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兒先捧香爐,走到各位尊者席位前,逐一請他們看篆紋。眾人皆頷首稱讚。

梅玉兒隨後回到庭中,點燃篆香,並以輕羅扇徐徐扇動香煙,使之飄散開來。少頃,趙佶聞到香味,道:“有些像杏花香韻。”

梅玉兒欠身道:“每格篆紋香韻與花紋一致,如今炷的正是杏花香。”

趙佶頗有興致地問:“杏花香味淡,合香不好擬,你是如何合成的?”

梅玉兒道:“主料是附子、沉香、紫檀香、棧香、降真香、甲香、薰陸香、篤耨香、塌*,輔以丁香、木香,調少許麝香和梅花腦,再加一點杏仁末。”

趙佶又問:“加杏仁末可助增杏花香?”

梅玉兒答道:“對增香有些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加杏仁末之後不易掠起香塵,且容易脫製成形,凡篆香都可以用。”

太後聽後微笑道:“這點倒是有新意。”

鄭瀅旋即道:“她製這香篆時我見過幾次,配料上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不止篆紋形美,香韻如花,每一格焚盡的時間還恰好是一個時辰。又要香韻擬花,又要時長不差,她不知調試過多少次才能達到如今的成效。”

太後愈發讚歎,趙佶亦含笑道好,又讓梅玉兒暫且熄了杏花香,再點木犀香。梅玉兒遵命點燃,這次香煙飄來,帶著的果然是香甜的桂花香味。

趙佶稱讚道:“這香味很純。一般人合的木犀香不是淡了就是香韻太雜,不似桂花真味。”

梅玉兒道:“此香是用剪刀剪取含蕊而開,或開了三四分的桂花,曬幹了磨成粉,加檀香、赤蒼腦末、金顏香和麝香合成。桂花之外諸香比例要合適,不能喧賓奪主。桂花不能用手摘,沾了人氣香味就淡了。”

趙佶笑道:“是這個理,但也隻有香道高人才會留意到。”

隨後眾人相繼又品了品薔薇香和梅花香,也都交口稱讚。

最後趙佶問梅玉兒此香可有名字,梅玉兒早有準備,回答說:“名為四季錦繡香。”

趙佶點頭,讓梅玉兒撤下香品,再命蕙羅展示其篆香。

蕙羅先捧了一個影青瓷水盂置於庭中香幾上,水盂中一汪清水,養著一尾小小的錦鯉。

然後蕙羅取出其餘工具,先把備好的蜂蠟薄片裁成直徑不足兩寸的小巧圓形,於上麵理灰成形,再取香篆如常打篆,篆紋倒無特殊之處,就是一朵小小的蓮花,直徑寸餘,小巧玲瓏。

打篆之後蕙羅手勢輕緩地取蠟片,小心翼翼地托著,放置於水盂水麵之上。這環節她練過很多次,故蠟片托著篆香平穩漂浮,無一滴水灑落浸潤於香灰或香粉上。

蕙羅點燃篆香,再朝趙佶及各女眷行禮,邀請他們離席觀看。

趙佶率先過來,但見篆香漂浮如睡蓮葉,水盂影青,蜂蠟呈半透明的黃色,香灰細白,篆紋分明,一縷潔白香煙嫋嫋浮升,於半空回旋繞轉,煙絲不散,微微波光下紅色錦鯉悠然遊戲,於篆香陰影和映入水中的月影之間穿梭,景象如畫。香韻清幽,隨風而至,若有若無,趙佶心弦如被輕撥,忍不住一聲低歎,但覺此間之清閑寧和大有禪意。

眾人相繼過來,觀看之後大多都讚歎,稱此浮香果然大有新意,唯太後沉默不語。

趙佶注意到香煙,遂細問蕙羅配方,蕙羅一一答來,趙佶笑道:“這煙倒有幾分像龍涎香煙縷的形狀,想必也是可以寫字的罷?”

蕙羅稱是,用香箸點了點蜂蜜玄參末,然後引動香煙,在空中寫了四個字:天水盈月。

這煙縷形成的字在空中久久不散,眾人驚訝不已,撫掌稱奇。

趙佶問蕙羅:“為何寫這幾個字?”

蕙羅欠身道:“這是此香的名字。”

趙佶笑道:“此香承天接水,與滿月相映,天水又是我趙氏郡望,這名字取得妙。”

旋即揮袖驅散空中字,自己取了香箸又牽煙縷在空中重寫一遍,行筆圓轉流利,筆勢飛動如蛟龍,觀者連聲叫好,一幹宦者更是望著“天水盈月”四字伏拜,山呼萬歲。

劉清菁薄露笑意,對趙佶道:“官家,今日較藝,勝負已分罷?”

趙佶笑而不答,但舉香箸,在空中再書幾字:以內人沈氏為典飾。

(待續)

`p`*wxc`p``p`*wx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