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老年心理異常不必找心理醫生
中年期一般指35~60歲,中年期是創功立業的黃金時期,事業達到了頂峰,但由於超負荷的工作、過重的家庭負擔,以及所經受的眾多社會心理刺激,身心負擔沉重。所以,中年期是心理矛盾和身體、精神疾患易於發生的時期,中年知識分子尤其如此。故而,中年人一定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防患於未然。
而步入老年,人們往往特別關注身體健康,而對心理健康並不在意。然而,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令人不容樂觀。據有關資料表明,由於大腦功能的退化和離退休前後生活的急劇變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鬱等心理障礙,0.34%的人則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狀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癡呆症。可以說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大問題,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問題描述
劉記者,41歲,已婚,育有1個孩子,還有年老多病的雙親。父親70歲,患有心髒病,經常進出醫院。母親72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身體虛弱。劉記者的太太35歲,軍人,長年在外。由於要養家及照顧年老雙親和教育年幼的孩子,劉記者精神壓力過大,忙碌不堪,休息不夠。他工作時間長,早出晚歸,晚上要陪孩子讀書,還要照顧二老,導致身心過勞。劉記者睡眠質量不佳,頭發脫落,白發斑斑。經年累月,過度的勞累已經戕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他常腰酸背痛、眼睛疲勞、消化不良,還有記憶衰退、頭痛、頭痛、胸悶耳鳴、臉色蒼白的症狀。雖然是41歲的人,劉記者看起來卻像60歲的人。
問題分析
早衰綜合征是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常見的身心病症,換句話說,這種病症是一種特殊的不良心理衛生問題。
早衰綜合征簡稱“早衰”,是指由於各種原因,中壯年人過早地出現生理上衰老、體質上衰退和心理上衰弱的現象。由於在身心兩方麵都存在未老早衰的多種征象,真正病理機製尚未明確,所以稱之為“早衰綜合征”。
早衰綜合征一般表現為:
1. 生理上衰老──視力過早衰退(遠視、弱視、散光、眼肌異常容易疲勞,嚴重時無法較長時間看書閱讀。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很快,體力不支,稍微一動,就會感到氣喘籲籲,頭暈目眩,無法長時間進行研究、教學等腦力勞動。此外,食欲很差,消化功能低下,胃腸功能紊亂,經常感到胸悶氣短、心悸心慌。睡眠障礙也明顯出現,例如、早睡、多夢、夢魘、睡眠的質量很差等)。
2. 體質上衰退──這類人體質上未老早衰的現象頗為突出。頭發禿脫,白發斑斑或色澤無光,皮膚皺紋滿布,消瘦,疲乏無力。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外表看已蒼老虛弱,體質、年齡大大超過實際年齡。體質衰退還表現在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很差,經常傷風感冒,發高熱肺炎。一旦得病後久久難以自行康複,需要住進醫院治療。過早患上多種本應該在老年期患的身心疾病,也是一種體質衰退表現。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都是中年期常見的慢性疾病。
3. 心理上衰弱──經常感到精力不足,心理性疲勞非常多見。由於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思維功能和心理效能下降頗為突出。患者麵對上述種種早衰征象,無法有效地進行創造性工作,心理上充滿憂鬱、焦慮、煩惱和抱怨,情緒上不穩定,怕煩易怒。凡此種種皆引起中年知識分子思想上的苦惱和擔憂。
在“E”時代,許多人需要花許多時間使用電腦,工作自動化雖然降低了人的勞動力,但是常對著機器,卻使人覺得是“高科技在控製人”,而非“人在控製機器”,因而減少了工作滿足感,整天對著電腦,使人覺得工作乏味,而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係與溝通,這也是導致現代人患上“早衰綜合征”的一個原因。
解決之道
一、正確看待早衰綜合征
許多人認為早衰現象是單純的體質問題,不認為是一種疾病。更多中年人忙於自己的事業,整天醉心於工作、物質生活的追求和對個人理想的進取,忽視了身心保健工作,以致不少中年人潛伏許多種疾病,甚至英年早逝,壯誌未酬人先亡。早衰現象是一種危險的身心健康威脅的信號,要及早尋找原因,及早檢查防治,以達到“未病防病,已病防變”的作用。
二、認識到定期體格和心理檢查的重要性
中年人,尤其中年知識分子,應至少每年一次接受全身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早期診斷,早期防治。不要常以工作重、任務多而放棄合理的醫療檢查。目前的問題是定期體檢質量不高,流於形式,尤其是忽視心理健康檢查,許多潛在的心理疾病被忽視和疏漏,特別是抑鬱症和神經症等各種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的綜合征。
三、強調體育鍛煉的重要價值
必須糾正人們普遍存在的一些錯誤想法,認為體力勞動或家務勞動就是一種體育鍛煉。體力勞動和家務勞動並非體育鍛煉,體力勞動絕不能代替運動。相反,前者是一種不規則的體力消耗,是一種輸出,而體育鍛煉是一種有規則的補償、調節,具有增強身心功能和強身治病功能。
四、強調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的重要意義
有一個最基本的心理衛生原則和要求是對每個人都適用的,那就是人必須愉快地生活,人類必須學會和養成一種樂觀通達的心理狀態。如果一個人缺乏這種基本心理條件和為人之道,那這種人是世界上最痛苦和最不幸的人。即使這個人腰纏萬貫,權高勢大,他們也是不幸福的,生活毫無意義。
中年是一個人一生身心和事業的成熟期,也是為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時期,但是由於種種因素,本人不注意體育鍛煉和心理衛生保健,導致體質情況較差,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要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附:測試
心理老化的自我測定
現將測定心理老化的十五個問題列表如下:
1. 是否近來變得很健忘?
2. 是否遇到急事便束手無策?
3. 是否總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事情上?
4. 是否總喜歡談起往事?
5. 是否總是愛發牢騷?
6. 是否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漠不關心?
7. 是否對親人產生疏離感,甚至想獨自生活?
8. 是否對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難?
9. 是否對與自己有關的事過於敏感?
10. 是否變得不願與人交往?
11. 是否覺得自己已跟不上時代?
12. 是否常常感情衝動?
13. 是否常會莫名其妙地傷感?
14. 是否覺得生活枯燥無味,沒有意義?
15. 是否漸漸喜好收集不實用的東西?
如果你的答案有七條以上是肯定的,那麼你的心理就有老化的可能。
問題描述
董芳的母親在她上中學的時候就意外身亡了。多年來,是父親將她和弟弟拉扯大。董芳和弟弟都很懂事,先後大學畢業並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們都很孝順父親。但是,自從去年弟弟也結婚之後,董芳發現,獨自生活的父親變得更加寂寞。董芳鼓勵父親找一位老伴,共同度過悠閑的晚年。但是父親卻堅決表示,他沒有再繼弦的考慮。如今,董芳每周奔波在自己和父親家之間,感覺很疲憊,她很困惑,父親真的打算就這樣孤獨地度完一生嗎?
問題分析
和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的老年人口在不斷地增加。隨之而來的老年問題也多了起來,其中老年人戀愛和再婚的問題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關注。
近幾年來,老年人再婚在我國已逐漸增多。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或看到一些孤獨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過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會上還存在不少障礙,傳統習俗對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態度,很多現代的年青人,對自己年老的父親或母親再婚,感情上也轉不過彎來。有的認為獨身老人不愁吃不愁穿,為什麼還要結婚呢?難道還那麼迷戀性生活嗎?人們往往忽略,老年人的再婚不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
再婚老人幾種常見心理:
1. 老年喪偶者,很想再找伴侶,他們認為子女各自建立了小家庭,難以照顧自己的生活。雖然子女能夠體貼和尊重他們,但兩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別。子女的情感、行為以及無論多麼周到的照顧均不可能替代老夫老妻之間那種情感。喪偶的老年人有很多難言的苦衷,哪怕是一般的生活瑣事,也有不便讓子女去做之處,何況性愛及情愛的依戀就更不用說了。
2. 對於中青年守寡至老年的婦女,往往由於年輕時考慮子女尚小,其成長和教育等問題促使她們沒有再嫁人。待辛辛苦苦把孩子撫養長大成家後,孩子們忙於經營自己的小家庭,對其母不加關心、照顧容易使做母親的產生再嫁要求。
3. 有的老年人則是由於受子女虐待歧視渴望再婚。他們無法忍受子女對其冷淡、歧視甚至仇視的生活,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尋找到新的伴侶,另找家庭溫暖。
4. 還有少數的獨身老人是因為中青年期離婚後,由於當時要撫養教育子女、經濟負擔或其他原因,一直沒有再婚,現在年歲大了,精神上沒有寄托,生活上需要照顧,希望再婚。
雖然再婚的老年人為數不少,但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在戀愛和結婚時還常常會遇到種種的幹涉和阻力,引起家庭糾紛,甚至造成悲劇。通常,造成老年人再婚的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老年人本身舊觀念的障礙。傳統的觀念把老年人再婚看成是不光彩的事。老年人本身受這些觀念的影響也往往給自己潑涼水,怕再婚會引起別人的恥笑。他們認為性欲冷淡才是高尚的,自己都這把年紀了,還談什麼戀愛。他們沒有想到,老年人也是人,有權利按自己的意誌來自由地戀愛和結婚。
2. 子女的障礙。有許多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的反對。好不容易談妥了的婚事,就因為子女關過不了而被迫解除。小輩們把父母永遠釘在了“父母”的位置上,而不是把他們看作同自己一樣的人。他們根本沒有為父母著想過,風燭殘年的父母是單身孤零零地活著好呢,還是幸福地有意義地生活著好。
子女反對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幾種理由,如遺產會落入他人之手;會讓人說是因為晚輩對長輩不孝,長輩方會出此下策;會愧對已故的親長;不願照顧護理後母(繼父)等。因經濟原因反對的占絕大多數。有積蓄的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幹涉阻止的,比積蓄不多的老年人再婚要嚴重得多。無經濟來源的老年人再婚,遭到子女的反對幹涉就少些。
3. 居住及經濟條件造成的障礙。在目前居住條件偏緊的情況下,增多的家庭人口,會影響現有的居住條件。此外,有些老人缺乏足以維持獨立生活的收入,造成再婚障礙。必須健全社會保障製度,同時,使老年人認識到應把遺產投資到自己的老年生活中去,才能消除這一障礙。
4. 社會因素造成的障礙。有些人認為老年再婚是恥辱的,有些人認為老年人再婚不符合我國國情,特別是有的老年人與年齡比自己輕的中年寡婦結婚,社會輿論的壓力更大;高齡老人要求再婚,更是輿論嘩然。另一方麵,社會缺乏為老年人戀愛、結婚服務的谘詢機構和專家。即使有不少婚姻介紹所,也大多數是麵向年青人的。
老年期是喪失期,將失掉金錢、健康、配偶等。正因為如此,也是容易喪失生存意義的時期。老年人要生活得充實,其最根本的條件有:經濟上的保障;身心健康;要有能夠從心底裏相互諒解的對話人;要對別人有益;能得到適當的性滿足。老年期的戀愛與結婚,在多數情況下,能使這些條件得以滿足。
所謂性,並不單純意味著性欲的滿足。從廣義上來講,老年期的性,就是滿足相互認為還有必要的一種感情,使雙方得到相互鼓勵,增強團結,分享歡樂。進而使雙方的情緒都得以滿足,既能打消孤獨感,又增添了自信心。
大量的事實證明,做好老年人的再婚工作,對社會、家庭和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均是有益的,尤其是對鼓勵、支持老年人充分發揮餘熱,完成未竟的事業是不可缺少的,應當從法律上予以保護,從道義上給予支持。這樣做不僅使希望再婚的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而且對整個社會也有多種好處。
問題描述
小於的老爸在近半年來突然變得脾氣暴躁起來,對於一向疼愛有加的她也是火氣大發。前兩天,小於買了一張很個性的桌子,結果被老爸以看不順眼、不登大雅之堂為名,扔到了樓下。小於既生氣又傷心。小於的媽媽也認為,老伴從去年退休後,脾氣和性格就開始發生轉變。近半年來,他的脾氣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生氣。還有,以前的老於非常內向,不愛說話,連單位的集體活動都不願意參加。可是,近一年來,老於開始變得嘮叨起來,每天說話特別多,而且來來回回就那麼幾句。老於特別喜歡出去買菜或者遛彎,碰到認識的人就拉著聊天,而且說起來沒完沒了,有時候甚至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別人不願意和他聊或者語言中稍有不敬他就很生氣,回家大發脾氣,看誰都不順眼。小於為此非常苦惱。
問題分析
女性在40餘歲,男性在50餘歲以後,就逐步進入了更年期。一部分人由於身體機能的衰老,開始出現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一係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更年期綜合征,男性由於類固醇激素減少不如女性明顯,更年期症狀較輕微,而女性表現出的症狀較重,時間也較長。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因更年期綜合征引發重大疾病的婦女高達800萬人,為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及家庭幸福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正確認識和調適更年期綜合征對於每一個中年人有重要意義。
女性更年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在圍絕經期或其後,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或喪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代謝障礙為主的一係列症候群。更年期綜合征多發生於45-55歲多間,一般在絕經過渡期月經紊亂時,這些症狀已經開始出現,可持續至絕經後2~3年,僅少數人到絕經5~10年後症狀才能減輕或消失。更年期是每個婦女必然要經曆的階段,但每個人所表現的症狀輕重不等,時間久暫不一,輕的可以安然無恙,重的可以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會發展成為更年期疾病。短的幾個月,長的可延續幾年。更年期綜合征雖然表現為許多症狀,但它的本質卻是婦女在一生中必然要經曆的一個內分泌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