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都修好之後,水渠終於能夠通水實驗了。
水管也在加緊製作中,這些天已經做出來一百多節了,宋宸準備是一次性竣工,所以暫時這些水管就不用了,等到剩下的都做好,一次性鋪設完成。
查了一下全線都沒有問題之後,宋宸便讓人從上遊將規劃好的渠口給掘開。
很快水就順著水渠流到了部落裏,不過第一批的水夾雜著水渠中的泥沙顯得非常渾濁。
隨著時間的流逝,水也越來越清澈起來,最後幾乎就和小河裏的水沒有什麼兩樣了。
看到這樣清澈的水在部落裏流淌,所有的人都歡呼了起來,這麼多天的辛苦終於是有了成果,有了這條小水溝,大家再也不用忙前忙後挑水用了。
這樣一個小水溝,對於小河的影響幾乎是沒有的,而且大部分還是會留到池塘裏,然後隨著池塘裏的水彙入小河中。
隨著水渠的建設,池塘的改造,也已經在進行中,對於池塘,需要改的就是出水口,宋宸決定不再像以前一樣將它封起來,而是改成半開放式的。
需要改的地方就是將出水口的高度降低一些,然後上麵再用木頭做成圍欄給擋起來,防止裏麵的魚遊出去。
不過出水口的高度控製整個池塘的水量,一段水位達到了既定的位置,裏麵的水就會流出去,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在裏麵蓄著。
宋宸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就是,部落裏挖的這條溝雖然不大,但一天流到晚,所帶來的水還是很多的,要不了幾天整個池塘,就會變得滿滿當當的,到時候溢出去造成的影響可就比較大了,還不如提前做好準備。
二是為了提高池塘水質了,這樣弄的話,池塘相對於這條小河來說就是一個水庫,隻是容量比較小罷了,裏麵的水也能和小河裏的水有一個比較有好交互。
為了減少水渠對部落裏活動的影響,所以走向是從住宅最後麵繞過去的,熱了點路,但是可以顧及到部落裏大部分地方用水的需求。
首先就是大家的吃水了,今天本來就沒有挑水,大家都等著水渠通水,所以當水變清澈之後,食堂裏便用上了第一桶水,不過相應的取水設施還沒有做好,現在還是隻能和在小河裏一樣人工來舀。
不過相比之前一來一回要走上一兩百米路,現在穿過食堂的後門就是水溝,十分的方便。
部落裏以後取水肯定不能像這樣慢慢的一桶一桶舀,新的取水設備宋宸已經讓木匠左手製作了。
就是一個水車將溝裏的水傳上來,然後流到管子裏,順著管子直接流進部落裏,倒也不用太高,到腰差不多就夠用了,這樣需要用水的時候,把管子接到水車上,水就會順著管子流到部落裏的其他地方,不需要用的時候直接挪開就好。
我設備以後也能普及到其他的用水地方,現在初步的樣子已經做出來了,等待這就是最後的拚接,這一步需要公輸來操作,公輸獨特的榫卯技術,可以讓整個結構更加的穩固一些。
方便自然是用青銅打造一個更方便一些,但是考慮到青銅泡在水裏,加上長期暴露在空氣中,難免會產生銅綠,這對身體並不好,還是用竹子和木頭打造一個更加方便一些,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及時的更換,做一個零件並不複雜。
有了這個水渠,最高興的就是廚他們了,平時做飯燒水要方便不少,雖然大家平時也都有打水,但是主要都是放在了食堂的缸裏麵,做飯或者燒水,想用的話還得跑到大廳裏麵,將水運回來。
現在直接將後門打開,就是一個幹淨的水渠,自然是要省事不少的,看到食堂裏用水這麼方便,最羨慕的還是陶和瓷他們倆。
這裏用水第二多的就是他們倆了,每一次和泥都需要不少的水,部落裏挑水都是直接放到食堂裏,想用的換來得自己再挑到窯那一片,麻煩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即使是現在,他們倆也能省一點事兒,水渠雖然不是從窯麵前過的,但是距離也不遠,隻有二三十米的樣子,這和跑回食堂挑水相比要近上一大半了。
而且宋宸也答應了他們倆,一批通水的地方就是磚窯和牲口圈,牲口院由於是在食堂前麵,所以大家每一挑水的時候都會留下幾擔直接到在裏麵,用水倒沒有其他地方那麼麻煩,不過隨著水渠的建成,部落裏以後肯定是不用再挑水了,所以牲口圈水也得盡快通上。
負責管牲口的兩人身體都不是很好,健自然不用多說,腿傷一直都有,基本幹不了太重的活,其實即使是給牲口們割苜蓿回來,一也都是挑的半滿,太多的話,他也負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