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唇齒兩相依,鮮血凝友情
——毛澤東與金日成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鴨綠江彼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首相金日成得知這一消息後,心情無比激動,立即責成外務相樸憲永致電周恩來,稱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曆史性勝利,表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國人民意誌的,決定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0月6日,周恩來複電樸憲永,兩國外交關係從此正式建立。中國和朝鮮兩個偉大民族的友誼史,由此揭開了新的篇章。這是毛澤東與金日成共同開創的篇章,是真摯友誼的篇章,也是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共同譜寫的篇章。
鮮血凝成的友誼
195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正在中南海頤年堂緊張進行。頤年堂,是豐澤園內的正殿,建於清康熙年間。原名“崇雅殿”,乾隆七年(1742年)改稱“惇敘殿”,乾隆親書匾額“惇敘”二字。光緒時期,為慶祝慈禧壽辰,曾加以修繕,並改稱“頤年殿”。民國時期,為避宮殿名,改稱“頤年堂”。殿內匾額“睦鄰九族”,為乾隆禦書。殿有對聯一副:“彝訓念貽謀,本支百世;仙源長篤慶,化萼一堂”。東廂房“出山畫”、西廂房“煙雨圖”兩匾額為慈禧所書。清朝時,此處是皇帝宴請王公宗室、聯句賦詩之處。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和中央領導人會見重要外賓的重要場所。
頤年堂內,發言熱烈,毛澤東認真聽取著每一位同誌的發言,手中的煙一支接一支地續燃,表情也比平時顯得莊重和嚴肅。室內的氣氛被縷縷上升的青煙壓得異常沉重。
剛剛誕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國民經濟亟待整頓和發展,擺在毛澤東麵前的問題堆積如山。而今天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的卻是一項將要震驚世界的議題——是否派兵入朝作戰。
朝鮮的祖國解放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海軍、空軍直接參與朝鮮戰爭。
美國直接幹涉朝鮮內政的同時,命令其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公然幹涉中國內政,插足中國領土台灣。
麵對美國的侵略行徑,毛澤東於6月28日發表講話,譴責美國對朝鮮和中國領土台灣的侵略,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同時命令已在東北集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做好一切準備,以防不測。毛澤東認真分析了8月份朝鮮戰場的形勢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行動,認為美國很可能孤注一擲,在仁川登陸,切斷人民軍的運輸補給線和退路,使其腹背受敵。鑒於形勢緊迫,毛澤東當即建議把這一考慮通知金日成,提請朝鮮方麵注意。
形勢的發展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9月15日,麥克阿瑟親自指揮美軍第七師和海軍陸戰隊在仁川登陸,進而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北侵犯。當時朝鮮處境十分困難,戰火已燒到鴨綠江彼岸,直接威脅到我國的安全。
同年10月1日,周恩來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為鞏固和發展人民的勝利而奮鬥》的文章,再次譴責美國侵略台灣和朝鮮的罪行,表明了中國人民對朝鮮戰爭的嚴正立場。
此時在仁川登陸得手後的麥克阿瑟有些得意忘形,對於中國的警告更是不以為然,狂妄地聲稱:“我認為周恩來的聲明更多的在於政治恫嚇,中國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麥克阿瑟以為他們的戰爭“贏定了”。
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行的。毛澤東深知將要做出的決定對於中國、朝鮮和整個世界的影響,必須認真考慮每一位中央領導人的意見。會議討論得很激烈。毛澤東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說:你們說得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裏也難過。
散會後,毛澤東把剛從外地趕來參加會議的彭德懷留下,兩人一同走向毛澤東的住處菊香書屋。這菊香書屋位於頤年堂東,建於清康熙年間,院內清幽,原是清朝皇帝的藏書室。有對聯一副:“庭鬆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霏清淨香。”此聯為康熙所撰,聯語巧妙嵌入了“菊香”二字。雖有“菊香”二字,但現在的主人並沒有讓工作人員擺什麼菊花,隻有像主人性格一樣的,不怕嚴寒、迎風而立的挺拔的青鬆,隻有不畏冰凍、與白雪為伴、青翠欲滴的高潔的叢竹。現在雖非寒冬,正值中秋,但陣風襲來,仍有些涼意。毛澤東、彭德懷二人沉思著緩緩走進菊香書屋。
“形勢危急嘍。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已越過三八線,對我們提出的‘越過三八線我們就要管’的警告,人家不理睬。”彭德懷說著,毛澤東把一封電報遞給了他。這正是那封10月1日金日成給毛澤東的求援電報。電報結尾處的幾行字,引起彭德懷的特別注意:“……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嚴重的危機,不給我們時間,如果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隻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你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及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看完電報,彭德懷更覺事態嚴重。接著,毛澤東向他講述了出兵援助的考慮,並分析了美軍戰線長、後方遠、不義之戰等不利因素。請他回去好好考慮。
第二天下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進行。彭德懷發言說: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可是,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如讓美國占領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經過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認真研究和論證,毛澤東最終決定:以中國人民誌願軍名義入朝作戰。8日,毛澤東正式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並把自己的兒子毛岸英交給了彭德懷。毛澤東讓自己的兒子毛岸英作為誌願軍中的普通一員,入朝作戰。
正當中國人民誌願軍整裝待發之時,蘇聯駐華大使緊急約見周恩來,原來商定的蘇聯方麵出動空軍部隊配合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之事,以沒有做好準備為由,決定暫緩出動。毛澤東聽完周恩來的彙報臉色變得十分嚴峻。他點上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不停地在室內踱步。毛澤東考慮良久,最後決定派周恩來去莫斯科,親自向斯大林通報:中國暫緩出兵。
周恩來離京去莫斯科後,毛澤東三天三夜沒睡覺,蘇聯不出動空軍支援,我就無空中作戰條件,很難白天作戰。如果中國真的暫緩出兵,朝鮮難以阻止美國侵略軍的進攻,情況會更加嚴重。他左思右想,最後毅然決定:通知周恩來轉告斯大林,不管蘇聯方麵是否出動空軍,中國都要出兵。
10月18日,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誌願軍分三路,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朝鮮前線。當彭德懷來到大榆洞附近一個矮小潮濕的礦洞時,金日成出來迎接,激動地緊握住他的手。
“金日成同誌,你好!毛主席讓我代他向你問好。”彭德懷熱情地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
“你就是彭德懷呀!我可是久仰你的大名了。”金日成充滿深情地說,“感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支援。請轉達我對毛澤東主席的問候,感謝他派來你這位大將軍來援助我們。”
緊接著,金日成與彭德懷開始分析戰場形勢,認真研究作戰方案。在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的親自領導和指揮下,中國人民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協同作戰,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就奪取了兩個戰役的勝利,給氣焰囂張的美國侵略軍以狠狠的打擊。
1950年12月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當他走進中南海豐澤園時,毛澤東迎上前去同他熱烈握手,兩位領導人臉上都堆滿了微笑。金日成的微笑充滿了他本人及全體朝鮮人民對毛澤東及全中國人民的無限感激之情,而毛澤東的微笑則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首戰告捷後勝利的微笑。
賓主落座後,雙方領導人首先研究了中朝軍隊統一指揮問題,決定成立中朝聯合軍政司令部。接著就下一步作戰方針、戰略部署、發展前景等進行了認真的切磋。會談中,金日成讚揚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不怕犧牲、作戰英勇;毛澤東則感謝英雄的朝鮮人民對誌願軍的關懷、幫助和支持。毛澤東分析說:誌願軍是“中國先進階級的部隊,當她明確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後,必然是一往無前!”他邊說邊習慣地把手有力地向前一推,“戰士們是為祖國人民而戰,靠的是一股氣,一股革命的正氣。我看誌願軍打敗美軍,靠的就是這股氣。美軍就不行,他們鋼多氣少。”說完,毛澤東轉向金日成:“你看呢,金日成同誌?”
金日成深表讚同地回答:“對!誌願軍靠的是革命精神和無畏氣概。還有毛澤東和彭德懷的正確指揮。”
“還有朝鮮人民軍嘛!我們是並肩戰鬥。”毛澤東接著說,“隻要運輸問題解決好了,我們要人有人,要糧有糧。他杜魯門願打多久,我們就奉陪多久。”
金日成聽罷激動地表示:“中國方麵對我們的幫助太巨大了,我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毛澤東聽後連連擺手:“我們是戰友嘛,一家人莫說兩家話。倒是要感謝杜魯門,他讓我們摸了美軍的底——無非是紙老虎。”
毛澤東的幽默談吐,引得金日成及在場的人開懷大笑。
然而,在這所有人的笑聲中,唯有周恩來的笑,開心之餘還夾雜著幾分傷感。因為隻有他心裏才明白,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已經發生了。
1950年11月25日10時,幾架美國F—80戰鬥轟炸機突然向中國人民誌願軍總部所在地——朝鮮大榆洞鎮輪番轟炸,傾瀉下大量的凝固汽油彈,頓時,誌願軍司令部駐地變成了一片火海。正在值班的毛澤東的兒子、中國人民誌願軍作戰參謀、俄文翻譯毛岸英同誌在這場大火中不幸遇難。
彭德懷麵對毛岸英被燒焦了的遺體老淚縱橫。這是從不輕彈的將軍淚啊!他憂傷得在洞裏轉了許久許久,才用那隻顫抖的手,起草向毛澤東報告這一不幸消息的電報。他站起,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來,手中的筆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拿了幾十年槍的手卻怎麼也拿不穩那隻沉重的筆,他嘴裏不停地叨嘮著:“毛主席把岸英交給我,我太大意啦……怎麼向主席交待呀!”
短短一封電報,他整整苦思了兩個小時。最後,他重重地放下手中的筆,命令值班參謀:“馬上發,報告毛主席、黨中央!”
彭德懷發來的電報首先被送到了周恩來的辦公桌上。周總理未曾讀完就已是眼含熱淚了。他知道這對毛澤東將意味著什麼。從楊開慧到毛岸英,毛澤東已失去幾位親人了,實在不該讓他經受這樣大的打擊呀!周恩來向身邊工作人員下達指示:任何人不能把岸英犧牲的消息過早地報告毛主席。直到1951年1月2日,才將毛岸英犧牲的電報送給毛澤東和江青看,並附一封信安慰說:“毛岸英的犧牲是光榮的,當時因你們都在感冒中,未將此電送閱……勝利之後,當在大榆洞立紀念誌願軍烈士墓碑。”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毛澤東強壓著悲痛的心情,說了一句話:“唉!戰爭嘛,總要有傷亡。”
抗美援朝戰爭打到1951年2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毛澤東、金日成的親自領導和指揮下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為向毛主席說明朝鮮戰場情況,確定新的作戰方針,彭德懷於2月下旬返回了北京。一到北京,他直奔中南海,聽說主席正在西郊玉泉山靜明園,就又馬不停蹄地一路奔去。車到西山,他剛要邁進毛澤東的別墅就被工作人員叫住了:“主席工作了整整一夜,剛剛睡下。”他們勸他等等,彭德懷麵色嚴肅,大聲說:“我有急事要向毛主席彙報。”他不顧警衛的攔阻,推門而進,將毛澤東喚醒。
毛澤東立即起床,一麵穿衣,一麵打趣地說:“隻有你老彭才會在人家睡覺的時候闖進來提意見。”毛澤東得知他還沒有吃飯,說:“你必須先吃飯,你若不吃飯,我就不聽彙報。”彭德懷隻好到食堂匆匆吃了幾口,回來即向毛澤東詳細彙報,說明從敵我現實情況分析,朝鮮戰爭不能速勝。毛澤東聽後沉思了一會兒說:“中央對誌願軍在朝鮮前線的困難處境很關心,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彭德懷覺得“這就有了一個機動而又明確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