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山海經
1.奢比屍國《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麵、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大荒東經》:“有神,人麵、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鬱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根據贛榆縣誌(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鬱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複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複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鬱洲,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穀地衝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2.青丘國《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裏,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裏。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注:“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係。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穀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3.黑齒國《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穀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穀上”即在湯穀之南。《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薑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山海經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薑姓之國。(2)夏商時薑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薑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裏,平地近海,周一裏餘。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裏,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注:“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誌》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光緒《縣誌》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裏,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遊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注:“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但贛榆北60-75裏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3)古紀障之紀國的薑姓非炎帝之薑,而是帝俊之薑,土著之薑。紀國薑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其後以國名"紀"為氏。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薑姓非炎帝之薑,而是帝俊之薑,土著之薑。證據如下: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薑姓。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複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薑姓”。山東濟陽縣劉台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薑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曆史上從未有紀國之薑為逢伯陵之薑的記載或傳說。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隻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薑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第三,宣兆琦(19)在《從薑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薑姓,侯爵。”紀國為薑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裏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薑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薑為炎帝之薑,就像逢伯陵之薑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薑,紀障紀國為帝俊之薑,後來由於曆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薑肯定不是炎帝之薑。那麼,紀障之薑隻能是帝俊之薑。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後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總共6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後有紀姓(薑姓,因國而姓)。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於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的海岱地區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後裔從黃河中上遊遷移到黃河下遊的海岱地區,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考古學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製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特別是在日照一帶已發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並未發現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在龍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薑。海岱地區即使有炎帝之薑姓古國,也隻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第七,許倬雲(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的眾多西周封國的遷徒,然後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百裏甚至上千裏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薑姓封國遷移的路線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麵,構成封建的統治階層。《禮記》“王製”:“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所謂“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後薑姓。在殷商時期薑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後來周王朝將炎帝後裔作為統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後裔成了“國人”,帝俊後裔則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紀國薑姓,炎帝之後的說法。《淮南子·修務訓》(2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4.十日國《海外東經》“下有湯穀。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