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xc`p``p`*wxc`p`

此後二日,哲宗靈駕發引,在山陵使章惇、九哥趙佖、十一哥趙俁及元祐皇後的護送下前往剛剛建好的永泰陵,元符皇後劉清菁要求從行,太後堅決不允,最後隻能留在東京,等候迎接神主。

送葬的人也帶走了將終生在那裏守陵的韓錦兒。送行時蕙羅留意看她,見她在一片禮節性的哭泣聲中保持著沉默,麵上無悲無喜,目中無神采,平靜如死灰,就像是即刻把她送上祭壇宰割她也不會掙紮。

蕙羅不禁想起了養母,當年的她想必也是這樣,將青春埋葬在這座愛欲糾纏的皇城裏,靜默地踏上通往永裕陵的路,割斷羈絆,不抱希望,開始漫長的獻祭生涯。

好在她還沒有孩子。蕙羅朝趙佶的方向望了望,發現他此刻竟也在默默地看韓錦兒。

元祐皇後沒讓梅玉兒同行,囑咐她認真籌備篆香的競賽。

所謂篆香,也是焚香的形式之一。模具金屬製成或木製,中間有柄,底部鏤空成連綿回環的紋路,通常狀如篆字,故稱香篆。紋路可做成篆字,也可做成各種圖案的花紋,但無論如何纏繞轉折,須前後相連,中間不能斷。焚香時先將香爐中香灰用灰壓理平,將香篆平穩地放在香灰上,用香匙將粉末狀香品填入香篆紋路中,壓實香粉,清理餘粉,左手輕提香篆,右手執香匙或香鏟等輕敲一下,左手迅速提起香篆脫模,香粉形成的篆紋便完整地呈現在香灰上了。最後點燃篆紋一端,暗火徐徐向篆紋另一端蔓延,香煙嫋嫋升起,便可如常感受香韻。

梅玉兒琢磨許久,設計了一個以四時花卉為主題的香篆紋樣,紋理複雜,正愁不知該找何人製作,鄭瀅主動找到她,說:“若須製作香篆,你盡可把圖樣給我,我找內侍省管器物造作的內臣,盡快給你做好。”

因與鄭瀅曾有嫌隙,梅玉兒不太放心,但也無更好的辦法,最後還是將信將疑地把圖紙交給了她。數日後鄭瀅把一山梨木製成的香篆給梅玉兒,果然與圖樣一般無二,且工藝精湛,模具做得極其精細。梅玉兒大喜過望,對鄭瀅連聲道謝。

鄭瀅也問過蕙羅是否需要幫助製作香篆,蕙羅卻謝絕了。鄭瀅質疑道:“不製新香篆,如何以形態取勝?”

蕙羅道:“我有個想法,隻是尚未成形,還須再想想。”

這個想法也是偶然得來。某夜蕙羅臨睡前取水盥洗,發簪忽然鬆脫,墜入水缸,蕙羅遂秉燭探看,燭淚滴入缸中,形成薄薄的一個圓片,浮於水麵。蕙羅怔怔地看了一會兒,轉身取了一小撮香粉輕輕置於小圓片上,圓片依舊漂浮,並不落水。

蕙羅聯想起水上浮,頓時想到,或者可以把香灰和篆香置於更大的蠟片上,浮於水麵,若能如常焚香,那便成了獨一無二的水浮篆香了,與之相較,單純紋路上的設計倒算不得最大的形態變化。

嚐試了多種方法,最後找到了最合適的製作法:把水燒沸,取足量蜂蠟投入其中,待蜂蠟融化後將水冷卻,蜂蠟即凝結成薄片。再把蠟片裁成稍大於香篆的圓形,先在上麵覆以細白香灰,理平成與香篆大致相當的圓形,便可於其上如常打篆。最後輕輕取了置於水中,因蠟片、香灰、香粉皆輕,可浮於水麵而不墜,點燃後香煙暗火亦可正常蔓延。

接下來的問題是用何種香藥。篆香有煙,還須煙色形皆美。蕙羅冥思之餘目光觸及趙佶給她題過詞的團扇,忽然有了主意:用煙色潔白,且凝結不易散的香藥,讓人觀賞浮香時還可引動香煙書寫作樂。

高品質沉香有此功效,但因油脂含量高,做篆香時往往不能從頭到尾暗火燃盡,還須合香配製。蕙羅參考各類香方,反複調試,最後決定以沉香、檀香、*、降真香、幹蓮草為主,加以少許麝香、龍腦、瓦鬆、木櫟、山棗子,全部研磨成粉,打篆點燃後果然煙縷連綿,可牽可引。

這一月中蕙羅常常點了篆香以手指牽引寫字,有次周尚服看見,含笑建議道:“你可用玄參末加蜂蜜調和,點在香箸上,再用香箸寫字更能吸引香煙,字跡更清晰。”

蕙羅如言嚐試,果然如周尚服所說,香煙形成的字清晰無比,且在空中保持的時間更長。

中秋晚宴之後,趙佶召眾女眷至玉宸殿外賞月,順便命梅玉兒和沈蕙羅進呈篆香。哲宗八月八日安葬於永泰陵,元祐皇後尚未歸來,太後倒是出席了這次賞月品香會。

這次趙佶命梅玉兒先展示香品。梅玉兒備好工具,從容壓香灰、填香篆、壓香粉,隨後果斷起篆,篆紋清晰無散粉。圓形篆紋稍大,直徑約五寸,分四格,按春夏秋冬為序,每格中篆紋呈現的是一當季花卉,分別為杏花、薔薇、木犀和梅花,線條繁複曲折,描繪花葉頗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