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友情長存
中國政府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從珍視中緬兩國人民傳統友誼出發,本著誠懇、平等、互諒的態度,同緬甸政府經過反複友好協商,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半期,非常圓滿地處理了許多複雜的雙邊事務,簽訂了航空運輸、公路交通、郵政電訊以及貿易、文化、科技、經援、換貨、支付等一係列協定和協議,順利地解決了兩國互設總領館問題。兩國的文化、和平、青年、工會、婦女等民間團體的友好交流,更加頻繁,尤其是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更為密切,其範圍之廣,次數之多,居當時中國與其它國家交往之首。據不完全統計,緬甸國家領導人吳奈溫將軍以國家總統、總理、執政黨主席、總參謀長等身份,先後11次訪華;吳努以政府總理、執政黨主席的名義,前後6次來中國訪問;其他領導人如吳巴瑞、吳覺迎副總理、蘇瑞泰議長等也相繼到中國訪問過。我國領導人也多次去緬甸訪問,國家主席劉少奇曾兩次出訪緬甸,周恩來總理9次訪緬,鄧小平、李先念、陳毅、賀龍、鄧穎超等領導人也先後訪問過緬甸。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以及兩國各界人士的廣泛接觸,增進了兩國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友誼,密切了兩國關係。陳毅元帥用情深意切的詩句,描繪了當時中緬兩國友好的情景:“彼此為近鄰,友誼長積累。不老如青山,不斷似流水。”
1960年1月,緬甸總理吳奈溫將軍應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來我國訪問,兩國總理經過親密友好的會談,簽訂了《中緬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並組織聯合委員會對邊界進行實地勘察。這兩個條約和協定的簽訂,為亞洲人民和睦相處樹立了一個榜樣,也為世界各國解決懸而未決的雙邊問題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範例。正如吳奈溫將軍所說:“我們在短促的逗留期間,就締結了近百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邊界問題的協定,還商議和簽訂了友好互不侵犯條約。我相信上述協定和條約的締結,將作為中緬關係中的一個新的裏程碑而永垂青史。它們不僅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而且無疑地將在鞏固和進一步加強兩國間的友好合作方麵發揮巨大的作用。”周恩來總理也盛讚這兩個條約和協定的簽訂,“更有力地證實了獨立了的亞非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團結友好的信念,並且為發展亞非國家的這種團結友好創造了一個新的範例。”
1960年9月28日至10月4日,正是北京最好的季節,金風送爽,果實飄香,花繁似錦,首都人民再次熱烈隆重,親切友好地接待了來自西南鄰邦的友好使者——緬甸總理吳努和參謀長吳奈溫將軍率領的由370餘人組成的龐大友好使團,這是中緬兩國曆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空前盛舉。賓主都視此舉為“走親戚”。友好使者走到哪裏,哪裏就洋溢著友好情誼。10月1日,吳努總理和吳奈溫將軍同毛澤東主席等中國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同中國人民一道共慶新中國成立12周年。當日下午,中緬兩國總理順利地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至此,有關中緬邊界所有未能解決的問題,在條約中都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解決。
周恩來總理稱讚“中緬邊界條約是中緬兩國友好關係進一步發展的裏程碑,是亞洲各國之問解決邊界問題和其他爭端的榜樣。”
1961年新年伊始,為了進一步推動中緬友好關係的發展,為了參加1月4日緬甸獨立節活動和互換中緬邊界條約批準書,毛主席決定,周恩來總理親自率領政府、軍事、佛教、體育、文化、新聞、電影、雲南省和邊界聯委會中方代表等9個龐大代表團430餘人,前往緬甸慶祝和聯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派出的規模最大的友好代表團。北京的一月,正是冰封大地的隆冬季節,然而來到緬甸,呈現出來的卻是草綠花紅,蜂飛蝶舞的春天。各代表團分別到各地參觀、訪問、演出,同緬甸各族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到處是緬甸人民熱情歡迎的笑臉,到處是色彩斑斕的友誼之花,真是友情洋溢,盛況空前。“中緬人民是胞波”、“中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號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正如緬甸報紙所說:“緬甸全國人民沉浸在中緬友好萬歲的海洋中。”
1月4日,中緬兩國總理在仰光成功地互換了《中緬邊界條約》批準書。至此,曆史遺留下來的中緬邊界問題圓滿解決。在仰光市慶祝互換條約批準書的群眾大會上,周恩來總理興奮激動地宣告:“維護、鞏固和發展中緬友好關係,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神聖的職責,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友好下去。我深信,在我們兩國人民的一致努力下,中緬這座友好壯麗、宏偉的大廈,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彩,永遠照耀在遼闊的亞洲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