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做與不做不一樣(1 / 3)

第13章做與不做不一樣

美國飛行員把這次痛快淋漓的海上空戰比做是“獵取馬裏亞納火雞”。要想贏,至少得行動起來。在這場實力相差並不懸殊的戰鬥中,美軍部隊不僅有必勝的信心,而且還敢打敢拚,反觀日軍,雖然日軍總部也製定了宏大的作戰計劃,但實際執行起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如果說在戰役初期還有相當戰鬥力的話,那麼到了戰役中期,就成了被動挨打的對象。日軍飛機往往是見了美軍的飛機調頭就跑(這時,日軍還未大規模地實行特攻戰術),同時,其他協助作戰的部隊也戰鬥力低下,日軍焉有不敗之理?製定了目標就要堅決地執行,就像一支箭搭在弦上,下一步必然是發射,哪裏還有後退一說?後退就意味著失敗。許多人都製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從這一點來說,每一個人似乎都像一個戰略家。但是,相當多的人製定了目標之後,便把目標束之高閣,沒有投入到實際行動中,結果到頭來仍然是一事無成。目標再偉大,如果不去落實,永遠隻能是空想。成功在於夢想,更在於行動。製定目標是為了達到目標,目標製定好之後,就要付諸行動去實現它。實際上,相對來說,製定目標倒是很容易的,難的是付諸行動。製定目標可以坐下來用腦子去想,實現目標卻需要紮紮實實的行動,隻有行動才能化目標為現實。觀望、徘徊或者畏縮都會使你延誤時間,以致使計劃化為泡影。萬事開頭難!要幹成一件事情,人們總是覺得邁出第一步困難重重,總是下不了決心。於是便遲疑不決,猶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後天,這樣推來推去便延誤了時間,也就推遲了成功之日的到來,甚至會把成功推之門外。一個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開始做的勇氣。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氣開始做了,就會發現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礙往往來自自己的內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動的勇氣,有了勇氣下決心開了頭,似乎再往下做就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這樣不斷地做下去,你就會發現離目標越來越近,你的目標正在漸漸地化為現實。要使美夢成真,惟一途徑就是行動,去實踐它,隻要定位清晰,目標明確,那麼你投入一分行動,也將向成功走近一步。如果投入十分的行動呢?

你將擁抱成功。

麵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能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遂至。記住:行動是實現夢想、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在二戰中的進攻德國本土的作戰行動中,蒙哥馬利的部隊作為一支主攻部隊,卻進展緩慢。戰前,他的作戰計劃最多,目標也最多,然而在戰鬥進行過程中,他所宣稱的作戰目標幾乎一個都沒有拿下,以至於盟軍總司令寫信給邱吉爾,讓他勸蒙哥馬利“騎上自行車去進攻”,邱吉爾也覺得蒙哥馬利的戰鬥進程太過遲緩,去信對蒙哥馬利責備了一番,讓他“把丟失的英國麵子拾回來”,然而蒙哥馬利卻依然故我,不為所動,依然保持他那獨有的慢吞吞的步調,完全喪失了在北非與隆美爾作戰時賺下的英名。為了督促和幫助他進攻,艾森豪威爾建議給他派一些美國軍隊——他認為最沒用的美軍部隊來協助他。當然,蒙哥馬利起初是堅決不同意,然而,艾森豪威爾卻堅持,並以他在戰前誇下的海口和實際行動來勸說他接受這樣的“援助”,最後,蒙哥馬利勉強地同意接受李奇微的第18空降軍的支援。與蒙哥馬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奇微部風馳電掣般地從魯爾區向易北河疾進,幾天之內就推進了250英裏。該軍包括加文第82空降師,第7裝甲師和第8步兵師。加上英國的第68空降師。4月29日,英國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順利地渡過了易北河。李奇微不等英國架好橋梁(按原計劃),就命令加文的空降部隊快速抵達易北河畔,在布勒凱德附近實施強渡,並架了一座橋梁。4月30日,加文的部隊渡過了易北河,李奇微部在後麵全速前進。這次進軍很少為人所知,卻收到了驚人的效果。李奇微第18空降軍向東北疾馳60英裏,直抵維斯馬,甚至擋住了乘勝追擊的蘇軍的去路,俘虜德軍36萬人,包括50名將級軍官。當獲悉德軍整整一個集團軍群(約15萬人)及其全部裝備,已向加文第82空降師投降時,盟軍真是大喜過望。

李奇微和蒙哥馬利的截然不同的戰果說明:說與做是兩碼事,任何事都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段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誇誇其談的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成功者。因為世上沒有天堂,你可以丟棄良心;因為世上沒有地獄,你可以為所欲為。但這都不足以把一個人引向死亡。也許沒有幾個人想到可以把一個人引向死亡的竟然是“還有明天”。今天的事情今天辦,絕不能拖到明天。

“行動具有激勵的作用,行動是對付惰性的良方。”

拿破侖有句名言:“我總是先投入戰鬥,再製定作戰計劃。”你也根本不必先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然後再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隻有行動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向前,立即行動,去實現自己向往的目標,想做什麼就去做,然後再考慮完善自我或完善目標。隻要行動起來,生活就會走上正軌而創造奇跡,哪怕你的生活態度暫時是“不利的”。

正如英國文學家、曆史學家迪斯累利所言:

“行動不一定就帶來快樂,但沒有行動則肯定沒有快樂。”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盟軍攻克法國貝洛森林(1944年6月)的作戰行動中,戰地記者弗洛伊德·吉布斯親眼見到,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海地戰役期間獲得榮譽勳章的軍士長丹尼斯戴利以自己的方式鼓舞自己排裏的士兵。他向前跳躍,並高喊:快上,臭小子們——你們想長命百歲嗎?”到了晚上,海軍陸戰隊奪下了貝洛森林的2/3,但他們在這一天的損失比海軍陸戰隊143年曆史的總和還多:1087人傷亡!許多連隊報告,所有軍官已在進攻中陣亡,士官正在接替軍官指揮戰鬥。為數不多的未受傷的陸戰隊員中有曾在古巴的庫斯科韋爾戰鬥過的。其中立在敵人炮火前發信號、同時參加過菲律賓的索霍頓懸崖戰鬥的約翰·奎克中士,這時已是少校。得知駐布賴切斯的克裏福德·凱茨中尉需要彈藥時,奎克收集了一卡車彈藥,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為凱茨運送彈藥。令人驚奇的是,送到布賴切斯後,他明智地決定留下而不是冒險回去。第二天,陸戰隊鞏固了陣地,挖了許多淺淺的散兵坑,有人稱這些散兵坑為“狐狸洞”。6月8日,德軍發動反攻;6月9日,陸戰隊再次發起進攻。經過數天血腥的惡戰,6月12日,陸戰隊員最終控製了貝洛森林北部。6月13日,德軍以大炮和芥子氣為先導發動了—場反攻,此後又發動了—輪衝鋒。有“強硬的約翰尼”之稱的約翰·修斯少校的第6陸戰團1營抵抗住了可怕的毒氣進攻和敵方火炮的猛轟,並設法反擊德軍進攻。陸戰隊員牢牢堅守著陣地。修斯在陣地上說著俏皮話:真是了不起的炮擊和進攻啊……一切正常……難道你不能給我來點熱咖啡嗎?”

修斯的話是對手下官兵的當時狀態故做輕鬆的掩飾。陸戰旅消耗得很嚴重了,他們都已筋疲力盡了。一些營減員到1/3,僅修斯的那個營就傷亡450人,哈伯德將軍命令陸戰隊立即休整。6月16日,陸軍第7步兵團接替了陸戰旅,撤下來的陸戰隊成為預備隊。陸軍清掃貝洛森林的戰鬥進展得並不比陸戰隊更快。6月23日,海軍陸戰隊再次進入貝洛森林,並徹底掃清了森林中的殘餘德軍。

倘若沒有那些活躍的士兵或者軍官的鼓舞,沒有主動的進攻,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真不敢想象最後的結局是誰贏。

因此說,進攻,必須強調主動。在足球比賽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教練強調進攻。他們有句名言“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往往比賽結果也能說明,保守總是會得到命運的鄙視。

剛剛過去的世界杯中,阿根廷無疑是賽前大部分人所看好的球隊。隊中頂級球星比比皆是,甚至連替補席上都坐滿了頂級俱樂部的頂級球員。他們的陣容全世界隻有一支球隊可以與之媲美,那就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巴西隊。

在與東道主德國隊比賽前,許多人都預測阿根廷會毫不費力地取勝,甚至連賭博公司都開始預測阿根廷會贏德國隊幾個球。

然而比賽的結果卻令人們大跌眼鏡,阿根廷居然輸掉了比賽。這令許多喜愛阿根廷的球迷們傷心不已。

之所以得到這樣的結果,與其主教練的保守是分不開的。在比賽中,阿根廷固有的犀利的進攻沒有了,代之以想方設法地耗時間。最終把比賽拖進了殘酷的點球決勝。而阿根廷顯然並不擅長以這種方式贏球,於是,阿根廷悲壯地離開了世界杯!

比賽中,要想贏就必須主動,現實中更是如此。沒有自願走向狼的羊,天上不可能會掉“餡餅”的。成功靠的是積極主動。

搞清敵情是作戰製勝的關鍵因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實施“霸王行動”(即諾曼底登陸),早在1943年,盟軍的海、空軍兵力就開始了偵察活動。美國空軍大約持續進行了一年的空中偵察,以獲得有關登陸地段、敵方火炮掩體和部隊集結的照片。這一工作是霸王作戰軍事情報的最重要來源,因為當時從法國國內幾乎得不到有關登陸地域的情報。抵抗力量很少在諾曼底活動,一是因為該地沒有可供隱蔽的山地;二是因為德軍已經有效地封鎖了未來的登陸場。在臨近登陸的2個月內,盟軍更是加緊進行空中偵察。從1944年4月1日至6月6日,盟國空軍派4500多架次飛機進行了照相偵察,獲得了從荷蘭到西班牙邊境的歐洲海岸的航空照片。包括海岸防禦工事、橋梁、機場、水淹地域以及德軍臨時堆集場和兵站。除了航空偵察以外,盟軍的潛艇、魚雷艇也進行了相當多的偵察,經常在夜間來到登陸地域,盡可能地搜集包括水文、地質、氣象、地形、植被以及兵力部署、防禦工事等情報。反偵察與偵察總是形影不離。為了阻止德軍的偵查,盟軍空軍在1944年4月中旬即開始摧毀德軍海岸防禦工事的特別行動。5月初又開始攻擊敵雷達設施與無線電設備、彈藥與燃料堆集場所、軍事營地與司令部、機場。由於盟軍空軍的奮戰,在進攻發起日前的6周內,德軍向英吉利海峽地區隻出動了125架次的偵察機,向泰晤士河入海口和東海岸隻出動了400架次,其中非常少的偵察機飛近陸地。那些冒險偶爾飛臨英倫諸島上空的德軍飛機一般都遭到了有效的攔擊。因此,德軍不能完全掌握盟軍大批部隊和船隻集結的情況。

在登陸作戰發起之前,對敵戰略重心實施有效的戰略轟炸,可以極大地削弱敵人的經濟實力、作戰能力和抵抗意誌,震撼其軍民的心理,摧毀或癱瘓其作戰體係。為此,從1943年年底,盟軍對德國就發動了代號為“直射”的戰略空襲行動,對德國占領區實施大規模的戰略轟炸。1944年1月,為了在登陸前孤立諾曼底戰場,盟軍空軍司令利·馬洛裏和他的司令部擴大了“直射”計劃,擬製了轟炸法國、比利時和德國鐵路樞紐和列車編組站的作戰計劃,代號叫“運輸”作戰,其目的是要癱瘓敵人的運輸係統,製止德軍增援部隊向諾曼底調動。“運輸”作戰計劃規定,對德國境內的39個目標以及比利時和法國的33個目標進行為期90天的轟炸,以癱瘓對西線德軍提供補給的3鐵路係統。在1944年2月9日至6月6日盟軍共投擲了大約76200噸炸彈,其中攻擊鐵路樞紐為71000噸、攻擊橋梁為4400噸、攻擊鐵路線路為800噸。“運輸”作戰行動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到進攻發起日之前,塞納河上從魯昂——芒特——加西固爾一段的橋梁均被破壞。5月26日巴黎以北塞納河上所有的鐵路運輸都被封鎖並持續到次月。德軍在法國境內的2000個可供使用的火車頭中,有1500個被炸毀。從5月19日到6月9日期間,德國鐵路運輸急劇下降,其運輸指數(以1944年1月和2月為基數100)從69下降到38,到7月中旬下降到23。大約1600列火車(其中600列裝載著德國陸軍補給品)在法國被迫後退回去。德軍試圖用公路運輸代替鐵路來運送關鍵性的軍用品,但汽車不夠,公路橋梁也被嚴重破壞。另外,運輸”作戰,使德軍岸防工事的澆築由於缺少鋼筋和水泥而受到限製,並迫使德軍把28000名滅種死亡營的勞工從築壘工地調去搶修法國的鐵路。可見“運輸”作戰計劃對保障霸王登陸計劃實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