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裏,其葉如芥。有穀曰溫源穀。湯穀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大荒東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後代建立了十日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日出時涼爽,爾後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往複。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產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日,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在《山海經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根據黑齒國在“湯穀上(南)”,湯穀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日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日國”,羲和之國。而湯穀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聖地。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麵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遺址麵積相仿。在這裏首次發現了土坯房建築,特別是奠基石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築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並用的文明時代。根據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曆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普查結果,堯王城周邊地區為三級聚落分布。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麵(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雲寺等山係,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四)其它方國地望的推測。在奢比屍國(今江蘇連雲港連雲區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海外東經》“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大荒東經》:“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穀所在”。《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丘北”。《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穀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雲縣大伊山一帶。該區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城北一公裏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台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露麵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餘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征,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在贛榆之屍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困民國。《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大荒東經》: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珂案:說文四雲:「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而博物誌外國雲:「君子國人,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裏,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君子國的地望似乎應在連雲區和贛榆青口鎮之間(二者距離60公裏)。該區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係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麵積約15萬平方米。鹽倉遺址(含廟台子遺址),該遺址位於海頭鎮鹽倉城村,史載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向的台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海外東經》“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山海經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餘不敢言之也”。《海外東經》“朝陽之穀,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麵,八足八尾,皆青黃”。朝陽之穀位於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於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麵,虎身十尾,名曰天吳。《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