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出現更年期綜合征的原因是:一方麵,生理上的變化有卵巢功能的衰退,分泌雌激素和排卵逐漸減少並失去周期性,直至停止排卵;垂體分泌促使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素過多。雌激素的靶器官如陰道、子宮、乳房、尿道等的結構和功能改變,從而在圍絕經期出現月經不規則、潮熱、多汗、心悸、尿頻、尿失禁、陰道幹燥、性欲減退、睡眠差、骨質疏鬆及身體發胖等一係列生理現象。隨著生理的改變婦女還可出現一些心理上的不適反應,如情緒不穩定、記憶力下降、多疑、多慮和抑鬱等。另一方麵,在社會關係方麵,圍絕經期婦女麵臨一些社會問題,如職業困難、離婚、父母疾病或死亡、孩子長大離開身邊等,這一切都給她們帶來精神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幹擾了她們的生活、工作及其與他人的關係。她們常覺得自己變老了,不喜歡參加公共活動,對家人容易發脾氣。出現這些情況,如果得不到社會和家人的理解,很容易導致家庭矛盾,甚至危及婦女的健康。
女性在進入更年期之後,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最多見的症狀是多疑,一些婦女在年輕時的個性特點並非如此,但到了更年期卻會逐漸出現。婦女的多疑心態嚴重地影響了人際關係。為此,這些婦女也很苦惱,周圍的人也難以理解和接受。多疑心態的表現多種多樣,在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感知覺過敏。過分的敏感,把發生在周圍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強行與自己聯係,聽風就是雨。聽說同齡婦女生癌死亡,馬上會聯想到自己可能也會有同樣的下場;在家裏,孩子放學後晚歸,會聯想起路上是否發生車禍;有女同誌往家裏掛電話或愛人晚歸,聯想是否有第三者。
2. 特別關注流言蜚語。在一些單位裏,總有一些人喜歡傳播小道消息,或是流言蜚語,某些更年期婦女就是這些流言傳播的積極參與者和受害者。當流言蜚語被誇大,失實時,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對更年期婦女來說,又是一種惡性刺激。
3. 行為動作關係。即對別人的某些行為和動作,作盲目聯係。有時別的幾個人在一起輕輕地議論某件事,正巧某位更年期婦女走過,他們停止了議論或突然發笑。盡管這些人議論這事與她毫無關係,但她馬上會敏感地把它聯係為“他們背後議論我”。心中的不平衡馬上膨脹,情緒立即會激昂起來。
4. 盲目懷疑。尤其對一些涉及到其本身利益的事無端地盲目懷疑,如晉級、加薪、分房中的一些決策沒有滿足其本人的願望時,她就會盲目懷疑,既可以懷疑領導班子、人事部門中有什麼人在背後作怪,甚至扳著手指將這些領導幹部逐個“排隊”,也可能懷疑同一部門的人員,是否在背後打過小報告,“攪掉了我的好事”,一旦認定,憤恨之心就會急劇上升。
而男性更年期綜合征是指男子從中年向老年過渡階段中,部分人出現煩躁不安、神經過敏、頭痛失眠、性欲減退等症狀。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男性也有更年期,通常在48~60歲之間發生。男性更年期綜合征是由性腺發生退行性改變,使雄性激素如睾酮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引起一係列生理病理改變。這種改變程度因人而異,有的毫無感覺,有的則因為肌體的調節不平衡和適應能力較差及雄性激素減少,表現出以植物神經係統紊亂為特征的一係列症狀:
抑鬱、焦慮、猜疑、心悸、心律失常;食欲減退、消化不良、腹脹;失眠多夢、健忘、易激動;性欲減退、陽痿、早泄、遺精;體胖、發白稀疏、齒鬆易脫。
已有大量證據表明,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男性,有抽煙、酗酒、夜生活豐富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男性,以及缺乏體育鍛煉、工作壓力大的男性,都較其他男性更容易提前進入“男性更年期”。
據醫學研究表明,更年期綜合征發作症狀較為明顯的人群中,男女人數1.5∶8,其中女性人數又占同齡期女性的10%~30%。因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隻要注意自身保健,均可安然度過更年期。
解決之道
一、在心理上,要認識到這隻是一個人生的必然階段,因此要調整好心態、穩定情緒、樹立信心、建立和睦的家庭和人際關係,同時要積極投身於自己喜愛的事業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二、在飲食上,要提倡合理營養,飲食以低鹽低糖及低脂肪食物為主,但又要保證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足量的纖維素及礦物質的攝入。
三、生活要有規律,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
四、要堅持鍛煉,以保持骨骼韌帶的彈性和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和靈活性。同時,還要保持適度的性生活,有利於生理與心理的健康,防止早衰。
五、另外,家人也應該了解中老年人的更年期症狀。對他們的行為或情緒上的異常變化要充分理解,及時給予安慰並避免無謂的爭吵。
附:測試
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我診斷評定表
續表
評析:
評分:每項所得四級評分×該項加權係數後之和。
分級:>35分為重度,20~35分為中度,<20分為輕度。
男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測方法
一、體能問題。
1. 我感到全身乏力
2. 我難以睡眠
3. 我沒有食欲
4. 我骨骼和關節疼痛
二、血管舒縮問題。
1. 我有潮熱
2. 我出汗較多
3. 我心悸
三、精神心理問題。
1. 我健康
2. 我注意力難以集中
3. 我會無緣無故恐慌
4. 我易怒煩躁
5. 我對以前喜歡的事失去興趣
四、性方麵的問題。
1. 我對性失去興趣
2. 我對有性感的事情無動於衷
3. 我不再有晨間勃起
4. 我的性交不再成功
評析:
以上症狀按以下方法計分:沒有(0分),有時(1分),經常(2分),一直(3分)。如果體能和血管舒縮問題評分超過5分,或精神心理問題超過4分,或性的方麵問題超過8分,你有可能患有男性更年期綜合征。
問題描述
半年前,老李退休了,他原是某國企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剛退休時,老李很興奮,立即組織親朋們出去遊山玩水。但是,自從旅遊回來,正式步入退休老人的行列中,老李感覺很不適應。由大忙人變成大閑人,他不知幹什麼好,整天萎靡不振、意誌消沉,看到孩子們也沒個笑臉。
老李和妻子的感情一向很好,沒想到,等他退休後整天在家廝守,反倒添了不少口舌之爭。老李開始坐臥不安,做事猶豫不決,容易急躁和發脾氣,對什麼都不滿意,多疑,當聽到他人議論工作時常會煩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老李平素頗有修養,此時卻一反常態而不能客觀地評價外界事物,常有偏見。現在他退休後才過了半年,就像老了好幾歲。
問題分析
所謂離退休綜合征是指老年人由於離退休後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抑鬱、悲哀、恐懼等消極情緒,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的行為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他生理疾病、影響身體健康。離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由此,當事者在生活內容、生活節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麵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由於適應不了環境的突然改變,而出現情緒上的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引起疾病,就謂“離退休綜合征”。
據統計,1/4的離退休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離退休綜合征。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征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麵。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症狀:性情變化明顯,要麼悶悶不樂、鬱鬱寡歡、不言不語,要麼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嘮嘮叨叨;行為反複或無所適從;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經常出錯;對現實不滿,容易懷舊,並產生偏見。總之,其行為舉止明顯不同於以往,給人的印象是離退休前後判若兩人。這種性情和行為方麵的改變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發生,原來身體健康的人會萌生某些疾病,原來有慢性病的則會加重病情。有心理學者曾對某市20位同一年從處級崗位上退下來的幹部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這些退休時身體並無大礙的老年人,兩年內竟有五位去世,還有六位重病纏身。可見,離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發”的坎。
上述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一些人從幾十年有規律和有節奏感、責任感的在職生活,變成無約束的自由支配時間的退休生活,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空虛、焦慮或憂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退休以及退休後應幹點兒什麼好。
退休是人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因為這時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衰退,體力和智力都明顯不及過去,許多疾病已經或正在產生,故到了法定年齡,理當高高興興地退休。退休後也絕不是無事可做,應根據自己的體力、精力情況,確立一個目標,訂出一個計劃,或繼續關心過去所從事的事業,出主意,當參謀;或係統總結自己的經驗,著書立說,寫回憶錄;或參加各種協會,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谘詢工作。但不管幹什麼,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強自我保健,積極學習養生之道,避免、減少疾病的發生;若已患有疾病,則應在醫生指導下,努力康複。此外,中醫養生學認為,離退休綜合征的發生主要是情誌病,應組織和鼓勵離退體的老年人學些中醫精神養生的知識,使他們認識到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會加速他們的衰老。
離退休綜合征的表現與特征為:
1. 無力感
許多老人不願離開工作崗位,認為自己還有工作能力,但是社會要新陳代謝,必須讓位給年輕一代,離退休對於老年人實際上是一種犧牲。麵對“歲月不饒人”的現實,老年人常感無奈和無力。
2. 無用感
在離退休前,一些人事業有成,受人尊敬,掌聲、喝彩、讚揚不斷,一旦退休,一切化為烏有,退休成了“失敗”,由有用轉為無用,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
3. 無助感
離退休後,老年人離開了原有的社會圈子,社交範圍狹窄了,朋友變少了,孤獨感油然而生,要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無助和無所適從。
3. 無望感
無力感、無用感和無助感都容易導致離退休後的老人產生無望感,對於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加上身體的逐漸老化,疾病的不斷增多,有的老年人簡直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油幹燈盡了。
當然,並非每一個離退休的老人都會出現以上情形,離退休綜合征形成的因素是比較複雜的,它與每個人的個性特點、生活形態和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要預防和治療離退休綜合征,老年人必須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
解決之道
一、調整心態,順應規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離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既是老年人應有的權利,是國家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社會保障製度,同時也是老年人應盡的義務,是促進職工隊伍新陳代謝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而且,離退休後,要消除“樹老根枯”、“人老珠黃”的悲觀思想和消極情緒,堅定美好的信念,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二、發揮餘熱,重歸社會
離退休老人如果體格壯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的,可以積極尋找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麵發揮餘熱,為社會繼續做貢獻,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麵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實起來,增進身體健康。當然,工作必須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要講求實效,不圖虛名。
三、善於學習,渴求新知
“活到老,學到老”,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一方麵,學習促進大腦的使用,使大腦越用越靈活,延緩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麵,老年人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社會變遷風起雲湧,老年人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強學習,樹立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四、培養愛好,寄托精神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業餘愛好,隻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退休後正可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退休後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寫字作畫,既陶冶情操,也可鍛煉身體;種花養鳥也是一種有益活動,鳥語花香別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氣功、打球、下棋、垂釣等活動都能使參加者益智怡情,增進身心健康。
五、擴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但老年人不應自我封閉,不僅應該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係,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網絡。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開拓生活領域,排解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與家庭成員間也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係,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六、生活自律,保健身體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後也可以給自己製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早睡早起,按時休息,適時活動,建立、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戒除有害於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適合自己的休息、運動和娛樂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為目的的生活方式。