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三個世界開創外交新格局,非洲情懷結交全天候朋友(1 / 3)

22.三個世界開創外交新格局,非洲情懷結交全天候朋友

——毛澤東與卡翁達

卡翁達作為中國人民熟知的人物,不僅因為中國援建了坦讚鐵路,還因為毛澤東主席會見他時,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提出

讚比亞位於非洲大陸中南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產銅國之一,也是與中國建交較早的非洲國家之一,中國一向重視發展同讚比亞的友好關係。

1967年6月,卡翁達總統應邀第一次來華訪問。對於這位“文化大革命”以來第一個來華訪問的非洲國家元首,毛澤東不僅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還破例到人民大會堂門口,親自迎接卡翁達等貴賓。這次訪華,卡翁達正式向中國提出援建坦讚鐵路的請求,並與中國商定了修建鐵路的相關事宜。

1974年2月下旬,卡翁達總統第二次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22日下午,卡翁達抵達北京的第二天,毛澤東便在中南海遊泳池的住所會見了卡翁達一行。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後,毛澤東受到極大的精神打擊,大病了一場,從此身體日漸衰弱,隻好在住所的書房兼會客室會見外賓了。當卡翁達和夫人等讚比亞貴賓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來到中南海毛澤東的住所時,毛澤東十分高興地同卡翁達長時間握手。

在親切友好的談話中,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毛澤東主席(以下簡稱毛):希望第三世界團結起來。第三世界人口多啊!

卡翁達總統(以下簡稱卡):對。

毛:誰是第一世界?

卡:我想應該是那些剝削者和帝國主義者的世界。

毛:第二世界呢?

卡:是那些已經變為修正主義分子的人。

毛: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

卡:我同意主席先生的分析。

毛: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原子彈沒有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你看這個解釋好不好?

卡:主席先生,你的分析很確切,十分準確。

毛:研究一下吧。

卡:我想不用研究,我們的意見就可以取得一致,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分析已經很確切了。

毛: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卡:確實如此。

毛: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

這是毛澤東在正式外交場合第一次闡述他著名的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會見結束前,卡翁達向毛澤東贈送了一套紅銅茶具。這套茶具一盤四杯,由紅銅製成。讚比亞銅儲量約占世界銅儲量的15%,人均銅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有“銅礦國”之稱。鑒於銅製品最能體現國家和民族特色,讚比亞領導人把銅製工藝品作為贈送外國領導人的首選禮品。這套茶具中的茶杯單耳,上部漸敞,口微斂,下部漸收,圓足,外壁拋光,無圖案;茶盤為長方形,拋光,正麵圖案為兩隻引頸張望的非洲特有動物冠鶴,鶴腳下麵有幾叢小草,令茶具頓有生機。整套茶具雖然談不上精雕細琢,但顯得簡潔、大方、實用。這套茶具如今被收藏在北京的國際友誼博物館。

有的文章還談到這樣一個插曲:雙方交流進行了較長時間。卡翁達總統感到應當喝點水潤潤喉嚨。便拿出特製的紅銅茶杯,翻譯連忙給倒上水。“喝點水吧!怎麼樣?”毛澤東主席微微一笑,表示致謝。然後指著茶幾上的高白釉“紅梅”茶杯說:“我習慣了用它喝水。”卡翁達總統這時目光才關注到麵前的高白釉“紅梅”茶杯。啊!真美,潔白如玉,晶瑩剔透,釉麵光澤滋潤,茶杯下麵的茶碟,繪著一株紅梅,仿佛迎著漫天風雪盛開著。卡翁達總統端起茶杯仔細欣賞。翻譯怕杯中水溢出,連忙拿出一隻空杯。卡翁達總統一邊欣賞,一邊想起毛澤東的詩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這不是他喜歡梅花的緣故嗎?也是今天談話的深遠含意啊!卡翁達總統很快回過神,感到手中拿著的茶杯不僅繪畫藝術水平很高,而且茶杯的胎質潔白,既薄又輕,杯內可以隱約瞧見杯外的花紋。情不自禁地讚歎:“太美了!又這麼輕巧!”這時,毛澤東也拿起卡翁達贈送的紅銅茶杯,深感做工十分精巧,富有非洲獨有的民族風情,連連稱讚:“好!好!”接著又指著紅銅茶具,詼諧地說:“你的雖然沉(重)一點,但是耐摔,我的(指瓷杯)雖好,但一摔就碎,咱們是各有千秋啊!”

談話結束以後,卡翁達特意把隨行的主要人員介紹給毛澤東。毛澤東同他們一一握手。然後,同讚比亞全體貴賓合影留念。

訪華期間,卡翁達總統與周恩來總理舉行了會談,兩國政府簽訂了新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在告別宴會上,卡翁達說,我們坦率和友好的討論涉及到影響著世界的範圍廣泛的一係列問題。可喜的是,我們對世界形勢的看法是如此的一致。

在談到他與毛澤東主席的會見時,他說,我們有機會見到傑出的、英勇的、尊敬的領袖毛主席。我們又一次領受了他的廣博知識、經驗和智慧。他是一個偉人,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者,而且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用任何標準來衡量,他都是當代最偉大的人民領袖。

……

卡翁達談到了國際形勢,談到了同毛澤東的會見,高度讚揚了中國的內外政策,但對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當時卻沒有意識到它的重大意義。

從中間地帶到三個世界劃分理論

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毛澤東早就開始在腦海裏醞釀了,可以說是多年來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它是毛澤東根據不斷變幻的國際形勢,把過去在國內運用自如的統一戰線理論擴展到對外關係領域而逐步形成的一個戰略觀點。如果追溯其源頭,曆時長達28年。

1946年8月,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關於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的那次著名談話中,首次提出了“中間地帶”的觀點。毛澤東針對美國散布的反蘇戰爭的流言指出: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裏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而“美國反蘇戰爭的口號,在目前的實際意義,是壓迫美國人民和向資本主義世界擴張它的侵略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