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歐互相借重,共同反對霸權
——毛澤東與希思
由於曆史的原因,不僅英國在任政府首相沒有一位同毛澤東主席見過麵,而且在野的前政府首腦真正與毛主席會見過的也隻有英國保守黨領袖、前首相希思。在毛澤東晚年,他有幸兩次同毛澤東會見,就世界及歐洲安全、大國關係等重大問題進行交談,希思先生後來多次引以為豪。
毛澤東一直處在一切事務的中心
這是出自一位不同社會製度的政治家對毛澤東的簡短而貼切的評價,這就是英國前首相希思在毛主席逝世後不久,專門發表的一篇文章的核心觀點。從中可以體現他對毛澤東的懷念與敬仰之情,其中也充滿了對主席的高度評價。他在文章中深情地寫道:
毛澤東是一位非常令人愉快的人,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偉人。他的熱情使我毫無拘束,他的談話使人既感到愉快,又使人感到興奮。從我同他的兩次談話中,我感到他對中國的內部問題和世界局勢是持現實態度的。他和我與之討論或談判的許多世界性人物不同,他的看法極為明確,表達看法也直截了當。他既不生硬地頂回我的問題,也不回避任何問題。關於我們所討論的每一個問題,我覺得他都是表達了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和與同事們進行磋商之後產生的看法。這種把每個問題都討論透徹直到取得一致的過程意味著,中國領導人在討論問題中表現了一種別的國家少有的做法上的一致。他們那種把領導人同外賓會談的記錄拿來傳閱的製度是我在各地所遇到的最有效的製度之一。對於中國國內問題,毛澤東所關心的是確保八億人民(到本世紀末很可能達到十億人)能有飯吃,不至於挨餓,並使他們的住房、醫療和受教育的條件得以改善。因為毛澤東非常清楚,能否滿足上述基本需要是關係到中國新型政權是否能延續下去的根本保證。
毛澤東總是從世界戰略的角度同我談話。他認為任何問題都不能隻從本身的角度去考慮;每個問題都必須通盤考慮。在他的世界戰略中,他讚成有一個強大的歐洲,顯然這是因為符合中國的利益的。他不希望看到蘇聯的勢力擴大到歐洲。他還在多方麵讚揚英國人,並對我任首相時實現了兩國關係正常化——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表示高興。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毛澤東一直處在一切事務的中心。億萬中國人從來不知道別的什麼人處在這樣的地位。
顯然,在希思的眼中,毛澤東是一位非常值得他欽佩的偉大人物。因而,當他第三次訪問中國時,還專門瞻仰了毛澤東主席遺容。
1977年10月19日上午,在毛澤東主席去世一年後,第三次來華訪問的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由我國外交部部長黃華陪同,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瞻仰了毛澤東主席遺容。希思在毛主席坐像前靜靜地默哀,並敬獻了花圈,花圈的白色緞帶上寫著:獻給毛澤東主席。以此表達他對毛澤東主席的敬仰之情。
在外交部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希思深情地回憶說:我曾榮幸地兩次見到毛澤東主席,我從他的智慧中得到不少教益。我還曾榮幸地會見了周恩來總理。他們的逝世使我們感到悲痛。希思強調說,通過我過去和現在的訪問和會談,使我國和歐洲共同體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希思指出,歐洲的強大,中國的強大,對我們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很多的共同利益,最重要的是維護我們的安全。我國和歐洲的獨立取決於安全。希思此番致辭確實是有感而發,在二三年前他與毛澤東主席的會談中,更多的是圍繞世界及歐洲安全的話題展開。
“我是投你的票的”
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局勢還是相當緊張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爭奪日趨激烈,核軍備競賽加劇,尤其是蘇聯的擴張政策更使得西歐麵臨嚴峻的安全威脅,恐蘇心態愈加顯現。當時,西歐領導人也看到,蘇聯不僅與西方進行對峙,而且同中國的關係也搞得僵冷,中蘇之間也呈現對峙態勢,因此他們認為中國也是其可用來對抗蘇聯的一個借重因素,因而紛紛改善對華關係,包括英國也正是在此時實現了中英關係正常化。
英國首相希思本來計劃在1974年1月訪問中國,但由於同年2月英國進行大選,使訪問推遲,大選後英保守黨成為在野黨,希思也就成了前首相,但中方並未因這一變故而改變對希思的邀請。這樣,下野才兩個多月的希思就踏上了訪華之路,同中國領導人就一係列重大問題進行交流。
1974年5月25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遊泳池住處會見了首次來華訪問的希思前首相。這個住處是經過改造的原遊泳池的建築物。周總理、鄧小平副總理及喬冠華外長也參加了會見。由於會見是在毛澤東的書房進行,位置有限,因此一般都是主人在與所有來訪客人見麵和照相後,對方隻留下主要人員參加會談,英方參加的有希思和英駐華大使艾惕思。
由於各種老年疾病的困擾,使得毛澤東顯得有些老態龍鍾,但他的思維仍十分敏捷,當希思向毛澤東介紹來訪的“新聞官”莫裏斯時,毛澤東幽默地對莫裏斯說,你是個危險人物啊!客人大吃一驚,忙問是誰說的,毛澤東“調侃”地說:“我說的。”毛澤東隨後開玩笑地補充道,是因為你這個官危險。幾句詼諧之語就使得會見的氣氛活躍起來了。
在會談時,毛澤東首先分別對在座的兩位客人為中英關係正常化所作的努力表示了讚賞。他對駐華大使艾惕思以肯定的語氣表示,中英能夠實現關係正常化還是他辦的事。
由於中英關係正常化是希思在任時得以實現的,所以毛澤東特意稱希思為“首相先生”,而不是稱前首相先生。並詢問譯員唐聞生“首相”一詞英文怎麼講。當唐聞生說是“PrimeMinister”時,毛主席馬上用中文回答是“第一部長”,可見主席的英文聽力和單詞詞彙量都是相當不錯的,同時要求中國有關方麵給希思以三軍儀仗隊的歡迎,享受在任首相待遇。
當有人提醒說這會不會“得罪”英國在任首相、工黨領袖威爾遜時,毛澤東果斷地說:不怕!並對希思說:我是投你的票的!
在談話中,雙方還就彼此關心的世界安全問題,特別是歐洲安全的前途問題進行了交談。毛澤東盡管年已逾80歲,但頭腦十分清醒,始終關注著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特別關注世界上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
毛澤東向客人提及,歐洲安全會議何時才能搞成功。
希思有點“幸災樂禍”似地回答:假如問這個會議什麼時候完蛋倒更容易回答些。
毛澤東接著說,世界的安全主要在於美蘇兩國的問題,在於這兩個超級大國能否真正和解起來。
對此,希思從西歐的角度談了他對世界形勢的看法。他說,我想這主要要看美國是否有能力保持西方的意見一致。蘇聯現在下了很大決心,也有強大的組織體係來進一步增強其實力。而美國則經曆了一個困難的時期。它在越南沒有達到其預期目的,最後不得不從那裏撤軍。美國國內又存在種族問題。在這一時期,由於各種原因,美國未能像蘇聯那樣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實力和決心是蘇聯唯一尊重的因素。如果蘇聯看到美國正在衰弱下去,他們會企圖加以利用。因此,歐洲必須團結,並且在團結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力量,這對歐洲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