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培養孩子需要(2 / 3)

4、孩子的特長不應盲目培養

中國式教育誤區4  孩子的興趣愛好往往和他的特殊能力有關係,他最大的潛力往往體現在他比較感興趣的方麵。因此,興趣的培養是潛能開發和綜合素質提升的通道。應該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和發展規律,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廂情願為孩子選擇所謂“適當的”特長培養。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父母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能“成龍成鳳”,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常常盲目跟風。舞蹈、鋼琴、繪畫、外語、書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興趣、愛好的選擇上有較強的功利心,對一些與孩子考試、升學有關的,或是感覺上高雅的,就盲目地積極支持、鼓勵,甚至是逼迫孩子去學;而對於一些孩子真正喜歡卻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就盲目製止、否定。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發揮。當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往往能夠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棄他極感興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必然與父母發生衝突,難以有所成就。然而,生活中總有許多父母無視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強行剝奪孩子的興趣,其結果必然會束縛孩子的發展。下麵的這個案例或許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小華從小就非常喜歡小動物,而且非常熱衷於研究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初中時常常因為觀察小動物而弄得渾身是泥。父母對此非常生氣,覺得他不務正業,於是就想方設法阻止他去外麵玩。父母希望他學鋼琴,以便將來中考時加分。  開始,他總是趁著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附近的公園裏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一次,他把一個黑色的蜘蛛帶回家後,父母大發雷霆,訓斥他不應該把這麼髒的東西帶回家。爸爸還一腳踩死了蜘蛛,媽媽竟然摔爛了他積累了好幾年的裝著各種標本的“百寶箱”。那一刻,小華愣住了,回到自己的房間默默坐了一個下午。  從那以後,他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變得沉默寡言,父母為此非常發愁,甚至懷疑他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而小華的生物老師曾經說過:“小華這孩子特別聰明,如果好好培養,將來一定會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生物學家。”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會犯像小華父母這樣的錯誤。像小華父母這樣幹涉孩子的興趣,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危害。  父母對孩子興趣的過分幹涉會使孩子對自己的愛好產生片麵的認識,認為自己沒有眼光、沒有本事,從而否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變得沒有自信。  此外,父母忽視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聽孩子的解釋,不從孩子愛好出發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歡和感興趣的,這樣做既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還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產生逆反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我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學得更輕鬆、更快樂。他們也非常願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慮孩子的愛好興趣,而是強加給孩子父母認為應該學的東西,會使孩子失去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容易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並且,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興趣,強加給他們一些學習任務,就會使他們產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來對音樂不感興趣,被家長“逼迫”著每天練琴,結果琴技總是沒有提高,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家長開始斥責甚至打罵孩子,用“你怎麼這麼笨”等詞語責罵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開始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則變得自卑並產生自閉傾向。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裏,人的個性和興趣得到較充分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即使孩子的這種興趣愛好可能與父母的期望有差距,但隻要是正當的嗜好,就應該尊重孩子。因為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他的創造力和潛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他的專注、認真、持之以恒的習慣和意誌品質也可以得到鍛煉,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現代父母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掌握多種技能,能夠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但是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而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有時甚至跟風,看到現在流行什麼就讓孩子學習什麼。  孩子就這樣在父母的安排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動接受,孩子的興趣愛好得不到滿足,孩子的特長得不到發揮,導致孩子厭學並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其他學科,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  當然,父母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也不能聽之任之,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幫助。如果孩子因為沉浸在某個興趣愛好中,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父母還是應該給予一定的幹預,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兩者之間的關係,合理安排時間,但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切不可簡單地製止。  興趣是孩子獲取知識的最大動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興趣而盲目地為孩子選擇的“興趣班”,很有可能扼殺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以,做父母的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個人興趣。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的“興趣之苗”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嗬護,不要讓其因“雜草”淹沒而枯萎,更不要隨意破壞。  要知道,孩子的興趣愛好往往和他的特殊能力有關係,他最大的潛力往往體現在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方麵。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會使孩子學習得更快樂,將來也更有可能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

5、不懂得傾聽孩子的訴說

中國式教育誤區5  中國的父母習慣於命令,不習慣於傾聽,總是喜歡用成人思維判斷孩子所做的一切。而常青藤的教育則提倡給孩子充分的說話權,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難過、困惑、掙紮。即使孩子不能完整地表達,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傾聽他們、解讀他們。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認識不到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問題,總愛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輕則嗬斥重則打罵。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視,隻好將委屈和不滿埋藏在心裏,長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所適從。  另外,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麵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麵也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致雙方相互不信任,產生溝通困難的問題,甚至還會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據有關資料顯示:85%以上父母多次或曾經誤解過自己孩子。交流不暢,導致家長孩子人心隔肚皮。家長苦口婆心也好,溫言軟語也好,霹靂震怒也好,統統成了對牛彈琴。究其原因,你沒有好好地傾聽孩子。  很多家長說,我們有聽孩子說話啊,他們要什麼我們就買什麼。然而,孩子內心世界的需求,你注意到了嗎?其實孩子給過你信號的。可是,很多家長沒能很好地傾聽。有的聽到一半就不耐煩地打斷;有的根本就不屑於聽孩子吭哧;有的把孩子的話當成沒道理的瞎說完全否定;有的心不在焉,根本沒聽進去。孩子心裏在想些什麼,全憑家長想當然。這種情況下對孩子的教育,完全是主觀盲目的,不但對孩子的成長起不到半點積極作用,反而更增加了孩子的痛苦,引起更強烈的逆反與抗拒。這就是很多孩子越管越下滑的主要原因所在。  傾聽,顧名思義,是躬下身子,側過耳朵非常認真地聽對方講話。這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善待自己善待別人的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溝通交流成功的關鍵。隻有認真傾聽對方的話,才能進入對方語境,明了對方心思,清楚對方心理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對於心理還很稚嫩脆弱的孩子,更需要付出特別的耐心去傾聽他們,解讀他們。  那麼孩子內心在呼喚什麼?孩子的困惑、掙紮、欲望與訴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物質需求。它們不是家長想到的而是孩子自己真正需要的;  2.生活學習上遇到困難尋求幫助;  3.遇到麻煩向家長求援;  4.渴望家長看到自己的成績和進步,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與鼓勵;  5.由於無知或失誤導致錯誤,希望家長理解,但是不要抓住不放;  6.對家長的誤解拚命解釋;  7.希望家長尊重自己的選擇,尊重自己的朋友;  8.希望家長給自己一個寬鬆環境,自己的事讓自己做主;  9.希望家長多看自己的優點,不要老是挑自己的毛病;  10.希望自己在家長心中是值得信任和值得驕傲的。  孩子是稚嫩的,也是脆弱的。由於年齡與能力所限,有些心理需求孩子表達得不是很清晰,需要家長將心比心地體會;有些事情孩子當時也未必想得那麼明白,需要家長包容;有些話孩子不敢表述或說反話,需要家長設身處地替孩子著想;有些話孩子根本沒有表達,而是通過沉默、逃避、哭泣、發火、暴怒等反常行為曲折表現出來,更需要我們的家長放低姿態,抑製衝動,聯係前後情形綜合考慮,弄清孩子的真實心理。

6、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

中國式教育誤區6  總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自暴自棄。常青藤的教育則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鼓勵家長始終抱著賞識的心態對待孩子。  許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他們總是以充滿讚歎的口吻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看某某多聰明,讚揚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是許多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良表現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之類的話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裏,作為一種教育策略,這樣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導得法,可能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夥伴作為正麵榜樣會對自己的孩子帶來很多積極影響,但相當多的家長出於嚴重的攀比心理,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孩子往往成為模式化教育的犧牲品。  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比較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上具有兩種重要功能:一是認識自己。人都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認識自己的,所以,每個人都是以他人為“鏡”的。二是確立目標。人都需要在與其他人的比較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努力方向。  但是,如果在比較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或者總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自於成人的評價,而這種肯定式的評價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亦是尤為重要的。如果父母總是強調孩子比別人差,會使孩子經常自我否定,導致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困難就恐慌、退縮,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父母盲目地、籠統地攀比,實際上既是對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現,也沒認真研究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就一味地羨慕別家孩子,斥責自家孩子,隻能導致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消極,越來越沒信心。  此外,攀比造成的苛求也將使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4歲以下的孩子,如果總聽媽媽說自己不如鄰居及同事的某個小孩,心理壓力會增大,會有被拋棄的恐慌。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自己再不合媽媽的意,媽媽都無法拋棄自己時,向上的動力也會消失,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疲遝,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他。  父母應該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和其他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學習別人的優點固然重要,但是,培養孩子的個性更重要。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現在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所以,應該從內心深處杜絕“攀比孩子”的想法,不要用別的孩子作為例子來給自己孩子壓力,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暫時的不足,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賞識。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的自覺追求。  此外,父母應該學會全麵看問題。比較有兩種,一種是橫向比,一種是縱向比,看孩子的進步,不僅要橫向地看孩子和別人的差距,更要縱向地看孩子比從前取得了哪些進步。家長不能用學習上的進步來犧牲孩子的成長,盲目攀比的結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甚至是個性的扭曲。  不論如何,父母都要鼓勵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自己的樂章。這是孩子潛能最大化的重要通道,也是孩子自信最大化的源泉,更是使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