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戴氏決心建交富爾秘密往來
——毛澤東與富爾
中法建交是當今國際關係史上的一件具有轟動意義的大事。它無疑表現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與法國總統戴高樂的雄韜偉略與巨大智慧和勇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決不能忘了一位“神秘”的穿梭者——法國前總理富爾,正是他的兩次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的會見,為兩國建交鋪平了道路。
帶有特殊使命的“私人訪問”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西方絕大多數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封鎖、排斥與不承認的態度。但隨著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影響的上升,這一形勢也在慢慢變化。一向具有獨立外交傳統的法國在其政壇強人戴高樂重返政治舞台後,已經在尋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上邁出了試探性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即讓前總理埃加·富爾以個人身份出訪中國,同中國領導人探討中法建交的可能性。
埃加·富爾,1952年1—3月,1955年2月—1956年2月兩次出任法國總理,是法國政壇上一位有一定影響的政治家。他對國際政治問題具有相當強的洞察力,能夠在整個西方世界加緊對中國進行包圍、封鎖的環境中,獨具慧眼地提出要承認中國,這在當時的形勢下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思想。可喜的是,他的這一觀點得到當時法國政府的重視。
正是在這一前提下,1957年5月,富爾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開始了他的首次中國之行。富爾的此次出訪對外稱是“私人訪問”。
可能是出於迂回戰略之考慮,富爾此行沒有直接訪問北京,而是有意在當時仍未回歸的香港作了短暫停留。他公開聲稱:法國沒有奉行“兩個中國”政策的理由,主張法國承認中國。並且還表示他此行預料要同“某些人士進行私人會談”。他所說的某些人士,兩周後人們明白了,他們就是新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人。
在香港呆了幾天後,富爾先生在夫人的陪同下,於5月22日抵達北京,開始了他的正式訪問日程。在中國外交學會為他所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富爾一再表示中法建交的必要性。強調他在擔任法國總理時致力於發展法中關係,首先是經濟與文化關係。但“這隻是我們要建立的外交關係的一部分,我們還應建立起全麵關係”。
毛澤東親切會見富爾
1957年5月30日晚,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正式會見法國前總理富爾先生和夫人。對於這次會見,次日的《人民日報》刊登的消息隻有短短的三行,不足百字。所以外人當時確實難以獲知雙方究竟談了些什麼,涉及了什麼問題。後來,我們從富爾本人的回憶錄及中方披露的相關資料中,獲知這是雙方間的一次相互摸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次重要的信息溝通。富爾先生在後來的回憶錄中用較長的篇幅描述了他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這次會見。
由於毛澤東的工作與生活習慣與常人不同,所以他所會見的外賓一般都是在會見前一刻才能獲知確切的消息,在此前外賓大都處於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富爾也不例外。
他是在到北京後的第九天才見到毛澤東主席的。可以說,同所有的外國人一樣,富爾對於此次的會見印象深刻,以至對毛澤東會見前中方陪同人員的心情與神態、他進入中南海時所觀察到的景致都記得特別清楚:
“下午5時左右,我們回到旅館,得到主席將在當晚接見我們的正式消息,我的同伴都為此歡欣雀躍。晚上9時,賈先生正式來到小餐廳,請我們在9時50分準時出發。時間到了,我們在大廳裏集合。
“這次我們經過一道美麗的紅色城門,它實際上常稱為新華門。我隻看到兩名衛兵站崗。
“汽車在南海邊沿的垂柳夾道的路上行駛。
“中國式的小院子,兩棵紫荊,還有盛開的山茶花……主席走上前來在石階下迎接我們。我發現自己突然之間和他挨得很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
“毛澤東的容貌不若他最近一張照片那樣年輕,那樣豐滿,那樣柔和。他的舉止極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住宅一半像小宮殿,一半像平房。我們走進一間偌大的客廳,霓虹泛光燈和中國式吊燈一齊照耀。木雕裝飾物從天花板上垂下來。客廳一旁有一些鋪著紅布的會議桌,另一旁是排成半圓形的一列扶手椅,我們就在這裏坐下來。”
毛澤東以十分詼諧的語言開始了與客人的交談:“你們的代表團很小,隻有兩個人,意見比較容易一致。”
當客人向主人介紹訪華觀感,並對中國所取得的進步進行誇讚時,毛澤東並未沾沾自喜,而是非常謙虛地回答:“你們親眼看到我國的情形。看到我們是多麼落後。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毛澤東顯然對新中國不到十年的建設成就不是十分滿足,向客人強調新中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比較起來成績還很小,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並對富爾介紹,中國目前還隻處於一個過渡階段,我們的目標是完全的社會主義。
農民出身的毛澤東無時不在關心中國廣大農民的利益,希望中國的農業盡快發展起來,希望中國的農民富裕起來。因此很關注法國的農業經濟,希望能從中找到某些借鑒。富爾認真地向主人介紹了法國的農產品合作社製度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待客人說完後,鑒於國情的巨大差異,毛澤東遺憾地對富爾搖搖頭,表示:“它在此行不通,(中國)農民的土地太少了,不可能劃分為合作社經營和私人經營。”
在主客雙方對中國當時正在進行的“整風”和雙百方針進行了討論後,毛澤東把話題引向了雙方都很關心的正題。
或許由於中法領導人之間長期缺乏溝通和了解,使得雙方間相互對各自的立場還不是十分清楚。盡管中方也清楚富爾本人的對華立場,但他畢竟是在野之士,所以他的話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法國政府的官方意圖或者立場,中方沒有底。更何況,法國在任總理孟戴斯一弗朗斯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期間曾私下向周總理表示過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意願,但幾年下來並未有下文。正因為如此,中方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得很謹慎。或許由於毛澤東本身的性格決定,以及作為一個大國領袖本能的自尊,毛主席還是以講述一個寓言故事來向客人點了此次會談的主題。
富爾用非常詳盡的語言敘述了毛澤東與他在此問題上的討論情況。
毛澤東講:“中國有一則《鷸蚌相爭》的寓言。鷸在海灘上啄起一隻蚌,但是蚌也緊夾住鷸的嘴。他們開始爭論不休。蚌對鷸說,你會在三天內死去。鷸對蚌說,你沒水喝,也會在三天內死去。雙方都不肯讓步,這時漁夫經過,就把鷸蚌都捕捉去了。”
“這位漁夫,他是俄國漁夫或者是美國漁夫?”富爾問道。
“在我看來,他可能多半是美國漁夫。”毛澤東意味深長地回答。接著毛澤東憤憤不平地說:
“他們為什麼要在我國領土鄰近建立基地?我們並沒有在美洲附近建立中國基地。”
“你的確認為美國人想要戰爭嗎?”富爾詢問主人。
毛澤東肯定地回答道:“美國人民當然不要戰爭。”
富爾對此爭辯道:“美國領袖也不要戰爭。”並向主人解釋他在1955年日內瓦會議期間,每天都與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見麵,對其所謂“深切的和平願望深信不疑”,並極力期望毛澤東能注意到這一點。並進一步向毛澤東強調當前國際局勢難以和緩,不能歸咎於西方國家的領袖,暗指東方國家的領袖們也應為此負責任。富爾為此還有意點到法國人對1956年發生的匈牙利事件的反感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