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幫助孩子去掉不良的心態(1 / 3)

第九章幫助孩子去掉不良的心態

99.自卑是心靈的釘子

好心態可以讓人成就一生,壞心態卻可以把已成就的一切全部毀掉。兒童時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孩子的發展會出現諸多的可能性,這就需要家長集中注意力,幫孩子去掉種種不良心態,讓孩子在好心態的影響下健康成長。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索洛維契克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兒子問父親:“凡高不是一位百萬富翁嗎?”父親回答:“凡高是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又過了一年,父親又帶兒子去了丹麥。到安徒生的故居去參觀,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裏嗎?怎麼他生前會住在這棟閣樓裏?”父親回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裏。”

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來於大西洋的各個港口,他兒子叫伊東布拉格,是世界上第一位獲普利策獎的黑人記者。

二十年後,伊東布拉格在回憶童年時說:“那時我們家除了很窮以外,還是黑人,父母都靠賣苦力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是父親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也是父親讓我認識到了黑人並不卑微,這兩個人的經曆讓我知道,上帝沒有輕看任何人。”

富有者並不一定偉大,貧窮者也並不一定卑微。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機會撒到每個人的麵前,卑微者同樣擁有機會。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不能自卑。因為,自卑是心靈的釘子,若不拔去,它就總是折磨人。

在人類的心態字典中,與自負相對應的是自卑。有句諺語“愛之過甚則憎之亦極”。同樣道理,自負往往可以轉為自卑、自暴自棄。

一定意義上講,教育就是“幫助受教育者樹立自信。”兒童一旦喪失自信,那問題就十分嚴重了。

父母教育孩子或祖父母教育孫兒時,最喜歡“比較判斷”。他們常常把孩子的成績與優異的哥哥、姐姐或附近的同學作為比較的標準,從而對孩子嚴加申斥。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動機雖然出於鼓勵,其結果卻往往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強烈刺激,以至喪失自信,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原本打算激勵,反而會得到相反的效果。例如采取諸如“笨蛋”、“蠢豬”等斥罵方法,亦即用所謂強烈的“消極方法”,孩子就會真的變得愚蠢,甘居落後。

“我不行,沒能力。”看不起自己的人終有一天會變為一個無所作為的廢物。而且,別人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輕視他們,看不起他們。顯然,這是自作自受。有句諺語說“人自悔,他人亦悔”。法國也有句與此意思相同的諺語:“自以為是鼠輩的人定被他人輕視、欺侮。”

人不可自負亦不可自卑。不過,較之自負,自卑尚略有可取之處。自負源於優越感。自卑源於自卑感。自卑感是優越感的反麵。有些人自卑感強烈,這表明他的內心非常希望能超過他人。自負的人之所以自高自大是以不如自己的人作為比較的標準;自卑的人之所以自暴自棄是因為假設的標準過高,差距過大。不過,自卑的人有時可以通過某種機緣,拋掉自卑感,轉而奮起,迅速成長。曆史上許多名人都具有強烈的自卑感,他們為自己的貧窮、門第、身份、學習成績以至身體狀況而深感自卑,但他們把這一切化成了反抗奮進的動力,迅速成長起來。

豐臣秀吉與拿破侖都是矮子,出身也不高貴,但他們的偉業都為後世景仰。從豐臣秀吉本身的家庭來說,次子、三子往往比長子更堅韌,其事業成功率更高。因為他們是在與長子的不斷比較中成長的。

總之,要經常告訴孩子把自己與各種人相比較,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不自負,不自卑,要以更高的標準作為自己的目標,自強不息。如果目標達到就應該再把目標定得更高,這樣他才可以永不停步,不斷進步。

100.任何地板都會留下我們的腳印

自卑的孩子很難成功,因此,父母應把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當作第一要務。

——田中直

孩子自卑心態的產生,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由於目標定得過高連遭挫折的打擊所致;二是與他人相比在某些方麵存在劣勢,以致造成不良的自我暗示而成。

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來源於心理學上的一種消極自我暗示,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偏低的評價。產生自卑感的人常常膽小、怯懦、孤獨、沉默,不喜歡交際,缺乏知己、活動能力差、進取心不強,更多地考慮自我,對人不夠熱情、經常回避群體活動、缺乏自信心,這樣一個自卑感強的人,是很難做出成績來的。

要孩子克服自卑感,首先父母自己要有自信心,否則就一定不能成功。父母要多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管是身體方麵還是其他方麵,要使孩子能夠揚長避短。

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許多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陷,都會產生自卑感,關鍵要能夠克服它。

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為自己相貌不揚而自卑。據說,從孩子時起,他就對自己其貌不揚而十分敏感。他感到苦惱,像自己這麼醜的人,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取得成功。他的眼睛不但小而且還是凹進去的,前額窄,嘴唇厚,鼻子像大蒜頭一樣,耳朵大得令人吃驚。他在校時,老師對他的評價也是不高的,說他哪一方麵都不行。但他克服了自卑,揚長避短,不被不良評價所影響,最後終於寫出了

《安娜·卡列尼娜》 等文學名著,成為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亞裏土多德、達爾文、伊索、拿破侖都有口吃,亞曆山大、莫紮特、貝多芬、拜倫都因身體佝僂、口吃、身材矮小、耳聾等而產生過自卑感,但他們不因此而灰心,不喪失生活的勇氣。他們堅定了成就大業的信心,結果都取得了成功。如果他們克服不了自卑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愛因斯坦在校時被稱為“不愛學習的孩子”;愛迪生的綽號叫“笨蛋”,是學習劣等生;拿破侖的學習成績曾排在第42位;丘吉爾則兩次高考落榜。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自卑,相反都取得了成功。

父母可以用生動的事例引導孩子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從而使孩子健康成長。

有一年夏天,一個8歲的男孩與同學相伴去同學的爺爺家。同學的爺爺是個退休軍官,住在一座獨院的兩層樓內,院裏還有一個紅磚砌成的小花壇。

一直住在泥草搭建的臨時窩棚的男孩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他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的住處。

門開了,同學走了過去,可男孩怎麼也邁不開腳,他不敢踏上那光潔明亮的猩紅色地板。

開門的是一位高大威嚴的軍人,一臉虎氣,毫不猶豫地把門關上了。他不會想到的是,關在門外的男孩生平第一次產生了一種奇怪的心情,而且哭著回家了。

媽媽擦幹男孩的眼淚說:“不要怕弄髒別人家漂亮的地板,再漂亮的地板也是讓人踩的。人不自卑,任何地板都會留下我們的腳印。”

媽媽的一番話深深地印在男孩的心裏,也是生平第一次,他學習到了做人的意義。從此以後,他在任何“漂亮的地板”上都是昂首闊步。他知道,人永遠比“地板”尊貴。

101.在魚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萬別吹噓釣住了魚

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

——萊辛

賽跑時,在你還沒有衝破終點線的任何時刻裏,你都沒有資格以勝利者的姿態標榜自己!生活中也是這樣,在你還沒有真正完成一件事之前,不要忙著炫耀自己。

查爾斯·施瓦伯是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總經理。他在自傳中寫道:“我的一生中有一位影響我最大的人物,他就是我的叔叔。”下麵是一個關於他叔叔的故事:

初秋時節的一天,我頭一回從叔叔手裏接過魚竿,跟著他穿過樹林去釣魚。多年的垂釣經曆使叔叔深諳何處小狗魚最多,他特意將我安排在最有利的位置上。我模仿別人釣魚的樣子,甩出釣魚線,宛若青蛙跳動似的在水麵疾速地抖動魚鉤上的誘餌,眼巴巴地等候魚兒前來咬食。好一陣子什麼動靜也沒有,我不免有些失望。

“再試試看。”叔叔鼓勵我道。

忽然,浮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這回好啦,”我暗忖,“總算來了一條魚了。”我趕緊猛地一拉魚竿,豈料扯出的卻是一團水草……

我一次又一次地揮動發酸的手臂,把釣線扔出去,但提出水麵時卻總是空空如也。我望著叔叔,臉上露出懇求的神色。

“再試一遍,”他若無其事地說,“釣魚人得有耐心才行。”

突然間,好像有什麼東西在拽我的釣線,旋即一下子將它拖入了深水之中。我連忙往上一拉魚竿,立刻看到一條逗人愛的小狗魚在璀璨的陽光下活蹦亂跳。

“叔叔!”我掉轉頭,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釣了一條!”

“還沒有哩。”叔叔慢條斯理地說。他的話音未落,隻見那條驚恐萬狀的小狗魚鱗光一閃,便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

釣線上的魚鉤不見了。我功虧一簣,眼看快到手的捕獲物又失去了。

我感到分外傷心,滿臉沮喪地一屁股坐在草灘上。叔叔重新替我縛上魚鉤,安上誘餌,又把魚竿塞到我手裏,叫我再碰一碰運氣。

“記住,小家夥,”他微笑著,意味深長地說,“在魚兒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萬別吹噓你釣住了魚。我曾不止一次看見大人們在很多場合下都像你這樣,結果幹了蠢事。事情未辦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點用也沒有;縱然辦成了也毋需自誇,這不是明擺著的麼?”

任何優點和美德在本質上都帶有一些邪惡和軟弱的東西。超越某種界限,它們之間就會發生轉化。例如,飽學的才華,如果沒有可靠的判斷力相伴隨,經常會轉變成錯誤、自傲和迂腐。這裏,家長要用自己的經驗給孩子一些啟發,避免他們去犯人們經常犯的那些錯誤。同時,應該讓他們腳踏實地地做人,不要太浮躁,過於炫耀自己。

最能吸引人的方式不是到處宣揚那些早成定論的東西,而是知道的越多反而越謙虛。滿足虛榮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謙虛。即便有些事對我們來說是絲毫不用懷疑的,但最好的辦法還是表現得有些不確定。若確實是想讓別人信服,那就講述你的觀點,表現出還願意聽取可信的證據的樣子,而不是到處去宣布你的觀點。

讓你的孩子知道,還有一些人也十分的可笑。雖然不得不承認他們在學識上很豐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他們的可笑之處就在於,他們到處去向別人炫耀他們的成就,甚至喜歡拿自己的成就與前人的成就相比,希望能比個高低之分。這種人最終得到的,也隻能是別人的嘲笑而已。

另外有一種學者,是一群善於交際的書呆子,他們在交談時很喜歡用名言對話語進行裝飾,為表明他們與一些名人有友好關係,他們甚至以特定的名字和綽號來稱呼他們以表親密。這種行為常被那些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模仿,他們為了冒充學者,常會記住一些古代作家的名字和花邊新聞,然後經常向人提及,以顯示自己對有識之士的了解。這種人也是遭人不齒的。

你若不想孩子被人懷疑為無知,就教育他不要賣弄學識。不要裝得比別人更有頭腦。當然,掌握學識還是十分必要的,隻要不犯上麵所提到的那些錯誤、不要濫用就好。

102.不會分享的人,精神是貧窮的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不在於索取。

——巴金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們既不貪圖,又不奢侈,豐衣足食足矣,所以他們活得自在瀟灑,既不累,也沒那麼多煩惱和壓力。那些總是叫苦連天的人,往往懷著吝嗇和貪婪的心態和習性。

曾有位哲學家指出:“對財產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們過自由而高尚的生活。”這就是說一定要摒棄吝嗇的不良習慣。

過於貪婪的另一種表現是與人交往隻索取不奉獻。生活中有一類人被稱作“自私自利的朋友”。這種人以我為中心,朋友為我所利用,用人時朝前,不用人時退後。別人是他友誼的附庸,他是居高臨下的感情施舍者。這樣的朋友在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文學作品中有過描寫:

從前,有個忠實的小夥子叫漢斯,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屋子裏。他非常勤勞,擁有一座村莊裏最美麗的花園。小漢斯有很多的朋友,其中有一個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個磨坊主。磨坊主是個很富有的人,他總是自稱是小漢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漢斯的花園來時,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籃子各種美麗的鮮花,在水果成熟的季節還拿走許多水果。

磨坊主經常說:“真正的朋友就該分享一切。”但他從來沒有給過小漢斯什麼回贈。

冬天的時候,小漢斯的花園枯萎了。“忠實的”磨坊主朋友卻從來沒去看望過孤獨、寒冷、饑餓的小漢斯。

磨坊主在家裏發表他關於友誼的高論:“冬天去看小漢斯是不恰當的,人們經受困難的時候心情煩躁,這時候必須讓他們擁有一份寧靜,去打擾他們是不好的。而春天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小漢斯花園裏的花都開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籃子鮮花,這會讓他多麼高興啊。”

磨坊主天真無邪的兒子問他:“爸爸,為什麼不讓小漢斯到咱們家來呢?我會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給他一半。”

誰想到磨坊主卻被兒子的話氣壞了,他怒斥這個白白上了學、仍然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他說:“如果小漢斯來到我們家,看到了我們燒得暖烘烘的火爐、我們豐盛的晚飯,以及我們甜美的紅葡萄酒,他就會心生妒意,而嫉妒則是友誼的大敵。”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說是講給孩子們聽的,但更是講給父母聽的。因為現實生活中這種虛假友誼也不少見,心眼實的人許久都被蒙蔽著。但是他們終究會有識破真相的一天,這種“朋友”最終一定會被人唾棄!

吝嗇貪婪者金錢、財富都不缺,然而其靈魂、其精神卻是在日趨貧窮。

吝嗇果真能給吝嗇者帶來愉快嗎?不能。其實吝嗇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寧的,他們整天忙著的是掙錢,最擔心的是丟錢,惟恐盜賊將他的金錢全部偷走;惟恐一場大火將其財產全部吞噬掉;惟恐自己的親人將它全部揮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永遠不會愉快。

吝嗇果真能給人帶來幸福嗎?不能。因為“小氣”,因為狹隘,所以在這類人身上很少體現“感情”二字,其內心世界是極其孤獨的。當他們有難的時候(譬如在病中),他們會感到缺少感情支持的悲愴,會感到因為吝嗇而失去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會充分感覺到金錢的真正無能。

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平時生活中不要給孩子做吝嗇的榜樣,而應從小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心態。

103.學會壓製胸中的怒火

憤怒對別人有害,但憤怒時受害最深者乃是自己。

——列夫·托爾斯泰

一個孩子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常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讓他每發一次脾氣都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

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漸漸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憤怒,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開始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要容易多了……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他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那麼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其實,口頭上對人們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肉體沒什麼兩樣。”

我們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再多的彌補往往也無濟於事,寧可事前小心,也不要事後悔恨。所以在生氣的時候,不管怎樣總要留下退一步的餘地,以免做出無法挽回的事來。

而孩子的情緒尤其不穩定,因此讓孩子學會壓製怒火是培養孩子平和心態的必備課程,也是使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般來講,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自由地表達憤怒之情。 《陶冶孩子的情操》 一書的作者梅格 ·

伊斯特曼稱:“家長及老師看到男孩子怒氣衝衝時,覺得不足為奇;看到女孩子因遭受委屈或挫折而掩麵而泣時,覺得屬於正常現象。然而,孩子們都需要學會恰當地平息他們心中的怒火。”

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有發怒的時候。然而不會控製情緒、耐不住性子,動輒大發雷霆,就會傷害周圍的人,甚至發生衝突,表現出很弱的承受力。

幫助孩子自我控製,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的怒火合理地發泄出來。我們可以教孩子學會耐住性子、不發脾氣,還可以讓他們和大人講述自己感到煩悶、苦惱的原因。

當孩子將要失去控製時,父母要鎮靜,並讓孩子試著控製自己的憤怒並找出真正讓自己苦惱的原因所在,然後采取適當的行動。一旦你認識到自己的孩子為何發怒時,你就能幫助他控製情緒。你可以告訴孩子:

如果有人挑釁,你肯定感覺有點激動或者血往上湧,但你要控製自己不要發火,這時你要對自己說:“現在我有點激動,但我知道怎樣控製自己。這一點有什麼了不起的,不要把事情看得那麼嚴重,這雖然讓人氣憤,但我要自控,放鬆、冷靜地做兩三次深呼吸,我就會感到很平靜。”

當你已經被卷入衝突時,你要想辦法使自己平靜下來,你要對自己說:“冷靜、放鬆、冷靜,隻要保持冷靜,我就能控製自己。想一想我能從中獲得什麼,我沒必要顯示我多麼厲害,沒有什麼事非要我必須發火。”

幫助孩子學會壓製胸中怒火,做起來並不容易,但一旦你付出努力,一定能夠收到豐厚的回報。

104.虛榮心應該早日丟掉

小小的一點虛榮,正和大量的愛一樣,足夠使我們變得矯飾。

——紀德

有關調查表明,獨生子女中有20%存在較強的虛榮心。虛榮心往往會導致兒童產生其他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敏感,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據報載,安徽省安慶市曾發生過一起重大的盜竊案,做案者是兩位中學生。他們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與別的同學攀比,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盜竊了一戶居民家中的6萬元錢,然後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四天之內,揮霍掉了所有的錢。他們購買最貴的衣服,到最高級的飯店吃飯,住最豪華的賓館。

孩子虛榮心形成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由於現代家庭孩子少,父母總怕孩子受委屈,於是對孩子總是有求必應。自己的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別人差,別人的孩子買什麼咱家的孩子也得買,絕不能讓人家把自己比下去。於是在家長無意識的縱容下,孩子的欲望無限地膨脹。另外,獨生子女的父母從溺愛孩子出發,總是愛講孩子的優點,掩蓋他們的缺點,甚至在親朋好友麵前經常誇耀自己的孩子,孩子聽到的都是讚美的聲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點。而父母對別的孩子往往妄加指責。由於孩子對自己客觀評價的能力還很差,家長具有絕對權威,慢慢地孩子就從家長眼裏的“十全十美”變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別人超過自己。

怎樣幫助孩子克服虛榮心呢?

(1)家長應以身作則,不要同別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首先家長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要同別人攀比,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家長也不要總是給孩子買東西,習慣性地給孩子買各種禮物。因為如果形成習慣,孩子就會感覺他得到這些禮物是應該的,而且需要你不斷給他買,他的虛榮心就會不斷膨脹。

(2)家長要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多給孩子講道理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不受委屈往往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則采用先吼後打的辦法,讓孩子有理說不出。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多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與別人攀比,擁有名牌並不意味著擁有了較高的地位。隻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教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買東西,而不要為了同別人攀比,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講給孩子聽。

(3)家長要創造機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想要的東西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麼家長可以為孩子創造一次機會,讓孩子靠自己勞動掙來的錢購買所需要的東西。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擔一些家務,然後從中取得回報。

一分勞動一分收獲,一滴汗水一點回報,讓孩子知道僅靠不停地向家長張口要這要那,不僅不光彩,而且行不通。

(4)家長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

作為家長不應該過分誇大孩子的優點,也不要掩蓋孩子的缺點。對那些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家長應給予表揚,但應適度。因為經常性的表揚會使孩子認為這些並不是他應該做的,一旦這樣做了,便能得到獎勵。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虛榮的壞習慣,而且越來越嚴重。對於孩子的缺點要及時指出,幫助他分析原因,並鼓勵其逐漸克服。

105.尊重對手,不要盲目嫉妒

嫉妒強化了你和我之間的壁壘。

——叔本華

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但是不了解對手的人實在太多。他們或者誌大才疏、自命不凡;或者妄自菲薄、缺乏自信;或者以己之短,搏人之長,最終事倍功半、成就寥寥。而這些,跟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不少孩子既不了解自己的實際能力,也不了解對手的實際能力,單憑一番爭強好勝的熱情,盲目地認為自己應該比對手強,從不尊重對手,而一旦失敗,更無法接受對手比自己強的事實,嫉妒甚至攻擊和醜化對手。

由於從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裏,是“六大人爭寵”的對象,許多獨生子女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隻想自己,不為他人或集體考慮,容不得他人比自己強。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幫孩子克服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人生在世,誰不想成功?誰不為自己的成功和優秀而高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怎麼可能處處都強,處處都比別人優秀呢?隻有認識到了別人的長處,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隻有認識到了對手的長處,才有可能避其鋒芒,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戰勝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