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戴氏決心建交富爾秘密往來(2 / 3)

毛澤東聽到此後,十分敏感地問富爾:“你是否說,法國人民由於這些事件而對中國懷恨在心?”

“當然不是,中國不牽涉在內,但人們總是喜歡按照集團、集團政策和‘共產集團’的概念思考問題。”客人在回答毛澤東的反問時,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地提出了一個“共產集團”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本人非常反感的話題。

毛澤東對此作了極具寓意的回答:“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絕對不依靠蘇聯。如果我們曾向蘇聯要求專家和機器,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需要,我們不能沒有這一切。但是專家工作完畢之後,還是要回去的,而且我們所取得的全部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他明確拒絕接受“共產集團”的概念。從毛澤東的話中,能夠隱隱感到,中蘇之間已開始出現裂痕。

但無論怎樣,毛澤東還是明確向客人表示:“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對蘇聯表示同情。”

毛澤東還進一步說:“你們不能和納賽爾取得諒解,而他並非社會主義者,那麼,你們還擔心什麼呢?隻有1/4人類屬於社會主義,其他的3/4,包括印度這樣的國家,可以實行你們的經濟製度。我們可以進行和平的競爭和比賽。”

麵對當時東西方之間的緊張局麵,包括裁軍的困境,毛澤東對於法國的作用寄予希望,強調:“法國可以再負起調解的任務……法國有光榮的曆史,它一定會克服目前的困難。這個任務屬於法國而不屬於中國,因為法國較有資格擔當這個任務。”

今天看來,毛澤東的這番話,實際上也是向客人暗示,在中法建交這一問題上,球是在法國一方,法國應該是握有主動權的,關鍵要看法國的決策者如何定奪。

毛澤東與富爾之間的會談是在周總理和外交學會會長張奚若的陪同下進行的。賓主之間在討論毛澤東的詩詞中結束會談。出於對客人的禮貌,毛澤東一直送客人上汽車。中法之間的這次相互摸底實際上是中方向法方發出信息,法國由於當時政局變幻不定,國際上又受美國的牽製,仍是處於無暇東顧和矛盾交織的狀態中。但富爾此次訪華,至少讓中方感覺到,中法建交的時機並未成熟。

富爾繼續為中法建交而努力

富爾此後一直在為中法關係的正常化而努力。在回國後不久,他就寫了一本介紹中國的書,以中國的《蛇山與龜山》為名。他在書中形象地描繪著:這兩座山中隔著長江,它們自古以來就互相隔絕,但是現在兩座山之間已經架起了橋梁。富爾認為,東方和西方之間也有可能這樣架起橋梁,特別是希望中法之間能夠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並要求法國政府改變對中國的政策,公開聲明要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且應當開始進行外交談判。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富爾把此書送給了當時還在科隆貝隱居的政壇強人戴高樂,後者在給富爾的親筆信中稱對中法建交的想法很感興趣,表示“完全讚同這種觀點”。

1958年初富爾先生在法國國民議會貿易委員會上講話時,再一次敦促法國承認中國並取消對華貿易的一切限製。他強調:“不承認一個擁有六億人民的國家,也不同它建立正常關係,乃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應該講,富爾發表此番講話在當時還是麵臨很大的國內外壓力的,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就對富爾的講話大為惱火,反對法國發展同中國的關係。

戴高樂上台後,始終未忘中法建交這一大事。他多次召見富爾,就如何打開法中關係征詢意見。

1963年8月,戴高樂又一次召見這位前總理,就法中建交問題再一次征詢他的意見,富爾明確告訴總統,情況發生變化,現在已是法中建交的較好時機,希望戴當機立斷。並向總統表示,他正好收到中方再次訪華的邀請。戴高樂於是下定決心,讓富爾完成這一使命。他懇切地對富爾說:“好吧,您到中國去。不過,您作為我的代表前往中國。”兩人還當場商定,為了使這次神秘使命在悄悄中實現,避免外界幹擾,特別是美國的察覺。富爾在訪華前先訪問柬埔寨,會見西哈努克親王,回程時逗留印度,會見尼赫魯總理。

1963年10月22日,富爾偕夫人第二次訪華。盡管他仍像上一次一樣稱他的訪問是一次私人訪問,但實際上是法國政府的特使,且有著最高領導人的授權,其重要性是很明顯的。中國自然給予了高規格接待。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在北京會見客人。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兼外長在北京和上海連續6次同富爾就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進行了艱苦的談判。

中法雙方同意建交,法國希望同中國盡快建立外交關係,中國也隨時作好準備。富爾對周總理說,戴高樂將軍希望同中國領導人就兩國關係問題進行會談,認為中法這樣兩個大國現在還不能就建交問題進行會談是不正常的。並強調他此訪就是代表法國官方就此問題同中方進行兩周會談。並隨即向周總理遞交了戴高樂給富爾授權信的副本。

周總理對戴高樂將軍重視中法發展關係的觀點表示讚賞,稱中國重視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雙方隨後就建交問題開始了實質性的交談。

在如何建交的問題上,表麵看來雙方是在具體方式與程序上產生分歧,但實際上是涉及實質問題的嚴重分歧,談判遇到較大困難。這一難題就是法國在台灣問題上還有自己的打算。法方的邏輯是,兩國在相互承認的問題上不應該帶有任何先決條件,認為中法兩國無條件建交,就意味著和等於法國政府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總之,法方既想同我國建立正常關係,又能避開同台灣斷交。實際上是回避公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反對“兩個中國”的問題。戴高樂也不願在建交問題上給外界以法國有求於中國的印象。

台灣問題對中國來講是一個不可能讓步的原則性問題,實際上一直也是中國同許多非邦交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最大障礙,這是繞不過的問題。

針對法方的立場,周總理明確指出,法國政府可以從與中國完全平等的地位出發,在以下方式中任選一種方式:一是全建交方式,如瑞士和北歐四國那樣。即在解決法國對台灣關係問題的條件下實現中法建交,也就是先同台灣斷交,然後同中國建交的模式。二是半建交模式,如與英國、荷蘭那樣。三是暫緩建交。由於台灣問題未解決,雙方建立非正式關係,先設立貿易代表機構。並表示,中方顯然歡迎積極的直接的建交方式。

對此,富爾向中方表示:戴高樂希望法中之間立即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絕對不仿效英國式的建交方式;強調法方也不願采取第三種方式,其延期建交方案隻是作為備用而已,根本無意實施。但同時繼續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討價還價”,希望中國不要堅持法國先同台灣斷交這一辦法。

周總理向客人曉之以理,一再闡述台灣問題是要害和它對中法建立正常關係的重要性,強調這是牽涉到可能會引起“兩個中國”的問題,並說我們的對手蔣介石也承認大陸與台灣是內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