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裏的牲口們又是迎來了沒一年的快速增長時期,巫每天都會來到牲口圈這裏,看著乖乖吃草的動物們,笑著看上個把小時才會回去。
現在圍牆的建設變得慢了下來,但是陶和瓷依舊是非常忙碌的,除了燒製磚頭之外也在進行著陶瓦的實驗,最理想的房屋結構自然就是磚瓦結構的了,即使現在還不能完全應用上,但是瓦肯定是要做出來的。
宋宸是這樣想的,即使今年時間或者是人手不足以建設磚瓦房,但是房屋的建設也是要做到以後可以隨時的改變,房梁的鋪設要適當的密上一些,這樣以後從茅草屋頂改成瓦就比較簡單了。
瓦其實對於強度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後世的一些老房子所拆下來的瓦也是一掰就碎的程度,但是宋宸自然是看不上那樣的瓦的,至少也得能經受的住一些風雨不是。
最不好做的就是瓦的形狀了,瓦為了蓋起來更加的方便,後世一般都是兩側有兩個半圓,光是做出一塊瓦來就要花費不少的時間,陶和瓷一直都在嚐試著做的更加的容易蓋一些,就連兩側的豎紋都是做了出來,而且瓦蓋上去是一塊壓著一塊的,所以每一塊瓦的上麵和下麵都得能都扣住。
陶和瓷做了十幾塊瓦之後才捏出來一塊比較合適的泥胚,放進爐裏燒製之後,看起來也已經是相當的不錯了,但是瓦比磚頭還要更加注重形狀的統一性一些,磚頭在下麵還能通過三合土的厚度來彌補形狀的不完美。
可是瓦可就不行了,如果形狀不是非常的統一的話,最後蓋出來的房子肯定是會漏雨的,所以做瓦的時候就需要非常好用的範才行,部落裏之前做磚頭也是用過模子的,最後出來的效果也還是可以的。
但是磚頭的結構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了,對於範的要求並不高,瓦就不同了,各種凸起下凹的結構非常多,這就要求模子做出來之後需要非常完整的給脫下來。
部落裏現在的模子也是用陶土燒出來的,表麵雖然看上去還算是平整,但是摸上去還是非常的粗糙的,陶和瓷也是已經做出來幾個模子來了,但是最後做出來的結果卻並不是很好,做出來的瓦坯非常容易就黏上一點留在上麵。
最後宋宸想出來讓兩人在放陶土之前,在模子裏用獸皮刷上一層水,這才好上一些,但是陶的特性本來就是粗糙的,就算是刷上水也還不是特別的好用,這時候宋宸就想念瓷器了,相對於粗糙的陶器來說,瓷器是要光滑不少的,但是想要做出來瓷器就得用到高嶺土,部落周圍宋宸大致的都已經是找過一圈了黏土倒是很多,但是高嶺土卻沒有見到過。
沒有高嶺土基本也就意味著是根本就做不出來瓷器的,所以瓷器這一條路暫時基本上屬於走不通的那一種,宋宸想要瓷器最主要的也還是為了上麵那一層釉,釉其實陶器也是能夠做出來的,隻是就算是有釉也不會有瓷器那麼好罷了,但是部落裏現在既然不能做出瓷器了,有釉就能算是非常好的事情了。
宋宸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研究釉,後世的上釉方法宋宸是一點都不知道,但是最原始的上釉方法宋宸卻了解一點,還記得兒時的神書《魯濱遜漂流記》上就有成功燒出來釉的例子,書中主角用的是沙子燒出來的,宋宸將上麵撒上一些沙子燒製出來後發現,的確是有一層釉,但是模子依舊是非常的粗糙,甚至加了沙子之後的還要更加的粗糙一些。
太粗糙的模子肯定是不好的,宋宸以前也不是沒有用過陶器,裏麵經常能看到的就是有上一層黑灰色的釉,而且摸起來也是比較的光滑,其實部落裏現在也零星的出現過這樣的釉,但是陶和瓷對於其中的方法還沒有掌握。
宋宸倒是聽說過燒陶的時候用上一些草木灰就能做出來釉,其中的原理自然是不知道的,但是既然有這樣的說法,就說明草木灰肯定是能做出來的,部落裏什麼都不多,但是草木灰是多的是,不管是鞣製動物皮毛還是用於部落裏農田的施肥,都需要大量的草木灰,可即使是這樣,部落裏的草木灰也是用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