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音樂舞蹈

1.不會掌握音的長短、快慢、強弱怎麼辦

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沒有了跳動的音符,那是難以想象的單調枯燥。音樂作為美的象征,它以和諧的音調、優美的旋律、多變的節奏和不同體裁,豐富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

開始可以用手均勻擊拍,一拍唱一個音,然後過渡到一拍唱兩個音、四個音,或一個音唱兩拍、四拍。每一拍到底多長時間,這要根據不同的曲子來決定。速度快的曲子,每一拍的時間就短;速度慢的曲子,每一拍的時間就長。

2.唱不準高低音怎麼辦

1.借助樂器,如風琴、手風琴、口琴、笛子等,邊奏邊唱或先奏後唱,最後到離開樂器獨立地把七個音階的全音、半音關係唱準。

2.通過自己熟悉的曲子,來訓練自己掌握各種音的關係,然後再練新曲。

3.唱歌有鼻音、吐字不清怎麼辦

自學唱歌,首先要掌握以下幾點:

1.吸氣。身體直立、站穩,雙肩放鬆,精神飽滿,然後用鼻和嘴一道吸氣——胸腔下部兩肋要感到明顯的擴張,並感到橫膈膜向下伸展,使氣息藏在胸腔下部,引起胸腔共鳴。

2.呼氣。呼氣時要吸人的氣息加以控製,使之緩慢、均勻而有節製地呼出。

3.適度地打開咽喉,並放鬆舌根和下齶。

4.開始時用中等音量(mf)來唱,以取得圓潤、自如的聲音。

5.唱歌時,要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定一個合適的音高,也就是所謂的起音。起音能夠定得恰到好處,可發揮嗓音的特點和長處。

6.注意歌曲前麵的速度標記。若無標記,可根據歌曲的內容和情緒表現的要求,定出合適的歌唱速度。

7.唱歌時,注意分句,安排好換氣的地方。如果能按以上的方法學習唱歌,就不會發生喊叫、鼻音、吐字不清等問題。因為,喊叫的原因是因氣吸得太淺,頸部、舌根、下齶等肌肉緊張所致。因此一定要調整好呼吸,適度打開咽喉,放鬆下齶和舌根。歌唱時有鼻音,是因為軟齶無力塌下,音波流入鼻子所致。要將軟齶自然提起,讓聲音在口腔上前方振動。

4.怎樣吹笛子

笛子一般用竹製,笛身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按音孔和兩個出音孔。吹笛子時可站,可坐,無論坐或站,上身和胸部都要自然挺起,兩肩放平,兩眼平視;持笛時兩肘自然下垂。用右手的無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節指肚,分別按閉第一、二、三音孔,大拇指托於笛身下方第二、三音孔之間的部位,小指按住笛身下方或自然放置。左手的無名指、中指、食指的第一節指肚分別按閉四、五、六音孔,大拇指托於笛身下方稍稍偏外緊靠食指處,小指呈自然放置。打開音孔時,手指不要抬得太高,以免影響演奏速度。吹奏時上下唇向兩邊咧開,有些像微笑的樣子。吹奏時,下嘴唇貼在吹孔內沿的邊上。

開始時會感到嘴、手都不“聽話”,經常訓練便會全身協調起來,隨心所欲地吹出喜歡的樂曲。不過要想吹得“像個樣子”,還需掌握以下幾點:

1.風門。吹奏時,上下唇之間氣流經過的空隙叫風門。吹低音時,應放大風門;吹高音時,縮小風門。

2.口風。從風門吹出來的氣流叫口風。吹高音時口風較急,反之較緩。

3.口頸。控製風門的大小和口風的急緩時,上下唇和兩頰肌肉反複收放所用的力量叫口勁。吹高音時,口勁大一些,反之小一些。

4.呼吸。呼氣時,用小腹或橫膈膜控製住氣息,然後均勻地呼出,使腰部周圍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漸向內收縮。

5.換氣。自然換氣法比較容易掌握,通常是在樂曲進行較平穩,時間又充足的情況下運用。循環換氣一般運用於吹奏樂曲的特長音和長曲的特殊處理。

5.怎樣貼笛膜

1.笛膜應選較嫩、較細、膜紋均勻和較透明的為好。但不可太嫩,以免在吹強音或高音時易破裂。

2.貼笛膜前,可把笛膜揉出小皺紋,紋路和笛膜本身的紋路垂直,然後展開。

3.貼笛膜時,先用水把膜孔周圍弄濕,用桃膠在膜孔來回擦勻(不要把桃膠擦在膜孔內壁的周圍),然後貼膜,貼時要留出四五條皺紋。貼好後須等膠水幹了才能吹。

4.笛膜不要貼得太緊或太鬆。太緊聲音發悶,吹起來也費勁;太鬆聲音發散,不易吹出高音和吐音,甚至吹不出聲音。

5.笛膜很薄,怕水,應注意保存。貼膜時手應保持幹淨和幹燥。

6.怎樣掌握吹笛子的技巧

這需要長期不懈地堅持練習。先用慢速度吹音階,然後選一些較易吹奏的曲調吹奏,之後再練吐音、滑音。要注意體會舌頭的動作和部位,練熟後可將速度加快。

吐音:①單吐。單吐又分為單內吐和單外吐兩種。單內吐的練習方法是在口中練“區、區……”的聲,用舌頭的前半部輕微地打上齶。單內吐的發音較柔,適於輕快、跳躍、詼諧的樂曲。單外吐是依靠氣息和舌頭的伸縮運動,使舌頭向前擊打牙與唇,當舌頭迅速收回時,嘴內發出“吐、吐……”的音。這種方法適於吹奏結實、有力的音或樂章。②雙吐速度快,口腔內部部位的動作類似說話時發“吐庫、吐庫……”或“區克、區克……”時的動作,用來映活潑的樂曲。③三吐。三吐由一個雙吐、一個單吐組成。④滑音。指按孔或開孔的動作變成一種連續的抹滑動作。滑向較高音,手指向要滑到的音的音孔方向逐漸抹開;滑向較低音時,手指向要滑到的音的音孔方向一個一個地陸續按閉音孔。

7.怎樣拉二胡

1.將琴筒放在左腿根部,蒙皮的一麵稍向右前方偏斜,雙腿自然平放坐定,也可將左腿架在右腿上。

2.琴杆基本垂直,左手虎口可鬆鬆地夾在琴杆千斤處,拇指自然平伸,大臂向左稍稍抬起。按弦時,手腕要放鬆保持靈活。

3.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弓杆。中指和無名指伸入弓杆和弓毛之間,無名指扣住弓毛,小指處於無名指下方。拉外弦,中指往外頂弓杆,使弓毛貼住外弦,拇指和食指控製弓杆。拉內弦,無名指抵住弓毛,使弓毛貼住內弦運行,拇指和食指捏住弓杆。

4.二胡傳統把位分不、上、中、次下、最下五個把位。換把位時左手虎口持琴應自然鬆動,拇指平放,手腕和小臂都不緊張。腕部隨小臂上下移位,在手臂和手之間起調節作用。

換把是重要的基本技巧,應多進行一些練習。

5.可以用揉弦潤飾聲音,這需要運用肩和大臂的力量,帶動小臂、腕、掌、手指,使按弦的指頭在弦上作上、下顫動。

6.手指在弦上作上下滑動可以產生滑音。由低向高滑到本音,叫上滑音,符號“空”;還有上回滑音,即從本音滑向高音,再下滑到本音;有連滑音、下回滑音。

7.演奏時,也可用跳弓、頓弓、顫弓、連弓、分弓等弓法。無論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求要打好基礎,兩手緊密配合。如頓弓是毛貼住弦,奏出頓斷的音;跳弓是用弓在弦上一觸即離,出音短而有彈性;顫弓是用手臂的力量,帶動手腕和手指,使弓毛貼住琴弦迅速、均勻地擦弦;連弓是一弓之內奏出兩個以上的音;分弓是一弓奏一音。

8.怎樣拉小提琴

小提琴由琴頭、琴頸、琴腹(麵板、背板、邊板)、係弦板、尾栓等部件組成。存放時,應注意防潮、防曬、防熱、防壓,保持清潔。練完琴後,應用軟布將琴麵的鬆香和弦上的汗漬擦淨,弓子的馬尾放鬆。小提琴的琴弓是獨立部件。

1.定弦。用純五度關係的固定音高定音。四根弦各為E、A、D、G。如標為1=C,四根空弦分別為3625。

2.持琴、持弓。持琴可站可坐。不論站、坐,琴身的腮插都應放在左下齶骨和左肩鎖骨之間。琴身端平,麵板稍左傾。左手的虎口,即拇指的第二關節和食指的指根關節處輕夾琴頸的兩邊。下臂連手掌向內扭轉,手腕微屈,四指呈“握”狀,順著琴弦,處於琴弦上方。肘部處於琴身下麵,本人用眼睛看時,下臂和手部基本上成直線。

持弓以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弓杆。拇指的指麵部位,一半捏在馬尾槽內方的角上,一半捏在弓杆上,中指與拇指相對稱,用中節部位從弓背包住弓的外方。兩指把弓持住。小指尖頂在弓背上,食指中節搭在弓杆上,無名指隨中指曲握弓杆。

3.按指。按指和換把位時,四指呈半圓形,以指尖和指肚之間的部位觸弦。

4.運弓。弓毛與琴弦要隨時保持垂直,即構成“+”字形。弓毛與弦的接觸點一般在琴弓和指板的中點處。隨著琴弓的上下運行,整個右手各部位要為直線運弓的需要而動作。

5.換把。其動作不是左手手指的獨立動作,而是左手各部分的協同動作,特別是拇指,腕部應主動、先行,帶動左手其它部分。把位愈高,手指按音指距愈狹,左臂肘部向裏彎曲愈多,拇指也沿著琴頸愈往右轉。

6.調的運用。根據固定的EADG四個音名,各弦上其他音名的位置分別是這樣的(隻列第一把位的音名):G弦上依次是A、B、C;D弦上E、F、G;A弦上B、C、D;E弦上F、G、A、B、C。如按1=C的音位即唱名位置標示,即5弦上為6、7、1;2弦上為3、4、5;6弦上為7、1、2;3弦上為4、5、6、7、1。唱名位置隨調變而變。如1=G,四弦各空弦就變為1、5、2.6;1=F則為2、6、3、7。音名位置記住了,遇到各種不同調時,隻要看“1”是什麼音名,就讓這個音名為“1”,然後,按音階結構找到該調的音位,就能奏出這個調的樂曲。

9.練琴時常遇到的問題及如何糾正

1.演奏時出現顫抖,聽了使人不舒服。這多半因為手指緊張,形成無法控製的快速顫抖的揉弦動作所致。

糾正方法:手指揉弦時,在音準的基礎上要注意放鬆。

2.持弓不正確,姿勢走形。

糾正方法:拉琴要按規定的要求進行檢查;練琴過程中要養成正確持弓的習慣。

3.換弓時,手腕甩動大,影響換弓速度和出現換弓間斷現象,運弓也不準確。

糾正方法:換弓時,注意連接得緊一些,不要有空隙。

4.持琴不平,琴頭偏低。

糾正方法:根據頸與肩的高低,把琴枕的薄厚做合適。此外,站直坐正,胸、背要挺起來。

5.拉全弓時容易跳動。

糾正方法:右臂放鬆,有意識多做一些下半弓過渡到上半弓的反複運弓練習。

6.拉出來的音不厚實。

糾正方法:右臂放鬆,對弓進行力度方麵的控製,弦便會完全振動起來,拉奏出來的聲音便飽滿、厚實、嘹亮了。

10.怎樣吹口琴

口琴是一種有吹有吸的樂器,它的音階排列和其他樂器有所不同。

1351是吹音,2467是吸音。

1.含法。嘴唇縮小,兩唇略為噘起,成小圓形,含住口琴一孔(上下兩格),輕輕吹吸,要吹吸清晰,不帶雜音。

2.姿式。胸部挺直,動琴不動頭。

3.單音奏法。用舌頭蓋住左邊低音部木格,嘴巴深含口琴,從右唇邊奏出單音來。

4.打伴奏。當右唇邊奏出清晰的單音時,把蓋在左邊木格上的舌頭迅速地放開一次,又立即蓋住原處,這時右唇邊的單音仍繼續奏出,不可中斷,所發出的“口將”聲,就是伴奏。

5.後半拍打伴奏。前半拍是單音,必須把舌頭蓋住,後半拍才打一個伴奏。

6.手震。左手拿琴,右手蓋上去,兩手腕相對緊密蓋合,隻用右手迅速地一放一蓋,手腕不分離。嘴要深含口琴,在右手撲動的同時,舌頭仍可打伴奏。

11.怎樣選擇適用的口琴

無論想吹出怎樣的曲子,所用的口琴必須適用。

1.要選購21或24孔口琴。

2.調於必須是C調。

3.吹起來輕鬆、不費氣力。

4.銅殼的“複聲”及“回聲”口琴及10孔、16孔的玩具口琴均不可用。

12.口琴變音怎麼辦

口琴變音有幾種情況,若臨時發生變音,可用紙卷塞入變音孔內暫時吹奏。此外,還有一些是應該注意的,以保護好口琴。

1.口琴不可借吹。

2.吹時要輕,以防音簧震動過猛。

3.吹後要把琴內積水拍淨,並用酒精擦幹淨後裝入盒內,或用清潔手帕包裹,以防灰塵侵入。

4.時間長了木格積汙,可委托修理店徹底拆開,洗涮幹淨;平時可用酒精揩拭,但不宜常在水中衝洗。

5.變音或損壞時,及早修理。

13.怎樣練習吹小號

通常用的小號是“bB調小號”,屬於“移調樂器”。如,用別的樂器表現的譜子是1=C時,小號需記作1=D;別的樂器的樂譜是1=D時,小號記作1=E。小號譜子的調比其它樂器高一個大二度,當用小號與其它樂器合奏時,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吹號時,號嘴要放在唇中間,要控製好唇部肌肉,不能使它發抖;下頦自然往下拉,不要隨便鼓起。

小號的呼吸方法一般以腹呼吸為主,胸呼吸為輔,吸氣多少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練習時,先吹長音,增強嘴勁,改進音色,養成正確呼吸法;然後練習吐音。練習時舌肌放鬆,長音吹奏,舌尖接觸到上牙立刻撤下,使舌夫在口腔內由慢到快,自由、鬆弛地將長音斷開,分成很多節;再練連音。練習連音,音的變化,靠唇肌控製,大連線內的音符也要用唇肌控製。

14.怎樣識五線譜

五線譜記譜的道理和簡譜相同,不同的隻是記譜方法而已。

(一)怎樣標記音的高低

五線譜是用五條平行線來錄記音符的,五條線的“線”上和兩線所形成的“間”上,都能記音。“線”與“間”的位置高所記的音就高,位置低的音就低。如要記錄更高或更低的音,則采用在五條線的上麵下麵加短線的記法。這些線與間,都有各自的名稱。如:

五線譜,上、下加線一般各不超過五條線。如果要記錄的音超過五條加線,則采用移高八度、移低八度的記法。如:

五線譜記音的高低還須通過各種“譜號。譜號記在五線譜的開始處,通常所見的話號有三種:

(1)高音譜號,又叫G譜號。譜號的中心位置在五線譜的第二線上,表示記在這條線上的音符,一般采用高音譜號記譜。

(2)低音譜號,又叫F譜號。譜號的中心位置在五線譜的第四線上,表示記在這條線上的音符,其音高等於f。男低音和低音樂器如大提琴、長號、大阮等,一般采用這種譜號記譜。

(3)中音譜號,又叫C譜號。譜號的中心位置在五線譜的第三線上,表示記在這條線上的音符的音高等於C小2(也叫中央C),中音提琴一般使用這種譜號記譜。如把這一記號記在五線譜上,叫做次中音譜號,表示第四線的音高等於C小1。長號和大提琴的高音區一般使用這種譜號記譜。

(二)譜表

記有譜號的五線譜,叫做譜表。譜表可以單獨使用(如記單旋律的樂曲),也可以聯合起來使用。用花弧線將高音譜表結合在一起叫做大譜表。鋼琴、風琴、豎琴采用大譜表記譜。合唱、合奏曲則采取用直弧線將數行譜表連結在一起的辦法記譜。

現將各種譜表上各音的位置與鍵盤的關係列示如下:

(三)唱名法

五線譜的唱名法:一種叫固定唱名法。這種唱名法不論什麼調,永遠把C唱1(do)、D唱2(Le)、E唱3(mi)、F唱4(fa)、G唱5(so)、A唱6(la)、B唱7(si)。帶有升號的音唱高半音,帶有降號的音唱低半音,但唱名不變。這種唱名法看起來簡單,唱起來卻比較困難。特別是唱慣簡譜的人,唱起來很不習慣。另一種是首調唱名法。這種唱名法看起來複雜,但唱起來卻較容易。特別是會唱簡譜的人,唱起來更加方便。

(四)音的長短

五線譜是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音符來表示音的長短。五線譜的音符由三個部分組成:

符頭分白符頭和黑符頭兩種,記在五線譜的線上或間上,表示音的位置。

符幹是連接符頭的縱線。一般符頭在三線以上,符幹寫在符頭的左邊、向下。符頭在三線以下的,符幹寫在符頭的右邊、向上均可。

符尾寫在黑符頭音符符幹的右邊。符幹向下時符尾向上彎,符幹向上時符尾向下彎。許多個音符組織在一起時,符尾可以用橫杠代替,符幹的方向根據離第三線最遠的音符記寫。如:

表示音的停頓的記號叫休止符。有什麼樣的音符就有什麼樣的休止符。現將常用的各種音符、休止符與簡譜對照列示如下:

(五)音的強弱和拍子

五線譜和簡譜一樣,強弱節奏有規律地反複叫做拍子。基本的拍子形式有以下兩種:每小節包含一個強拍和一個弱拍的叫二拍子;包含一個強拍和兩個弱拍的叫三拍子。其他如:四拍子、五拍子、六拍子等等,都是這兩種基本拍子的複合。表示拍子的記號叫做拍號。拍號記在樂曲開始調號的後麵,簡譜中記拍號的橫線在五線譜中是第三線。線上麵的數字表示一小節有幾拍,線下麵的數字表示以什麼音符為一拍。如2/4即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兩拍。3/8既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

在特殊情況下,正常的強弱規律也會改變,如切分音。

15.怎樣把握音樂的節奏

節奏與曲調、和聲並列,為音樂的三大要素,節奏是音樂中最早出現的要素,原始部落的音樂中除節奏外,幾乎沒有其他要素。節奏亦可脫離其他要素而獨立存在,如中國的鑼鼓樂。節奏與節拍不同,節奏是總的時間組織,節拍是強弱拍的有規律的重複。節拍隻是節奏的一種表達方式,簡單的節拍也可構成複雜而多樣化的節奏。節拍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樂曲,有著不同的節奏,如馬祖卡和連德勒同為3拍子舞曲,波爾卡和秧歌舞同為2拍舞曲,但它們的節奏特性各不相同。在現代音樂中脫離節拍型的節奏正在日益增多。

音樂織體不同部分的節奏,形成鮮明的對比,稱為複節奏。複節奏即所謂的複調音樂。是相同節拍形成的對比節奏;但目前複節奏一詞多指節拍不一致的對比節奏,亦稱交錯節奏。自浪漫派作曲家起,節奏趨向複雜,20世紀的作曲家更是常用複節奏和多層節奏。

樂曲中往往有一再重複的具有特性的節奏,稱為節奏型。某些體裁,如進行曲、舞曲等,其節奏型比較鮮明。爵士音樂或有爵士因素的樂曲,節奏型更有特色,其中應用大量的切分音。某些樂曲的節奏型始終不變,它可以貫穿到底的。

16.怎樣區別不同類型的拍子

節拍,簡單的講,就是有強有弱的相同時間片斷,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環重複。如一強一弱的循環,這就是節拍。節拍的主要特征,是音的強弱關係。因為節拍在長短關係方麵,都是相同的。節拍與節奏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在實際音樂作品中,節拍與節奏永遠是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節拍與節奏是不可分的。節奏中必然有節拍,節拍中也必然有節奏。關於節奏與節拍之間的異同形象的比喻莫過於列隊進行的千變萬化的鼓點與整齊劃一的腳步聲。左腳強,右腳弱,每一時間片段相等。一強一弱循環重複,這就是節拍。而鼓點則有長有短,有密有疏,千變萬化,無盡無窮,體現了在強弱組織下的音的長短關係。

節拍到底有幾種呢?

(1)單拍子:每小節隻有一個強拍的拍子,我們稱為單拍子。

(2)複拍子:每小節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型的單拍子構成的拍子,我們稱為複拍子。在複拍子中第一個重拍叫強拍,其他重拍叫次強拍。

(3)混合拍子:每小節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類型的拍子構成的拍子,我們稱為混合拍子。它是複拍的一種。

旋律的不同強弱次序,我們可根據歌詞或音的組合形式確定它的強弱次序。

(4)變化拍子:在樂曲中拍子交換出現叫換拍子。變換拍子的拍號可寫在樂曲開始處,也可寫在變換拍子的地方。

如:

(5)散拍子:散拍子是一種自由節奏,不受固定節拍的限製。拍號標記常用“++”來表示。如:《十麵埋伏》。

17.怎樣唱好美聲歌曲

美聲歌唱不同於其他歌唱方法的特點之一是它采用了比其他的喉頭位置較低的發聲方法。因而產生了一種明亮、豐滿、鬆弛、圓潤,而又具有一種金屬色彩的,富於共鳴的音質;其次是它注重句法連貫,聲音靈活,剛柔兼備,以柔為主的演唱風格。

美聲唱法有嚴格的要求,具體可分以下幾點:

呼吸要求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控製能力。美聲歌唱的格言是“誰懂得呼吸和吐字,誰就懂歌唱”。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良好發聲的基礎。

起音美聲學派把輕鬆、明亮、準確、圓潤的起音,看作是正確發聲的關鍵,是調整氣息及喉頭狀態以及集中共鳴的最基本的手段。起音分軟起音和硬起音兩種,初學者直以練軟起音為主,良好的起音應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在良好起音基礎上的演唱,可以使聲音有彈性,有持久力,節約聲音和體力消耗,延長演唱壽命。

聲區的統一是美聲歌唱訓練中的試金石,美聲唱法取得聲區統一的主要方法是:強調唱好各聲反間的“過度音”,就是唱上行音階時,要把前一個聲區的最後3個半音,唱得稍帶下一個聲區的特征(即虛些、假些、暗些);唱下行音階時,較高聲區的最後下行的3個半音,要唱得稍有較低聲區的特征(即實些、真些、亮些)。這樣逐漸的過渡就可避免由於從這一聲區到另一聲區的空淡而產生的破裂音。

聲音的連貫是氣息流暢和喉頭穩定、共鳴良好的反映,又是美聲歌唱旋律線條優美動人的主要特點。破音、聲區不統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現破裂音、呼吸控製不佳、氣息逼緊、母音的共鳴部位的不統一等,都影響聲音的連貫。聲音的連貫首先是母音間的連貫。用發子音的部位來唱母音是造成聲音不連貫、不統一或“白聲”的原因之一。

音量美聲學派注重追求圓潤、明亮、優美而抒情的音質,它的格言是“追求音質,音量自然會來”。它十分重視在一個單音上漸強漸弱的控製能力,而且還可使聲音鬆弛富有彈性,音色有多樣變化,以豐富藝術表現力和促使聲區的統一。

靈活性用快速的音階、琶音、跳音或裝飾苦練習,或用花腔的華彩段來訓練歌唱者聲音的彈性和靈活性,是美聲學派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可以促進聲音鬆弛而富有青春活力。

音質明亮、豐富、圓潤又具有金屬色彩、富於共鳴的特殊音質,是美聲歌唱的特征之一。

歌唱中正常的微顫應是每秒6~7次,過快或過慢都會破壞聲音的連貫或造成不悅耳的聲質。

18.怎樣唱好民族歌曲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豐富的民歌,反映著各自的曆史、文化、風俗、生活和自然環境。所以對語言十分講究,強調咬字吐字,並有成套的咬字方法;特別強調風格、韻味,並以其為歌唱觀念之核心;講究“聲、情、字、味、表”的全麵修養,並注重“聲情並茂”。

“民族民間唱法”又包括民歌唱法和傳統戲曲、曲藝唱法兩大類。

民歌唱法來自我國農村。中國民歌十分豐富,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歌。風格的多樣就意味著唱法的不同,嗓音運用也隨之產生區別。一般說,北方民歌用真聲唱的為多,而南方民歌則多用小嗓唱。

傳統戲曲唱法,是民族傳統聲樂中發展較為完善的一種唱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這種唱法在宋、元時期得以迅速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戲曲演唱方法逐漸趨於完善和係統化。發展至今天,傳統的戲曲唱法與世界任何劇種迥然不同的演唱風格,更具有獨特的、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

曲藝唱法,在我國也和戲曲唱法一樣曆史悠久。它的特點是保持口語化的說唱風格,即“說著唱、唱著說”;著重在“清晰的器具,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這18個字上下功夫。

中西結合唱法,是在傳統的民歌唱法的基礎上,借鑒和揉進美聲唱法,“洋為中用”的大膽嚐試。經過幾代聲樂藝術家、教育家的努力,80年代以來這種既根植於本民族的土壤,摘取美聲唱法的各種發聲技巧之長,同時求聲音,又講究表現;既有正確的發聲方法,又有我國民族的歌唱特點的“中西結合唱法”已經形成並趨於完善。這方麵的代表人物有吳雁澤等人;他們都以這種“中西結合唱法”的特點,在中國歌壇上取得了光彩照人的地位。

19.怎樣唱好通俗歌曲

隨著通俗歌曲的廣泛流傳,“卡拉OK”進入千家萬戶,通俗唱法已成為群眾演唱的重要手段。

(一)首先要唱準

旋律、節奏都要唱準。曲調唱走了樣,節奏唱變了型,不但會影響歌曲的表現力,影響歌曲的性格、風味,而且會使聽眾感到很不舒服。因此你必須學會識譜,靠聽會的歌難免有錯。跑調走音往往是歌唱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些人“五音不全”,不是唱歌的料子,就不必走歌唱這條路了。但也有一些歌手,平時唱歌音很準,一上台演唱,會出現走調,這容易解決。跑調、走音的原因很複雜,有因緊張而跑調的;有因曲調進行上的難度沒有完全掌握而走音的;也有因情緒太激動,失去自控而走調的等等。這些缺陷經過視唱、聽音等訓練,舞台實踐的鍛練,是可以克服的。

(二)以情感人

音樂是主情藝術,歌唱必須通過“情”的表達才能感染聽眾,通俗歌曲之所以倍受聽眾的歡迎,其重要原因是注重情的表達,“以情感人”。所以,你必須從“情”字上下功夫;要善於調動一切可能使用的手段為表達歌曲感情服務。演唱要富有感情,首先必須深刻理解歌曲的內涵。內涵是指作品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為表達這種思想感情所作的藝術構思。光理解還不夠,還須善於把理解到的東西化作形象,把自己變作作品的主人公,通過你的聲、目、臉、形把感情表達出來,運用聲調、快慢、強弱、剛柔等演唱上的藝術技巧,打動聽眾的心扉。貝多芬說過“音樂不是在曲譜上麵,而是在曲譜外麵。”我國有許多歌星,他們的嗓音一般,由於演唱得情真意切,受到觀眾的歡迎。

(三)學會利用舞台拾音工具

通俗歌手的發聲技巧無不通過電聲來表現的。由於電聲的幫助,就可以以自然嗓音為基礎,運用氣聲、輕聲唱法。氣聲唱法發出的聲音比較柔和,深沉,感情可以刻畫得更加細致,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傾訴性。氣聲、輕聲如果不借助於電聲的擴音,要傳入聽眾的耳朵是很難想象的。電聲的效應又能擴大演唱的低音區,演唱有些歌曲時,可移低調門,避開自己唱不上去的高音。借助電聲,還可以通過控製話筒的遠近來增加演唱的強弱對比。手提話筒比立地話筒更優越,還可以擴大你的表演區。

(四)音要唱的有味

音味猶如製作食品的調味品,不同的調味品能製作出不同特色的菜肴與食品。演唱通俗歌曲必須唱出通俗歌曲共有的音味,唱出每首歌曲特有的風格,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演唱上的音味往往是通過強弱、頓挫、收放、吞吐、氣聲以及顫音、滑音、倚音等各種裝飾音的便當處理而產生效果的。歌手們隻有多聽,多唱,積累通俗歌曲的音樂語言,結合所唱歌曲的特點,才能唱出既有通俗味又有這首歌曲風格的音味來。

(五)舞台上要放鬆

緊張會使演員不敢正視觀眾,臉不能露出笑容,神色慌張,表情呆板,手足無措,氣息不暢,聲音失控,甚至忘詞、走音,把原來練好的東西全丟光。緊張、怯場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舞台經驗;或不適應新的場合、新的條件;或怕出洋相,怕人笑話,怕評不上分,怕影響前途,怕這怕那的。怎樣才能保持鬆弛的狀態呢?第一要多實踐,演出實踐多了,就習以為常,人就鬆弛了。第二,平時練習盡可能處於演出狀態,使之適應演出處境,減少心理障礙。第三,樹立心理優勢,消除怕這怕那的思想顧慮。演出時,要把觀眾當作是對自己的崇拜者,要有征服一切的信心走上舞台,在台上要“目中無人”,“眼中有神”,“心中有情”。

(六)吐字要清晰

歌曲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因此不論什麼唱法,歌唱演員都應講究“字正腔圓”。口中像含有核桃那樣地唱歌,一個字也不清楚,這是聽眾最為反感的,也使歌曲作品失去了文學的藝術感染力。通俗唱法由於注重“情”的表達,寧願損失“腔圓”而必須確保“字正”。因為把詞意清晰地送到聽眾耳朵裏,是表達感情內容、激起聽眾共鳴的重要手段。

(七)形象要佳

現代觀眾對演員的形象、風度、儀表、服裝打扮、表演動作的美感要求非常講究。因此你必須以美的形象把自己展示到觀眾麵前,這是爭取觀眾的第一個回合。當你看到一個極好歌手演出,除了聽覺上得到了滿足外,視覺上對那變化無窮的動作,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因此有人稱通俗唱法為“動中之歌”。

(八)伴奏要默契

配合默契的伴奏,能幫助你演唱得更加生動、形象,音樂也會更加優美、動聽;能使你在音高上得到伴奏的支持,不易走音冒調;能填充唱腔的空隙,使你唱得更加充實;還能彌補你演唱時的力度、厚度的不足等。因此你必須重視伴奏。目前伴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卡拉OK”伴奏,這種不用組織樂隊的無形伴奏,目前有伴奏音帶、光盤、錄像帶伴奏等,具有音響好、選曲快、攜帶方便等特點,有的還可根據每個人的嗓音條件,調整定調的高低;缺點是速度變化定型,演員在速度處理上沒有自我發揮的餘地。另一種是樂隊或電子琴、合成器伴奏。成本高,沒有“卡拉OK”方便,但樂隊伴奏可服從演員的發揮,可隨時彌補演唱不足。新歌手往往不懂伴奏的作用,有時甚至妨礙演唱,常見的有:(1)歌手不掌握前奏的特點、長度,不知道自已該什麼時候起唱,特別是缺少旋律的節奏型伴奏,因人唱超前或脫板而造成唱伴不合拍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2)不懂得歌曲定調與自己音域的關係,故而經常出現因伴奏定調太高而唱得聲嘶力竭,或定調太低而唱得毫無生氣等現象;(3)不懂得前奏、間奏、尾聲是整首歌曲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懂得前奏一開始歌手就應進入角色,間奏時歌聲雖停而表情仍在,尾聲未完仍應保持演出狀態等這些基本道理。

20.怎樣學唱一首新歌

“台上一分種,台下十年功”,對於專業演員來說,唱好一首歌是要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的。但對於一般愛好者來說,並不需要每個字都發得那麼規範,都處理得那麼精細,隻要聽眾覺得好聽感人就行了。

(一)要選擇適合自己聲線的歌

由於每個人的聲帶長短、厚薄不同,所以他們的音色、音域也都不一樣,因此每個人都有適合或本適合自己的歌。“選擇適合自己的歌”是唱好一首歌的首要條件。你可以讓別人聽一聽你自己的聲音,是高亢的,還是深沉的?是明亮的,還是柔暗的?然後再決定自己唱哪種類型的歌。要選對歌,想想自己是否能唱的上去或壓的下來。

(二)了解歌詞的意思

中文歌肯定沒什麼問題的,但現在偏偏流行英文歌,又流行日語歌、粵語歌,甚至閩南語歌。大家不可連歌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就張口唱,這不利於感情的投入。把一首悲傷的歌唱成輕鬆的小調是很可笑的。所以在演唱之前大家要先了解歌詞含義,這是演唱中很重要的一環。

(三)把自己的演唱錄下來

錄下自己的演唱聽一聽,看看節奏是否準確,音準不準,什麼地方音色好,什麼地方不好,然後再改,這樣對自己的幫助是很大的。

有了方法還是不夠的,最主要的還是要大家苦練。相信你的歌聲會變得更加美妙動人的。

21.怎樣做嗓音保健操

咽喉部不適,聲嘶,可通過綜合性的治療手段,特別是選做專門性的體療保健操,有助於咽喉部器官功能和嗓音的恢複。這裏介紹前蘇聯專家茲·伊·阿尼克耶娃在臨床研究基礎上,編製的一套簡易嗓音保健操。要求每日做2~3節,每節做3~5遍。具體方法出下:

(1)坐式,兩腳並攏,上體前屈,胸部觸及雙膝,兩臂自然下垂,用鼻輕輕吸氣。上體伸直時,發出“噗”聲。呼氣發音過程中要有間斷,並可間歇幾秒鍾。間斷呼氣後,需要再吸氣,還原成預備姿勢。

(2)直立,兩腳並攏,兩臂伸直置於體例,腹部內收,緊握兩拳(拇指內收),雙唇閉合成小圓筒狀,用嘴深吸氣。閉氣10~15分鍾,同時兩臂屈肘,用力朝體前平舉,與肩同高,然後再兩臂下垂,兩拳鬆開。初次練習,1次閉氣可做舉臂動作10~15次,經過1個月鍛練後,可達到20次。動作做完以後,兩臂放鬆,置於體側,緩慢地用鼻呼吸。

(3)直立,腳尖和腳踵並攏,兩臂自然下垂,背部正直,用鼻吸氣,做瞬間的閉氣。把點燃的蠟燭移近嘴前,然後平穩而輕緩、持久地從嘴內呼氣,使燭焰不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