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竹子編的籃子現在在生活重也能發揮不小的作用了,日常的采摘也完全能用的上了,不然每次都是用獸皮兜,用陶盆裝,又重又不方便,有了這個以後就輕便多了,再讓公輸把提手研究出來就非常完美了。
提手並不難,把原來一整個環分成兩個環,在中間會合,形成一個拱橋就行,稍微改進一下可以了,掌握了小的製作方法,大的籃子,籮筐技術上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了,不過還是循序漸進,讓公輸從小的開始做,也完善完善技術,這是兩個人空想琢磨出來的,雖然還不錯,但是工藝上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小問題,值得慢慢改進。
改進的工作還是交給公輸去了,宋宸要接著著手研發蓑衣了,在耽擱下去,茅草真變成幹的就不好了,現在有點焉,正好是編蓑衣的好時間。
對於蓑衣宋宸也沒有想做的多好,隻要能擋雨就行,後世見的那些編的又細又密的更是就沒有想過,原因無他,材料不僅少而且差,能用的上的隻有砍來的這些茅草和部落裏的一點麻繩,其他的樹皮繩子太粗,而且也比較硬,根本派不上用場。
蓑衣一般按照上中下分為,肩部,胸部,裙部三部分,做好之後再拚接起來,宋宸做就沒有這麼麻煩了,由於茅草比較長,可以直接分成兩部分,宋宸估摸了一下,遮到大腿應該還是沒問題的,反正也是應急用的,暫時也不需要做這麼周密,更完善的還是等水稻收了再做比較好。
稻草相比茅草更加細一些,比茅草也更舒服了,關鍵還好編,而且到那個時候,部落裏種的麻也能收上來一批,繩子也足夠了,不用像現在到處找麻樹才能扒下來一點,用的時候也得算計好,浪費一點都要找好大一圈才能弄回來。
不過用茅草也有一點省事的地方,茅草比較寬,一把茅草鋪開遮住的麵積要大很多。
現在宋宸準備編的肩部類似扇形,不過弧度要更大,先用茅草把形狀鋪開來,心裏有個之後,再用麻繩給編起來,如果想要編的完美的話,用線慢慢縫製自然是更好的,不過部落裏現在還沒有這種條件,線但是可以想辦法弄細一點,大不了就是多縫幾次,但是沒有好用的針是致命的。
部落裏還是骨針,非常粗,而且也沒有辦法磨的更細,磨細了就非常容易斷裂,縫製的方法用不上,就隻能采用編製了,編起來唯一的優勢就是要快上很多,而且一次就能弄的比較牢固,不用反複的來加固。
用了半個多小時,宋宸就把大致的形狀給編了出來,領口也弄了出來,不過雖然有了個模樣,但是用茅草編的領口看起來就是很硬,穿起來一定很難受的那種,宋宸也沒有想到能油什麼好辦法能夠解決,尤其是最上麵還是靠近秸稈的一側,實在是不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