解決蔬菜的銷路問題,王簡向張則光建議在鄉駐地建一處蔬菜市場,讓菜農有一個銷售的地方。張則光想了想同意了,這是一個展示他政績的機會,投資個十來萬,搭個簡易棚就能解決問題,省錢省力還能出政績,這種事可以幹。

新河村的幾戶農民就成了大棚蔬菜種植的技術員,幫助全鄉有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的農戶建大棚。王簡認為發展大棚不能盲目,不能一哄而上,否則將來一旦賠錢再去號召群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難了,因此他對前來申請發展大棚的農戶進行嚴格篩選,首先要求是原來有種植蔬菜經驗的,其次是家庭條件尚可有風險意識的,再者就是決心大,願意持之以恒幹下去的。全鄉第一批發展的農戶僅在三十戶上,數量雖然不多,但隻要這三十戶能賺了錢,所起的帶動效應將是非常大的,王簡相信會產生效果。

誰知萬事開頭難,剛剛建好的塑料大棚就迎來了一場大風,將部分塑料大棚吹倒,一些農戶見狀馬上放棄了,認為風險太大,堅持下來的隻有二十三家。王簡要求這二十三家一定要精心維護好大棚,隻要種下蔬菜就是勝利。

憲河鄉發展蔬菜大棚的事不久就引起了縣裏的注意,縣農業局的人一直想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麵的典型找不到,聽說憲河鄉大張旗鼓地搞起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便派人來了解情況。縣電視台的記者聞訊後也跑來拍攝節目,準備放在東亭新聞上播放。

沒想到不費吹灰之力搞起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會引起縣裏的高度重視,張則光的臉上樂開了花,一邊接待著縣裏來的美女記者,一邊向來賓介紹搞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角王簡,讓王簡詳盡說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麵的事。王簡現在學得比較乖,覺得這時候是張則光露臉的時候,便說一切都是張書記做主搞的,張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工作。

張則光對此很滿意,接受了縣電視台的采訪,縣農業局的同誌實地考察了大棚蔬菜種植的情況,對政府在中間起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準備形成經驗介紹向縣領導彙報審批,以便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推廣。

但王簡知道現在的經驗還非常不成熟,新發展的農戶到底能不能賺錢還不知道,蔬菜市場還沒有開始運轉,但縣裏麵急於想出經驗也沒有辦法,他們願意去搞那些東西就讓他們搞好了,他現在主要還是思考如何能讓蔬菜大棚出效益出規模,最終走上產業化的軌道,真正能將產品出口到國外,象陳宇公司那樣直接對外出口產品,賺取外彙。

誰知,王簡這一係列舉動和縣電視台的提前介入報道卻引起了一場小的風波,讓縣領導勃然大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