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濃濃非洲情,迢迢友誼路(3 / 3)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付出,一分回報。中國人民竭盡全力,援助了非洲人民,而非洲人民也全力支持了中國人民。

尼雷爾在與中國的交往中,逐漸成為中國人民堅定的兄弟和朋友,在國際上積極維護中國的形象,為中國仗義執言。

在接受西方記者采訪時,尼雷爾說:中國人民“都是我們的兄弟,有7億之多,他們有權共享這個星球上的友誼和財富。但美國卻說:‘你必須朝中國人的臉上吐唾沫!你在聯合國必須每次投票反對中國’,簡直是胡說八道!作為道義問題我不理解這種做法。我不理解那些年複一年地投票反對中國——反對7億人民的亞非國家。我不理解這一點,你們怎麼能用這種方法來爭取和平呢?……在一個基督教國家裏唱起仇恨歌,仇恨7億人民是不可思議的……”

他還力勸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去了解中國。他說:“美國人正試圖調整他們同俄國(蘇聯)的關係;但是他們卻不能接受中國——一個高尚的民族,一個擁有好多世紀悠久曆史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是很自豪的,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中國不再是一個被人欺負的巨人了,他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如果我們正在開始了解俄國的話,為什麼不去了解中國呢?”

在1970年聯合國成立25周年紀念大會上,尼雷爾慷慨陳詞:“我要說,慶祝本組織25周年的一個恰當的辦法,將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它在這裏的席位。隻有采取了這一行動,我們才能結束那種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沒有參與下決定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局麵。”

在聯合國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時,尼雷爾飛到紐約坐鎮指揮,並選派坦桑尼亞最優秀的大使薩利姆擔任聯合國代表。當最終表決恢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毛澤東說了一句感人的名言:“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毛澤東曾在寫給一位非洲領導人的信中說:我們支持了你們,你們也支持了我們。這大概就是破解這段曆史之謎的鑰匙吧。

毛澤東三見尼雷爾,中坦友誼萬古長青

伴隨著鐵路的延伸,尼雷爾的心情越來越不平靜。他迫切希望再一次訪問中國,向中國學習更多的新的東西,向中國政府和人民,向毛澤東主席表達他及坦桑尼亞人民的謝意。

1974年3月,尼雷爾總統第三次前往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3月25日下午,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遊泳池寓所會見了到訪的尼雷爾,周恩來等參加會見。

毛澤東進北京城後住在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那是一座年代久遠的四合院。“文化大革命”以後,遷到中南海遊泳池旁的一套房子,人們通稱“遊泳池”。這套房子因為有一個大客廳,便於接待外賓,也可以召開小型會議,毛澤東還把它當作書房。這樣,上了年紀的毛澤東,就不用外出了。

毛澤東熱烈歡迎尼雷爾,並對他說:“我們好幾年沒見了。”接著,他們輕鬆地談論起一個又一個的話題,國際形勢、中非關係、坦讚鐵路……

當毛澤東談到,兩個超級大國現在有點怕第三世界時,尼雷爾說,如果第三世界沒有中國,他們就不會怕。尼雷爾繼續引申,第三世界沒有中國,就成了紙老虎。

毛澤東說,那不能這麼講!第三世界團結起來,使得工業國家,比如日本、歐洲和兩個超級大國,都得要注意一點。

當尼雷爾談及他們在南部非洲正在努力贏得獨立時,毛澤東說,我跟你們意見一致,就是不喜歡南非白人政權控製非洲人民。並說,南部非洲將來總是要起變化的。非洲的變化已經夠快的了。事實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1980年津巴布韋宣布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宣布獨立,1994年南非舉行了曆史上第一次不分種族的全國大選,曼德拉出任首任黑人總統,它宣告了種族隔離製度在南部非洲的消失,南部非洲的政治版圖掀開新的一頁。

尼雷爾對中國的感激之情是發自內心的,他此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向中國政府和人民,向毛澤東主席表達他及坦桑尼亞人民的謝意。尼雷爾說,中國現在對非洲的幫助是很多的。但毛澤東客氣地說,幫助很小。

當尼雷爾由衷地稱讚中國醫療隊時,毛澤東說,應該主要是幫忙教會你們的醫生。搞鐵路的也應該主要是教會你們勘察、各種建設、修路、橋梁。各種技術人員都這樣,我們將來一走,你們就完全可以自己管理了。如果不教,那就不好哩。

毛澤東說,聽說我們的人在你們那裏做了一些壞事。並問:給了賠償沒有啊?有些犯錯誤的也撤回了吧。人多了,我們教育又不嚴,勢必將來也還要出一些問題。你們發現有什麼錯誤,就告訴我們的大使。

尼雷爾稱讚中國人員在坦桑人對他們不好時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工作從不發牢騷。毛澤東說,不能發牢騷,發牢騷是錯誤的。當尼雷爾談及他的母親向我援建人員送活羊和雞蛋表示感謝時,毛澤東說,收人家禮物不大好吧。以後成為風氣不大好。

在這次會見中,尼雷爾向毛澤東贈送了一麵外形美觀的斑馬皮鼓。鼓被稱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在擂鼓之際,隨節奏而跳躍,用來傳遞各種信息,號稱“會說話的鼓”。也許尼雷爾要通過這一麵“會說話的鼓”,來傾訴他的感激之情。

每一次到中國訪問,尼雷爾都會有新的收獲,產生新的衝動。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天換地的英雄壯舉,給尼雷爾留下深刻的印象。尼雷爾曾深有感觸地說,基督教中有句諺語:“信仰可以移山。”中國人民有著偉大的信仰,但不是盲目的信仰。中國相信人民的創造力,中國信仰毛澤東主席,相信自力更生……。但中國不隻是信仰,做得更多。並向我們說明了隻有信仰是不夠的,應該把信仰付諸實踐。

1967年2月《阿魯沙宣言》發表後,尼雷爾開始在坦桑尼亞推行非洲社會主義。尼雷爾的理論體係叫做“烏賈瑪”,主張平均主義,限製個人財富,宏揚建立在部落所有製基礎上的集體主義,反對西方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尼雷爾下令將多數企業和土地收歸國有,在農村搞“烏賈馬村運動”,組織分散的農戶集中居住,以期推動工農業的發展,消除貧富差距。“烏賈馬”運動展開後,並沒有得到人民的熱情支持,為此,尼雷爾嚴令1976年前全國農村必須烏賈馬村化。於是,不少地區為完成任務,出動軍隊和民兵強迫農民遷居並村,致使正在生長的莊稼被毀壞,農民的茅屋被碾平,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由於脫離了當時的國情,結果導致了經濟的下滑。

尼雷爾被視為聖人般的總統,與非洲絕大多數領導人不同,他不僅對自己提倡的新道德身體力行,而且在1985年63歲時便主動從總統的職位上退下來。他更有著表裏如一的人品,當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誤時,麵對西方的嘲諷,曾表示“如果有人要求我重新撰寫這個宣言(即《阿魯沙宣言》)的話,那麼,除了某些標點符號需要改動以外,其餘的均將原封不動”;而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後,沒有推卸責任。他說,將個體農戶世世代代擁有的一塊塊耕地集中起來“實行集體化是一種嚴重錯誤”,並表示,如果時光能夠倒流,他將以另一種方式來做許多事情。尼雷爾的謙卑與正直,使他在1999年病逝後——盡管他已經離開總統職位14年,仍享有崇高的聲望。

盡管烏賈馬運動遇到挫折,但坦讚鐵路建設在中、坦、讚三國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向勝利竣工。1975年10月,鐵路全線開始試運營,1976年7月,鐵路全線正式運行。

坦讚鐵路全長1860公裏,穿越高山、峽穀、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基、橋梁和隧道地基土質為淤泥、流沙,沿線許多地區荒無人煙,野獸群居出沒,工程建設十分艱難,僅修築橋梁就達320座,總共完成土石方量達8800多萬立方米,如築成長高寬一立方米的長堤,可繞地球赤道兩周多。中國先後派出各類工程技術人員5萬人次,在工程修建及後來技術合作過程中,先後有69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坦讚鐵路的修建,是對當時西方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壟斷優勢的突破。

一位西方工程師在參觀完這條鐵路後,感慨萬分地說,中國人了不起,“隻有修建過萬裏長城的人,才能修出這樣高質量的鐵路。”

坦讚鐵路建成後,成為是連接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的鐵路大動脈,為讚比亞出口銅提供了一條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當時南非種族主義政權的封鎖,有力地支持了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同時,坦讚鐵路促進了坦讚兩國經濟發展和城鄉物資交流,鐵路沿線湧現了不少新興城鎮,成為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條鐵路凝聚著中、坦、讚三國人民的深厚情誼,人們熱情地讚頌它為“自由之路”、“友誼之路”。據統計,從1975年10月至2007年6月,坦讚鐵路共運送了2500多萬噸貨物,4000萬人次的旅客。

1994年新南非誕生後,南部非洲政治版圖發生變化,讚比亞外部經濟封鎖不複存在。步入新世紀後,坦讚鐵路已經輝煌不再,甚至因運力不足、管理不善和設備老化麵臨破產。但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用生命、鮮血、汗水和智慧所創造的輝煌將永載史冊。

尼雷爾與毛澤東先後三次見麵,每見麵一次,他們之間的友誼便增進一層。毛澤東逝世後,尼雷爾立即率政府要員到中國大使館吊唁,走出吊唁大廳時,他的臉上還掛著晶瑩的淚花。1981年3月,尼雷爾總統又一次訪華,鄧小平在會見他時,向他解釋中國對“文化大革命”的否定意見,尼雷爾接受了,但尼雷爾說,毛澤東思想無論如何不能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