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的人生中掘開的第一座墓是五代時期的小型墓。從陪葬的物品和規製來看,該墓的主人應該是當時一位地主或者富商。
姚四爺慢慢地給馬三講起了這座墓裏的一些故事。
強盛的大唐王朝並沒有逃脫盛極而衰的命運,公元907年唐哀帝被逼禪位於朱溫,唐滅亡,後梁建立,定都開封。從此,馬三的家鄉所在的中原地區,先後經曆了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史稱“五代”。
在“五代”的某一個政權統治時期,馬三的家鄉附近有一位大地主自覺大限將至,即命人請來風水先生,希望在附近的群山間,找到一處能夠為子孫帶來吉祥如意的風水福地,安下陰宅,待他死後葬之。
古人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生氣,是風水的中心,是流走於土中,具有致福人、生旺人的一種能量。生氣能夠調和陰陽、生發萬物。住宅得之,生人則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孫則興旺富貴。
那位風水先生在山間轉了三天三夜,在一處坡地時停住了腳步。但見此地坐北向南,背靠一座千丈高山,雖不險峻,但也巍峨。腳蹬一條蜿蜒大河,雖無波濤洶湧,但也清澈見底,緩緩不絕。四周群山環繞,層巒疊嶂,正是枕山麵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他隨即取出羅盤,按照當季天空中北鬥七星的排布和方位楔下七根木橛, 並用石灰標出“鬥身”位置。
北鬥七星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組成的。七星相連呈現古代舀酒的鬥形,其中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瑤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會出現在天空不同的方位。春時鬥柄指東;夏時鬥柄指南;秋時鬥柄指西;冬時鬥柄指北。道門人說:“北鬥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災度厄之力,按時齋醮,將會增壽延年,獲福無量。”
標出“鬥身”位置後,風水先生讓人擺好香案,先做了一場法事告慰本地四方神靈,再燃放炮竹威懾八方鬼怪,最後才破土修墳。其中“鬥身”修成墓室,“鬥柄”建成墓道,開口指向北極星。
四十九日之後“七星墓”建成,大地主隨即歸天。風水先生又根據他家的財力定下了諸多陪葬用品,其中包括金器、銀器、玉器、銅器、和陶器等。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數百人的出殯隊伍登上那個土坡,在滿天飛舞的紙錢中,將“逝人”安葬。此後數十年內,均有後人來此掃墓祭祀。
“五代”時期軍閥割據,狼煙四起,屠戮村鎮司空見慣,人口遷徙屢見不鮮。數十年後,這位地主斷了香火,他的墓變成了無主之墳,墳上的土丘在風雨的侵蝕下漸漸摸平,這塊風水寶地被世人遺忘。
時光飛逝,歲月流轉,曆史的車輪來到了北宋年間。此時政治開明,科技發展,經濟文化繁榮。文化的繁榮帶來了古董文玩市場的興盛,“摸金”之人也隨之慢慢多了起來。
“摸金”即盜墓。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之後,厚葬之風興起,盜墓行為益為盛行。三國是曹操建立專門盜墓的軍隊以籌集軍餉,人稱“摸金校尉”。此後“摸金”逐漸形成一個門派。傳說中“人點燭,鬼吹燈”就是是該派的不傳之秘。相傳這是他們祖師爺所定的一條活人與死人的契約,千年傳承,不得破例,且有“雞鳴燈滅不摸金”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