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培養孩子需要(1 / 3)

第六章培養孩子需要

1、改掉父母的問題

要孩子聽話就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嗎  中國式教育誤區1  中國的教育總是在強調教育者的權威。與之相反,常青藤的教育裏,從沒有所謂的權威,真理才是決定一切的標準。孩子和教育者是平等的,想讓孩子信服,就必須有讓他信服的足夠理由,而不是依賴“權威”。  教育的很多問題,根源在於教育者放不下自己的權威、尊嚴,認為自己時時處處表現得比孩子強,才能樹立權威。這既是個理念誤區,也是個巨大的心理障礙。教育者的目的是讓孩子成長,而不是顯示自己的聰明與才華,這樣,即使獲得了尊重,也是帶著負麵的尊重,總有一天會被孩子拋諸腦後。  每天繃著一張臉,不苟言笑,說一不二,看成績單的眼睛像老鷹一樣銳利,這應該就是孩子心目中的父母的權威。在一些父母看來,隻有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一個威嚴的形象,孩子才會怕自己,才會聽自己的話。這樣一個權威形象到底對孩子有沒有好處?父母是否有必要在孩子心目中樹立這樣一種形象呢?  父母之所以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是因為孩子淘氣,不聽話。大人說什麼,對他來說都是耳邊風,考試沒考好,父母訓他一頓,也不起作用。家有兒女,父母確實有操不完的心。怎樣才能讓孩子聽取父母對他的教育呢?父母的苦心怎樣才能在孩子身上產生效果呢?這可能就是一部分父母想在孩子心中樹立權威的原因。  其實,就算父母在孩子心中有了威信,也隻是給了孩子心理上的壓力,而對他的學習並不會有實質性的促進作用。孩子每天想著怎麼逃避父母的審查和訓斥,哪有心思去認真學習呢?  泰哲的父親對泰哲要求非常嚴格,想讓泰哲什麼都聽他的。他說一不二,在他看來當爸爸的就得讓孩子怕。  泰哲也確實怕父親,平時幾乎不主動和他說話,問一句,說一句,讓幹什麼就幹什麼。日常生活中,能躲則躲,盡量不和爸爸打照麵。  泰哲曾經私底下和他的同學說:“我也不指望學習能怎麼樣,隻要能過我爸那關就萬幸了。”  他的同學問:“難道你是給你爸學習的嗎?”  泰哲說:“你不知道我爸,隻看我考了多少分,從來沒關心過我,他根本不愛我。”  哪個做父親的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親的“權威形象”經常讓孩子造成這樣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把心思全部放在學習上。這不就與父母的願望背道而馳了嗎?看來讓孩子怕自己、一味聽從自己,並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童話書裏,孩子喜歡慈祥和藹的外婆,卻厭惡凶狠的大灰狼。同理,父母和藹可親,孩子就喜歡和父母親近;父母一臉嚴肅,孩子就會與其疏遠。所以如果問孩子更希望爸爸媽媽以哪種形象出現在自己麵前,那麼不苟言笑的“權威”父母首先就會被排除在外。為了走進孩子的心靈,父母不妨這樣做。  1.用平和的語調批評孩子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不要一下黑了臉,更不要火冒三丈。因為事情已經做錯了,再怎麼發怒也於事無補。不如觀察孩子做錯事後的反應,然後指出他的錯誤,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臉上保持一個微笑,是對孩子改正錯誤最大的鼓勵。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正常不過的事情。用一個良好的情緒和態度對待做錯事的孩子,孩子才更容易悔改,也才能更讓他信服。  球王貝利童年時,有一次他與幾個小夥伴躲在屋外吸煙。不巧的是,貝利的父親看到了他們的不良舉動。貝利心想,回家後父親一定會懲罰他。於是忐忑不安回到家,然而父親並沒有斥責他,隻是平和地對他說:“你在踢球方麵有幾分天賦,隻要你認真練習,以後也許會成為一個高手。但如果你吸煙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時候一場90分鍾的球賽你就沒有足夠的體力踢出理想的水平。這件事你自己決定吧。”貝利後來說,如果父親當時狠狠地罵他,很可能會激起他的反抗,今天很可能成為一個惡習難改的煙鬼。  父母的威信並不是靠訓斥孩子建立起來的,那種隻讓孩子怕的威信其實不如沒有。讓孩子既怕又服,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權威。  2.在孩子麵前“不怒自威”  這就是說,當父母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時,孩子也能明白父母的意思,進而改正自己不恰當的行為。孩子的這種感受不是由於權威壓製,而是出於對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3.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  一些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會有想法;即使有又怎麼樣呢,大人做決定能讓一個小孩子左右嗎?其實大人這麼想是不對的,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就為孩子決定所有事情極不可取。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孩子渴望父母能注意到自己的心思,如果父母能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讓他發表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那對孩子來說,是很得意的事。為了在爸爸媽媽麵前表現自己的“成熟”,他盡可能要把話說得有板有眼。這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總之,父母在孩子心中樹立起權威的形象未必就是好事;相反,父母平易近人、平等民主地和孩子相處,更容易把孩子教育、引導成懂事的“小大人”。

2、應試危機下,分數應高於一切嗎

中國式教育誤區2  中國的分數教育,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孩子的書本培養上,而忽視了孩子全麵的智能提升。一時的分數隻能代表孩子的努力程度,但事實上,按照常青藤的教育觀點,分數僅僅是學校教育很小的一部分,無法成為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身為父母,千萬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應該注重孩子思維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盡量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與好奇心。絕對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  分數本是對孩子學習情況的一個檢驗,是老師、家長和孩子自己反饋信息的一個渠道、一種手段,隻是測評孩子學業的一個參考,分數的高低並不能用來評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試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分數高低決定著孩子的升級、升學、就業的現實狀態下,分數變成目的,變成了孩子、家長、老師追逐的唯一目標。教育者很容易為了分數、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逐末。  常青藤的教育告訴我們:人的發展的確需要評價,但分數隻是其中一種手段。分數評價的好處是簡單明晰,缺點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把大多數的孩子變為所謂“失敗者”,如果有更好的評價手段,分數評價方式毫無疑問應當摒棄。  客觀地說,分數評價方法與人的發展規律是相違背的,因為人的發展是呈模糊狀態的,這一點所有人都有共識,而分數評價的邏輯是強行分析的邏輯。  有一天,哲學家青蛙遇見了蜈蚣,久久地注視著,心裏很納悶:四條腿走路都那麼困難,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條腿,它如何行走?這簡直是奇跡!蜈蚣是怎麼決定先邁哪條腿,然後邁哪條腿,接著再邁哪條腿呢?  於是,青蛙攔住了蜈蚣,問道:“我是個哲學家,但是有個問題我解答不了,你有這麼多條腿,是怎麼走路的?”  蜈蚣說:“我一直就這麼走的,可誰想過呢?現在既然你問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這一念頭第一次進入了蜈蚣的意識。事實上,青蛙是對的——該先邁哪條腿呢?蜈蚣站立了幾分鍾,動彈不得,蹣跚了幾步,終於趴下了。它對青蛙說:“請你再也別問其他蜈蚣這個問題了,我一直都在走路,這根本不成問題,現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動不了了,成百條腿要移動,我該怎麼辦呢?”  《奧修寓言》中的這個故事引人深思。人的發展之道也一樣,是混沌的、模糊的,說嚴重一點是不容分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意思是說,道是混沌的,先天地而生,虛空寧靜,超然獨立,永恒不變,是天地的母親。萬事萬物的發展均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規律,人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其實我們是無法真正做到準確分析的,就像用電飯煲煮米飯,究竟飯是怎樣熟的,我們並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隻要到了時間打開蓋子就是香噴噴的米飯。如果在過程中,我們總是揭蓋,最後打開時,米飯一定已經夾生了。  模糊當然不是“糊塗”,而是一種超然的評價方法,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的。而人的發展更應當采用模糊的評價方法,模糊的評價,實質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義上的評價,是人性的回歸。  很多人會說,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是中高考,這是目前公認的公平方式,我們應當如何把握呢?有人把當前麵對現實的教育改革方向概括為兩句話——光明正大搞應試,旗幟鮮明抓素質。話說得有點誇張,但不無道理。按照常青藤的思路,各位家長可以變以“知識”為中心的評價體係為以“學習狀態”為中心的學習質量階梯體係,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讓成績和分數成為學習成功之後順帶的結果而已。  首先,作為父母,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隻盯著孩子的考試分數,更應該看孩子實際的學習效果。不能僅以分數作為評價孩子學業水平的唯一標準,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的考試分數,孩子考好了,不妨進行精神鼓勵;如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要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找出失誤的原因,並鼓勵孩子繼續努力,這樣孩子才會情緒穩定,自信心增強,身心各方麵才會健康發展。孩子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這些都需要父母配合老師對孩子加以積極的引導。  其次,承認孩子存在差異。實際上,上了中學的孩子,早已經能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和競爭的壓力。但每個孩子由於智力的因素,所在學校的教學水平以及自身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學習成績總會有差異。父母要做的是認真了解情況,聽聽孩子的解釋,不能武斷地得出孩子學習不努力、不用功的結論。要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孩子掌握適合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製訂適當的目標。  此外,孩子成績不好時給予寬容和鼓勵。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更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考第一名,總有孩子會落在後麵。當孩子在考試中沒有得到預期的好成績時,他已經非常難過了。這時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而要拿出自己的寬容和安慰,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傷口上再撒上一把鹽。同時也要不忘對孩子說“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轉向下一次機會。  即使孩子有厭學情緒,成績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時氣憤,調整好心態,給孩子最大的寬容和鼓勵,想辦法使孩子的目光轉向他的長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隻要有了自信,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對學習感興趣,在父母的寬容中找到安慰和繼續努力的力量。  作為父母,引導與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盡的義務。但是,作為父母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教育孩子怎麼做人,發展孩子的個性,關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關注他們的意誌品質、道德情操的發展以及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應該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可過分看重分數,要重視孩子的全麵素質的教育,以利於孩子全麵成長。父母應通過對孩子的教育,發掘孩子所蘊藏的潛能。

3、家長需要為孩子檢查作業嗎

中國式教育誤區3  為孩子檢查作業是中國每個家長必修的功課。實際上,父母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鍛煉,還會使孩子變得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做事虎頭蛇尾。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缺乏責任心和沒有自律能力。  作為父母,關注一下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這不僅是做父母的責任,更是與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父母適當介入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而且還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家庭作業完成的好壞,與父母的教育、督促、幫助有重要關係。但是有些父母怕孩子因為馬虎、不仔細而在學習上出問題,總是習慣嚴格為孩子把關,像每天都為孩子檢查作業等,希望能靠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其實,父母這樣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平時的作業做得很好的林林被王老師叫到辦公室,拿著試卷給他看,一一分析他出錯的原因。看到很多原本會做的題目被扣分,林林也很懊惱。王老師問他:“你答完題目,有沒有自己檢查一遍?”林林說:“我也檢查了,但隻是看看,沒發現有錯誤。”王老師又問:“我發現你平時的作業很少有錯誤,為什麼一到考試就不行了?”林林撓撓腦袋,不好意思地說:“平時,都是爸爸媽媽給我檢查的。”  原來,為了兒子能有個好成績,林林的爸爸媽媽真沒少花心思。從林林上學開始,爸爸或媽媽總會有一個人陪著林林做作業,從來沒有間斷過。隻要林林寫完作業,就把書本一推,到一邊玩去了。爸爸媽媽會為他檢查作業,發現錯誤再讓他加以改正。  林林對王老師說:“除了在學校,我從來沒有自己檢查過作業。爸爸媽媽說了,隻要學習好就行,這些小事都不用我管、不用我分心。可是,一到考試需要自己檢查時,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生活中,像林林父母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也許很多父母都會認為幫孩子檢查作業都是些小事,也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績。但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的,並會影響人的一生。父母這樣做不僅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鍛煉,還會使孩子變得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做事虎頭蛇尾。不良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會很難糾正,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工作都是很不利的。而且,父母因為怕孩子不認真、不仔細而為孩子檢查作業,隻是暫時地避免了孩子出錯,卻使孩子形成了很強的依賴心理,習慣於把自己應該承擔的、最基本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得缺乏責任心和沒有自律能力。  基於此,建議父母應正確對待孩子的作業,不要包辦孩子的作業。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做事認真的習慣。現在的家庭大都隻有一個孩子,父母的包辦代替太多,孩子沒有更多實踐的機會,也就沒有更多嚐試失敗的機會,習慣一切事務(特別是生活上的)聽從安排,漸漸地對一些事情的後果不能事先做出正確判斷,做事丟三落四,毛毛躁躁。  此外,還應該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包括檢查作業、收拾學具、整理書包等所謂的小事。父母要明白,做這些事情是對孩子自理能力、獨立意識、良好習慣的培養和鍛煉。孩子不愛檢查自己的作業,父母切記不要包辦代替,那樣做隻能更嬌慣孩子。有些父母總怕孩子做錯了題,得不了高分,於是天天給孩子檢查作業。這樣做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反正錯了父母能給檢查出來,所以孩子在做題時會馬馬虎虎,不會用心去做,做完以後自己更懶得檢查。所以,當孩子寫完作業以後,父母可以要求他當著大人的麵自己檢查。另外,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檢查作業,可以使用“自然懲罰法”,讓他嚐嚐不檢查作業的滋味。比如,當孩子不檢查作業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去管他,因為作業馬虎會受到老師的批評。經過幾次這樣的“懲罰”之後,孩子會漸漸認識到不檢查作業的後果。  還有,應該鼓勵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檢查作業的習慣。父母關注孩子的作業時,不要給孩子打下手,幫孩子檢查作業,而是要關注“一頭一尾”。“一頭”就是孩子做作業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業內容與作業量,估算出大約需要的時間,然後與孩子商定必須完成作業的時間。“一尾”就是父母對孩子作業的檢查不是內容的正誤,而是書寫整潔和完成與否,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檢查作業,簽字不是看我做對了沒有,而是看我有沒有完成。隻有自己細心、認真,才能不出錯。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讓孩子說說錯在哪裏,為什麼會出錯,這樣可使孩子記住錯誤,以免下次再犯。如果父母在孩子一入學就這樣做或入學前就這樣做,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就會大大提高。  孩子的知識結構尚未形成,思維定勢也不明顯,作業出錯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很大。如果父母很不理性的一味責備孩子做錯題目,而不幫助孩子分析查找原因,最終隻會導致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前怕狼後怕虎、畏首畏尾,從而對學習喪失興趣。所以,父母不要過多批評指責孩子作業粗心,因為孩子需要依賴父母的“眼睛”看自己。父母渲染錯誤的嚴重性,主觀上想引起孩子注意,克服粗心大意,而客觀上不僅不能解決粗心問題,還嚴重地強化了孩子內疚、驚慌、恐懼,進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態。  其實,孩子的作業做錯了,就事論事、有錯改錯,是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反應和最強烈的學習動機。作業終究是為了鞏固孩子學習,檢查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父母要在孩子的錯誤問題中幫助孩子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孩子在上學後,開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檢查作業,但在檢查作業時,父母如發現孩子作業有漏掉的,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少寫了哪道題,而應讓孩子自己對照檢查,找出問題後再補上。對於出現的錯別字,也不要直接給孩子指出來,而應該讓孩子自己對照教科書檢查。如果孩子還是查不出來,父母可縮小範圍,然後再讓孩子去查找,通過在實踐中把方法告訴孩子,從而培養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的能力。另外,還可以向孩子提出做作業的要求:一是放慢寫作業的速度;二是做一道題檢查一道題,確信沒有錯誤再做下一道題。  家庭作業是孩子課堂作業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作業是他們應完成的任務,就像父母上班完成工作、在家做家務活一樣。讓他們成為一個能很好地完成自己任務的好孩子。當然父母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