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遍又一遍地嘮叨不休
中國式教育誤區7 老調重彈,反反複複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裏去。長此以往,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引發強烈的逆反心理,即使是他們內心認可的重要的事情也會聽不進去。因此,父母應舍棄嘮叨,尋求與孩子更為有效的交流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父母對孩子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這種把嘴巴緊緊“叮”在孩子身上的情況,在家庭生活中特別普遍。 嘮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現為機械地重複陳詞濫調,類似的話反複說很多遍,而且是幾乎每天都說,這就像一隻蒼蠅盤旋在孩子的耳邊,直聽得孩子耳朵“磨”出老繭,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煩意亂無法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其次,嘮叨的內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點、缺點,沒完沒了的數落和冷嘲熱諷,就算說的是好話也多是規勸式的“不許這樣”、“不要那樣”等,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尊重。同時,父母過多嘮叨會讓孩子產生自我保護式的逆反心理,消極對抗、沉默不語或者幹脆與父母針鋒相對以至於惱羞成怒。 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就會變成“碎嘴婆子”,嘮嘮叨叨,沒完沒了,讓孩子厭煩,結果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 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複複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裏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隻怪孩子不聽話,也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雖然父母有責任對子女的不當言行及思想進行批評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實際上,嘮叨不但不會起到效果,反而還會產生很多負麵的影響。 重複性嘮叨隻會讓孩子心煩,同時對父母的嘮叨產生依賴感,慢慢的,父母不嘮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隨意性嘮叨容易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當成耳旁風。 那麼,父母怎樣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首先,父母說話不要自相矛盾。父母要克服嘮叨,首先在對孩子講話前要經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比如說,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但有的父母話雖講出去了,可心裏又怕孩子肚子餓,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諸如此類自相矛盾的話。 其次,給孩子選擇自主權。父母不要過分限製孩子的自由,或是總替孩子作決定,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父母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不應該給孩子下達硬性指令,然後靠不停地嘮叨來督促孩子,那樣的效果往往並不好。例如:想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對孩子說:“晚飯前必須把你的豬窩收拾幹淨!”這樣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的,而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不斷地反複催促,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孩子,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就把你的房間收拾一下吧。”這樣的說法,則能給孩子以喘息的空間,不會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自覺自願要做的事情,積極性和興趣都會很高,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提醒。 再次,不要事事叮囑,要有明確的目標。可以說,很多父母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但有許多話都沒有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都反複強調叮囑,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環境裏靜不下心來做功課。所以,父母要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對孩子有要求時,父母要盡量用簡潔的、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講清楚,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指導,讓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並允許孩子對此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然後再去做。 此外,別隻盯著孩子的缺點。有些父母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翻來覆去地隻講缺點,不提進步。其實,絕大多數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惡,隻是缺少改正缺點的自覺性和毅力。如果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數落孩子的缺點,反反複複地教訓孩子,“我講話你就是不聽”、“怎麼說你才能改呢”,父母這樣的態度,孩子會視為不信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嘮叨的父母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軟弱的人,對自己講的話、做的事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嘮叨的環境裏,每天麵對軟弱、緊張型性格的父母,長大後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個性。所以,嘮叨不但不能達到目的,還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所以說,父母可以指導孩子,但不要嘮叨不休。指導不同於嘮叨: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複的單調的刺激;而指導是親切的、言簡意賅的,它能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們處理問題,使孩子情緒穩定、心情舒暢。聰明的父母從不去規定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沒有做好,也會耐心地幫他分析原因,鼓勵他不要灰心,盡力而為。
8、溺愛,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中國式教育誤區8 無止境地關愛孩子,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將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很大的危害。想讓孩子自立,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就要敢於並痛下決定撒開溫暖的雙手。 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溺愛子女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我們的童年過得很艱辛,再不能讓孩子經受我們的那些磨難了。”“現在條件好多了,又是隻有一個孩子,因此,無論如何不能讓孩子吃苦受累。”正是懷著這種想法,父母們盡其所能地從各方麵滿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無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應由他們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業、幹家務、值日掃地等等。他們盡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鋪得平平順順的,似乎這樣就能保證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但是事實上,父母的這種觀念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如果小雞在母雞的翅膀下成長,永遠也不可能自己去覓食,如果小鷹隻是在老鷹的嗬護下長大,則永遠也不能翱翔天空。同樣的道理,孩子如果生活在父母的懷抱裏,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就不可能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適應日益複雜的社會,也就更談不上建功立業了。 現在的孩子依賴性強,自理自立能力較差,主要是家長嬌慣的結果。許多事情如穿衣、洗臉、吃飯本應讓孩子自己去做,但有些家長卻大包大攬,弄得孩子事事靠父母,沒有自理能力。這樣,孩子離開了父母便寸步難行,隻得在家長的保護下生活。他們身上本來已經具備的獨立要求隨之會逐漸消失,本來已經具有的各種學習社會生活的機能也會相應地減退。因此,父母大可不必大包大攬,而要大膽地撒開自己的雙手,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讓我們來看瑪麗女士是怎樣培養孩子獨立的。 春天的一個早上,瑪麗叫醒女兒去上學。那天天氣挺冷,雪還沒有融化,瑪麗怕女兒路上摔跤,便悄悄地跟在後麵。果然,走了不遠,女兒“撲通”一聲摔倒在地,她“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瑪麗跟在後麵,真想過去扶她一把,但她還是克製住了感情,眼看著女兒自己從地上爬起來,擦幹了眼淚往前走,直到目送女兒到了學校她才回來。回來後瑪麗一直擔心女兒放學後是否能安全到家,心情是否沮喪,是否會埋怨媽媽不去接送。就在她左思右想沒有主意,正打算衝出家門去接孩子的時候,門外飄來女兒稚嫩的歌聲,那一刻,瑪麗哭了……從那以後,女兒變得更勇敢更獨立了,也漸漸變成了一個愛勞動、有責任心的孩子。 放心地撒開你的雙手,孩子的自立能力才能得到鍛煉。要讓孩子動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要怕他們在做的過程中出現差錯。多次實踐,孩子就會很快成熟起來。家長要相信孩子具有學習社會生活技能的天資,培養他們自己動手的興趣,逐步教給他們做事的基本技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自立的良好家庭環境。 此外,家長還要讓孩子逐漸理解自立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擺脫身上的依賴性,增強獨立性,並使孩子在其接觸的各種生活中發現自立的必要。比如:孩子大都喜歡小動物,家長就可以讓孩子觀察動物為什麼不是總纏著媽媽,而大部分時間獨立活動;也可讓他們想想小雞如果總關在蛋殼裏,那結果會怎麼樣呢。要通過若幹小事,使孩子領悟到自立的好處。 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能收獲美感和滿足感,不用別人催促和監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在孩子從小開始自學的時候,家長隻要能給他們提出好的問題就行了。 最高的“綜合素質”必須是“學業素質”和多項“其他素質”相結合才可以獲得。 隻有勇於在磨難中剝去自己身上的“泥土”,才能令自己身上金子般的智慧展現出來。 良好的方法能使孩子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孩子才能的發揮。 常青藤的教育非常注重對於孩子學習動機的培養。 要想讓孩子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就應該培養他們勇敢地拓寬視野,敢於觀察,善於觀察。 製定計劃要從小開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術,敢於接受高水平的挑戰。 學習負擔不是一個絕對概念,而是相對的。 優秀的人才,最特別的不是他們掌握了多少知識點,而是在於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在於他們能把很多東西結合在一起,在於他們能夠看到人們從前看不到的模式。 個人的語言決定了其對世界的認識。 一個頭腦裏裝滿了書籍的孩子,哪怕很小,也會有思想,有分辨力,有良知。 在平時生活中不要給孩子做吝嗇的榜樣,而應從小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心態。 當孩子將要失去控製時,父母要鎮靜,讓孩子試著控製自己的憤怒並找出真正讓自己苦惱的原因所在。 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 自卑是心靈的釘子,若不拔去,它就總是折磨人。 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 要培養孩子知足的心態,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極度沮喪的人,大部分都是無法接受自己或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 善良、同情和愛是孩子的天性。 樂觀不僅減輕生活的痛苦,更能治愈身體的疾病。 你的孩子善良、友愛、真誠才能贏得社會的歡迎和接納,而擁有寬容的心態,為他人著想才能獲得他人的愛與尊重。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嘮叨往往含有責怪、批評的味道,是一種反複的單調的刺激。 攀比造成的苛求也將使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 孩子是稚嫩的,也是脆弱的,對他們的表達需要家長將心比心地體會。 興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發揮。 應該鼓勵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檢查作業的習慣。 人的發展的確需要評價,但分數隻是其中一種手段。 就算父母在孩子心中有了威信,也隻是給了孩子心理上的壓力,而對他的學習並不會有實質性的促進作用。 孩子是否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隻有遵守規則,才能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充分使用正當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