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上去簡單,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就是一個人並不好操作,而且最上麵收口的竹子必須比較寬,不留點邊緣擋著的話,下麵的竹子很容易就竄出來。
看著自己跟公輸最後合理箍出來的籃子,一言難盡,雖然樣子上差的已經不多了,但是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光光一個口就有的琢磨的了,現在這個隻是說能夠用,但是質量實在是不敢恭維,一不小心就會弄散架。
不過好在已經都邁出第一步了,反正需求也不是很強烈,慢慢改進就好了。
跟公輸交流了一下竹籃子的問題,覺得需要改進的就是最底下還是需要一個底,不然圓圓的並不穩,還有就是收口了,最終還是決定采用類似於鬥笠的收口方式,完全沒有必要非要把竹環壓在最上麵,可以最後把露出來的反插回去啊,然後在最外圍套一個圈起穩固的作用,用鬥笠的剿口方式合二為一就行了。
說幹就幹,公輸又重新剖起來了竹篾,宋宸也沒有繼續管茅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先把最感興趣的完成再說,而且蓑衣稍微推遲一下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把北一北二打發去幫陶和瓷去了,前幾天半夜下的雨,不知道是下的太早導致沒燒好,還是水進去了,冷熱相撞,反正兩座窯裏的陶器都壞了,今天正好趁著天氣不錯重燒一次。
重新製作的竹籃子也改變了一下竹篾的排列方式,直接橫平豎直的不好箍圈,改成放射狀的就好多了,一次性就把大部分的豎的解決了,後麵隻要補充一下橫著的就好。
最下麵的一個圈是用竹枝圈的,竹枝彈性比剖出來的竹條好上很多,實在是用來做小圈的不二選擇,底裏麵是直來直去是竹篾,組成了宋宸記憶中的三角狀的空隙,看來走的路子是對的。
隨著竹篾的不斷填充,竹籃子的形狀也逐漸出來了,圓圓的盆子狀,和部落裏的陶盆子不同的是這個盆子上充滿了孔。
宋宸突然想到是不是也可以用陶來做這個?仔細一想還是挺不符合實際的,用陶做出來的東西有個特點就是重,而且要保證一定的質量就不能做的太薄,所以重量這方麵幾乎是無法改變的。
還有就是非常容易碎,洗東西難免磕磕碰碰,到時候肯定用不長,況且竹籃子也就快成功了,編到二十厘米的高度,宋宸就打斷了公輸,這個深度已經夠用了。
接下來就是把多餘的竹篾反折插回去,這樣之前的問題就不會出現了,而且還加固了一些,而且新鮮的竹篾,折一下也不會斷開。
再用厚一點的竹片把整個口箍起來,宋宸緊緊紮住交界處,公輸則拿一個長長的竹篾把口剿起來。
完工之後的竹籃子還是非常不錯的,不管是顏值還是質量上都比前一個要好上不少,除了空隙的大小還是掌握的不太好外,其他地方堪稱完美,偶爾有一點小瑕疵也大多是經驗的問題,相信熟練以後竹籃子會越來越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